關於仿真軟體,從事設計工作的朋友應該或多或少的接觸和使用過,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一些人,減輕了從方案到原理設計之間的工作量,同時也初步驗證了設計的準確性,避免了一些比較明顯的錯誤,可是這些軟體的存在其實不能夠替代實際的硬體平臺,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弊端。
我舉一個例子,對於一般的電子設計項目來說,通常的做法是使用開發板來做電路的模擬驗證,它的存在給工程師帶來了不少便利,首先這是一個硬體的實體,很多的埠都通過非常方便的方式引出,這裡面包括標準的通信接口:USB,LAN,UART等,還有可以用杜邦線引出的pin腳,我們可以在上面隨意的進行連接測試,可以了解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故障、BUG,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所學到的不僅僅是設計知識,還有可能產生很多新的思路。這種硬體實體的驗證方式相較於模擬軟體來說更加符合真實的場景,優勢顯而易見。
也許有人要說,現在的仿真軟體有很多的設計庫,裡面都是原廠的參數,非常接近實際的產品,可是這裡面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它地參數來源很多情況下都是固定的,理想化的設置,打個比方,我要了解整個系統在0-30攝氏度下的運行結果,可能曲線,不規則的點,這個時候我們不僅僅要考慮某個晶片,某個電源模塊,而更需要對整體的系統做實際的分析和驗證,不誇張的說,仿真軟體在這個時候的作用幾乎為零。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對於仿真軟體也有一定的牴觸心理,我非常不贊同使用這些軟體,它們在有些時候會誤導你的設計,而且長期使用這些軟體的結果就是你對於工具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大,設計的能力也會慢慢的縮水,因為很顯然一些看不到的工作都被軟體所隱藏起來了,你無法了解也無法學習到裡面的知識,最終當脫離了這個環境,有些人會發現一個很滑稽的想像,設計工程師什麼都設計不了。
最近發生的事情也讓我很感慨,我的一位客戶,看起來差不多有四十多歲的樣子,是一位老工程師,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他看不懂圖紙,資料也不知道該怎麼找,唯一的手段就是用一個NI的仿真軟體運行看看結果,因為他已經很習慣這種方式,不需要思考,只要動動滑鼠即可,我不知道這種方式到底是進步還是落後。
仿真軟體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一些人的工作習慣,也帶來了對於基礎知識積累的盲區,新技術的應用似乎總是存在兩面性,表面上方便了使用者,私底下卻徹底的扼殺了設計者的一些原本該保留的能力。學習角度,思考方式的改變朝著不可逆的方向前進,隨時隨地掉落的那些閃光點卻再也拿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