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就像「遲來的春節」,遊子歸家,闔家團圓。對比年初「疫情封城」時空蕩蕩的街道,如今熱鬧的一切顯得如此難能可貴。
還記得疫情之下的武漢,是什麼樣子嗎?近日開播的抗疫題材電視劇《在一起》,把那段恐慌與焦灼的日子,真實地還原在了觀眾面前↓
《救護者》片段裡,病房人滿為患,醫護人員日夜奔忙,24小時一刻不停的各類儀器聲音尖銳刺耳,走廊裡擺滿了一個挨著一個的裹屍袋……
開播以來,看哭了無數觀眾的《在一起》,成為了本年度最好的抗疫劇。這部劇幾乎匯集了大半個演藝圈的演員、導演和編劇,豆瓣評分高達8.7分。
——在哪兒投屏觀看?——
騰訊視頻 / 優酷視頻 免費觀看 ☆☆支持一鍵投屏播放☆☆
全劇共20集,分為10個單元。各單元主角裡,有逆行的醫護、惶惶不安的病患、白天送藥晚上接送醫護的外賣小哥……所有人「在一起」,成為年初這場疫情的集體記憶。
而這部劇真正感人的地方,不僅僅是劇情和演技,而是那句「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劇中幾乎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能找到原型。
第一個故事《生命的拐點》背景是江漢醫院,對應的是武漢金銀潭傳染病醫院,被稱為新冠疫情的「風暴之眼」。
張嘉譯飾演的院長,原型正是金銀潭院長張定宇。他被人們稱為「風暴眼裡的逆行者」。
即使身患漸凍症,他依然選擇了與時間賽跑,拖著不利索的腿腳堅守在一線。
一個背影,就足以讓人眼眶溼潤。
劇中和張嘉譯通話的劉院長,原型是武漢市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在抗疫戰場上,他的生命定格在了51歲。
周一圍和張天愛,飾演一對並肩作戰的醫護夫婦。他們的原型,是金銀潭醫院的重症科醫生塗盛錦和護士曹珊。
為了節約時間,兩人以車為家,在車上住了整整23天。即使丈夫感染新冠住院後,妻子依然奮戰第一線。
《擺渡人》中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小哥,放棄了最後一天離開武漢的機會,白天做外賣騎手給居民送菜送藥,晚上做志願者司機接送醫護上下班。
他的原型來自於滴滴司機王利、快遞員汪勇,以及武漢封城期間千千萬萬的小哥和志願者司機們。
劇中有一幕非常感人,雷佳音去給一戶人家送藥時才發現,小女孩獨自守著去世的奶奶,懂事得讓人心疼。
在《同行》片段中,楊洋飾演的呼吸科醫生樂彬,與趙今麥飾演的檢查科醫生榮意,得知醫務人員人手緊缺,毅然選擇逆行趕往一線。
榮意醫生出發去武漢前與家人告別的一幕,不知道看哭了多少觀眾。
對著女兒騎車遠去的背影,老兩口喃喃自語:「我的娃走了一條不容易走的路。」
在《我叫大連》中,鄧倫飾演坐錯火車的大連小夥,誤入武漢後滯留在當地當上了志願者。
初到武漢之時,他害怕、無助,也曾想過逃跑。從抗拒到接受,大連小夥最終成為了醫護人員的「守護者」。
在《武漢人》中,劉敏濤飾演社區幹部塗芳,這個社區的原型,是累計確診患者達32人的武漢東湖新城社區。
而賈乃亮飾演的社區工作者,原型則是網上走紅的「藥袋哥」。
奔波在社區的社區工作者們,危險係數也很大,條件艱苦的時候,他們頭帶塑料瓶,身穿雨衣,堅守在基層為居民解決各種各樣的生活困難。
除了主角,劇中各種細節,也讓觀眾紛紛表示「瞬間回到幾個月前」。
為了方便穿脫防護服,方便工作,許多女醫護,毅然決定剪了短髮。
大家相互在防護服上寫上對方的名字,和各種加油打氣的話。
在農村和鄉間,有不遺餘力宣傳防疫知識,並在街頭巷尾「巡邏」的工作人員。
就連當初的「網紅」拎大刀大爺也上線了。
還有武漢深夜社區裡,足不出戶的武漢人們一聲聲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在這個故事裡,沒有人是被故意封神的英雄,但最終能戰勝疫情,靠得就是千千萬萬這樣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更難得的是,《在一起》沒有模糊人們的恐慌和害怕,也沒有美化那些猶豫、自私、頑固、無知和埋怨。
疫情發生之後,醫護人員人手不足、醫院床位不足、各大醫院人滿為患……這些內容,在劇情當中全部呈現了出來。
醫護人員不敢哭也不敢脆弱,因為護目鏡哭花了只有這一個。
醫生也會害怕,緊張的救治過後,支援武漢的醫生顫抖著脫去手套,呆滯地坐在一旁。
對疾病的恐慌,導致醫院裡大批的人員集體選擇辭職。倪妮在劇裡飾演了一個被疫情折磨到憔悴枯槁的小護士。
在想要逃回家時,面對司機的質疑,情緒瞬間崩潰的她撕心裂肺地喊著:「你知道我經歷了什麼嗎?」
崩潰過後,她還是選擇了重新回到自己的崗位上,邊哭邊說:「辭職也要等到疫情過去之後。」
沒有一味地歌功頌德,沒有無謂的過度煽情,宏大的疫情敘事,最終落點在各行各業的普通人身上。正是這種不誇大的呈現,才讓這部劇收穫了眾多觀眾的好評。
在片尾裡,演員們一個個摘下口罩,露出燦爛的笑容。預示著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一定會最終戰勝這場疫情。
感謝有這樣的好劇記錄了那段歲月,還原了真實的感動,十個故事皆是最濃縮的精華,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這場災難。
快到年底了,嚴格來說,眼下國內疫情仍然沒有結束,正如網友評論所言:「不要忘記我們是如何戴上口罩,又是如何摘下了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