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顯示,目前廣州市出口市場有回暖跡象,估計1~6月進出口降幅略為收窄。預計上半年全市進出口下降6%左右。下半年外貿訂單有望持續恢復。
昨日,記者採訪外貿企業時了解到,產業鏈、供應鏈受衝擊成為出口企業迫切解決的問題。許多參展商表示,網上廣交會舉辦,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外貿企業搶抓國際訂單,穩住產業鏈、供應鏈。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全球供應鏈將從單一重視成本轉為風險與韌性的雙重考量,全球化供應鏈布局的進程減緩,跨境電商這一新興領域將引發市場的變革。外貿企業仍需在關鍵零件、核心技術上下功夫。
變化
將適合線上銷售的產品帶到平臺當中
如何開拓新市場,搶抓國際訂單成為外貿企業努力的方向。線上廣交會是其中的重要「窗口」,同時一些出口企業開始「試水」跨境電商。輝駿科技集團從2017年推出自主品牌「FINETEK」,並細分面對不同消費群體的產品線。「我們計劃通過跨境電商將自主品牌『帶出』國門。今年7月會先在阿里巴巴跨境平臺上線。」
有出口企業負責人透露,海外客商通過線上廣交會的「培育」,逐漸接受線上模式。「比如第一天我們開直播,日本客戶看完直播,還跟我們進行了產品的交流。」家電參展商如此表示。
記者從廣州市商務局了解到,目前,廣州市已經起草了《廣州市推動跨境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二十條措施(送審稿)》,全面梳理了跨境電商企業在通關、結匯、稅收、運營成本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參考杭州、鄭州、義烏等城市的做法,並提出了支持廣州市跨境電商發展的具體政策。
對於跨境電商業務,外貿企業並非簡單直接地將產品放到線上銷售,而是有規劃地將適合線上銷售模式的產品帶到平臺當中。有參展商告訴記者,現階段他們會將已在售的品牌產品放到電商平臺,未來,會按照規劃專門為線上開發自主品牌產品。「因為本身我們的產品在海外就有用戶口碑,用戶也體驗過。所以將現有產品優化後放上去,能迅速打開線上市場。下一步才是打造專門的產品線。」企業負責人表示。
分析
堅持自主研發 自建配套產業鏈
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已有部分家電企業快速反應,通過自主研發,對核心產業鏈把控,在逆市中獲得銷量增長,更利用自主產品搶佔了以往海外一些難以攻克的市場。
這期間,廣東格蘭仕不僅保持著訂單「零延誤」,在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甚至出現多年未見的外貿訂單擠佔內銷產能的情況。在北美市場,1~4月銷售金額同比增長約20%,冰箱、微波爐等品類保持高增長勢頭。尤其是,自主品牌冰箱在北美前五名零售渠道保持100%以上的增長,訂單排到了三季度。廣東格蘭仕集團副董事長梁惠強指出,「掌握完整核心產業鏈,能夠更快實現全產業鏈復工復產,響應全球快速變化的需求」。
據了解,今年這個特殊時期,衛浴產品是出口領域「逆市飄紅」的品類之一。一方面類似廚房小家電等迎合了當下特殊時期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依靠國內強大產業鏈的支撐。粵華衛生潔具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供應鏈在國內,隨著國內今年2月份有序復工復產後。供貨沒問題」,從2月份開始,公司訂單同比提升3.5倍以上,生產力提升2倍以上。」
由於疫情帶來的全球經濟變化,企業對重點產品、核心供應鏈的打造按下「加速鍵」。今年5月,廣州輕工集團投資5.4億元在梅州建設的三角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項目全面投產,「將圍繞集團拳頭產品,重點打造小家電供應鏈、紡織品供應鏈、化工供應鏈,打通產業鏈上下遊。抓住原料、生產、設計研發、品牌管控、品牌營銷等關鍵環節,打造核心競爭優勢」。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儘管今年廣交會形式發生變化,但內在商業邏輯沒有變。企業要苦練內功」。
前瞻
在核心技術下功夫
廣州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公司將推動全業務鏈大數據管理和產業鏈上下遊整合延伸。特別是「雲上」廣交會,為外貿企業帶來營銷活動數據化的沉澱和可視化,從過往的經驗之談,逐漸變為更系統、全面的行為信息數據,為企業優化外貿營銷活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從營銷端開始,產業鏈、供應鏈上也將進一步推動數位化轉型,業務供應鏈各環節管理將更加精細化,訂單匹配、產能把控也更加精準,進一步實現柔性製造、個性化供應。」該負責人表示。
廣東亞太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陳海權分析認為,當前國家支持出口轉內銷,是在特殊時期對外貿產業「微調」的過程,為了維持產業鏈正常運轉,把一部分海外銷售產品轉向國內,產能供應鏈轉向國內市場。
長期來看,供應鏈將從單一重視成本轉為風險與韌性的雙重考量;過去快速、大規模外貿擴張也將面臨很大調整,全球化供應鏈布局的進程減緩;全球供應鏈的本土化現象將得到強化,將從分散生產走向集中生產,一定程度上也能夠降低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未來全球供應鏈競爭也將從「全球精英革命」變為「全球草根革命」,跨境電商這一新興領域將引發市場的變革。
「作為機電產品的出口大國,我國在這方面長期有優勢,但目前相關產業鏈供應鏈受到一定的衝擊,問題在於零配件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得到相關鏈條的協同,出現『斷鏈』。未來要『強鏈』,外貿企業仍需在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上下功夫,並找到幾家能夠匹配、協同的長期合作夥伴,保障供應鏈、產業鏈順暢。」陳海權表示。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趙方圓、文靜、劉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