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對於常年消費燕窩的人群,一般都知道燕窩主要產於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並在中國的海南省大洲島也有少量發現。印度尼西亞燕窩產量佔全球產量80%以上,然而馬來西亞只佔13%。
可食用的燕窩均為雨燕科,只有部分雨燕和金絲燕屬的幾種金絲燕分泌出來的唾液,再混合其他物質(如:羽毛)所築成的巢穴是可以食用的。而非雀形目燕科鳥類(如家燕)所築巢是不能食用的,原因很簡單,雜質較多無法加工。
金絲燕家族數量龐大,金絲燕科分為侏金絲燕屬和金絲燕屬兩種。
侏金絲燕屬種類:白腹金絲燕、穴金絲燕、侏金絲燕、戈氏金絲燕4種。
金絲燕屬種類:塞席爾金絲燕、小灰腰金絲燕、印度金絲燕、菲律賓金絲燕、摩鹿加金絲燕、威西金絲燕、斯蘭金絲燕、山金絲燕、白腰金絲燕等26種。
可食用燕窩分布和區分:
多分布於太平洋地區沿岸、印度、印尼、馬來西延、越南、泰國、澳大利亞沿海地區、中國的海南省大洲島均有分布,白腹金絲燕屬雨燕科,侏金絲燕屬,又稱戈氏金絲燕,這種金絲燕成為諸多可食用金絲燕的主力軍,金絲燕個體比較小,種群數量較少,多分布於加裡曼丹島的熱帶雨林中。
非食用燕窩:
家燕屬候鳥,夏天多在屋簷或樹洞中做窩,冬天遷往南方,人們俗稱"草燕窩",這種燕子所產的燕窩由於泥土、羽毛和雜草較多,燕窩中含有大量的雜質,營養價值不高。
可食用燕窩的形態:
燕窩呈不整齊的半月形、形狀似人耳。長7-10釐米,寬3-5釐米,重量為5-10克,凹陷成兜狀。它附著於巖石的一面較平,外面微微隆起,附著面粘液層,排列比較整齊,較隆起面細緻,呈波狀。窩的內部粗糙,有如絲瓜絡。燕窩質硬而脆,入水則柔軟而膨大。
但很多人都知道這些產燕窩的地方,但至於什麼樣的燕子能產出食用的燕窩卻知之甚少,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食用燕窩的主力軍"戈氏金絲燕"。
戈氏金絲燕的外貌特徵
戈氏金絲燕的外貌特徵:
身長約120毫米,通身遠看是黑色,近看是黑褐色,背部灰色,腹部較褐色,身體上部為黑褐色,下部為漸進褐色,雛燕臀部為淺灰色,有狹長而尖的翅膀,翼展長度約260毫米,體重7~8克。雌雄十分相識,外邊很難區分。
戈氏金絲燕眼睛圓大且敏銳,便於尋找辨別食物和尋找巢穴。
戈氏金絲燕的嗅覺也很靈敏,能嗅出人類以及人類所帶來的的味道,金絲燕的唾液腺在其喉嚨的下部。雌雄都有一對唾液腺。在繁殖季節成年金絲燕會分泌大量的唾液來築巢,用來產卵和孕育後代,繁育結束後,成年金絲燕唾液腺將停止活動,並收縮恢復到原狀。
戈氏金絲燕的生活習性
戈氏金絲燕選擇棲息地點會選擇它判斷安全的地方,金絲燕在野外天敵很多其中包括:老鷹、貓頭鷹、老鼠、蛇、蜥蜴、螞蟻、壁虎等,如果受到外界因素幹擾它會選擇另覓他處。
金絲燕會選擇在雨季繁殖,一般每年的5月至8月是印尼的旱節,由於缺少食物的缺乏,這個季節除了身處熱帶雨林深處的金絲燕,其他的地方的金絲燕很少進行繁殖活動,待到來年的9月至翌年4月,食物開始充足,繁殖活動開始,這期間的燕巢通常較大。很多民間的屋燕養殖人認為,金絲燕裡有一隻金絲燕頭領,它會引導燕群的活動,這種燕群的頭領他們稱之為"燕王",事實上這種現象很難從科學角度來分析判定,因為金絲燕飛行的身姿和模樣幾乎一樣。
近年來鳥類科學家發現,戈氏金絲燕能夠精確分辨出黑暗環境的生物和棲息地,最主要的原因是通過聲音來辨別的,金絲燕在飛行過程中發出叫聲,聲波會反射回來,這種自然賦予金絲燕的能力,使得金絲燕在黑暗環境中免受天敵侵擾。
戈氏金絲燕喜歡在熱帶雨林周邊活動
金絲燕一般清晨5點鐘就開始活動,在陽光照進燕巢前,金絲燕會在巢穴的周圍飛翔盤旋,一小時左右後金絲燕會選擇離開棲息地,全天在外覓食,氣溫升高,金絲燕需要飛到更高的地方,並在雨林中尋找食物,下午和傍晚金絲燕會成群的集結在河流或者湖泊,到了傍晚,他們會選擇田園和油棕園覓食,等到晚上7點才回巢,乾旱季節由於食物的匱乏,金絲燕回巢時間會推遲到8點。
金絲燕在判斷棲息地安全後便會成雙成對的回到燕巢,在繁殖季節飽食後的金絲燕會提前回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完成築巢,以便雌燕能夠快速產卵,在非繁殖季節金絲燕會推遲回家時間。
油棕林也有金絲燕分布
回巢前的金絲燕通常會朝向燕屋的方向直飛,隨後環繞飛行並徘徊一陣之後,才進入燕屋的漫遊室,金絲燕進入漫遊室會短暫地繞圈飛並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製造回聲,然後才會飛進繁殖室並在燕窩附近停靠。靠近牆面發出聲音,與其他的燕子進行溝通表示友好,最後才進入自己的窩內。
戈氏金絲燕從正面是很難分辨種類的
一對金絲燕築巢的時間大約45天左右,在非繁殖的季節,燕窩的建造時間會延長到80天,建成的燕窩在50天內沒有遭到破壞,金絲燕進行交配,並在6~8天產卵2枚。如果在這期間燕窩遭到破壞,金絲燕則會在40天內快速築造一個新燕窩,這期間雌燕只會產1枚卵,雌燕在產卵後就停止築巢,由雄燕完成築巢,繼續以唾液增強燕窩的穩固性,如果在繁殖期間被採集,金絲燕就會放棄該地點,再不回來。
戈氏金絲燕的孵化期為14天,出生的小燕子會有45天的成長期,40天左右幼燕就會弔掛在燕窩外,不會弄髒燕窩。
為什麼戈氏金絲燕會選擇每年的9月至翌年的4月繁殖產卵呢?
這個問題跟東南亞的東北季風氣候有關,每年這個季節是雨季,東北風會帶來充足的降雨,使得熱帶雨林內的植被瘋狂生長,河流、湖泊、沼澤內的生物得以繁衍生息,給戈氏金絲燕帶來充足的食物,但到了5月至8月東北季風過度後,乾旱使得雨林以外的地方食物嚴重匱乏,使得戈氏金絲燕前往雨林深處尋找食物。
大的燕群會選擇河網交錯的區域棲息 這樣更能獲得食物來源
影響金絲燕習性的因素有哪些?
一個區域內金絲燕種群數量受多種情況影響,包括區域內的地形、氣候條件、金絲燕的食物資源、以及燕屋周邊的環境。同時,金絲燕的天敵、適合繁殖地點及燕屋的採集方法也會直接影響戈氏金絲燕的種群和數量。
環境和頻繁的人類活動,使得戈氏金絲燕的種群在短短的10年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蘇拉威西被大片的油棕林覆蓋,由於近年來人們伐棕開荒,使得生態環境遭到不可恢復的破壞,工農業設施的大量興建,使得蘇拉威西島上大量戈氏金絲燕向赤道附近的卡普阿斯河流域熱帶雨林遷徙。
卡普阿斯河沿岸的熱帶草原、熱帶雨林、熱帶紅樹林沿河分布
加裡曼丹島中南半島山川走勢多南北縱橫,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基部地勢較高,自東向西地形結構綿延,有幹、溼分別的中南半島為常年熱帶雨林景觀,雨量較小的東部內部平原,和沿卡普阿斯河沿岸的熱帶草原、熱帶雨林、熱帶紅樹林沿河分布。戈氏金絲燕大量的遷徙使得蘇拉威西區域的金絲燕種群連年減少。
東南亞全年氣候轉變主要是由於太陽從北部移動到南部赤道線,東南亞季風一般從10月至翌年3月,恰逢東北季風,雨水帶來生機萬物長,在溫熱潮溼的氣候條件下,沿卡普阿斯河熱帶雨林孕育出數量龐大的昆蟲種群,戈氏金絲燕擁有豐富的食物,這就意味著戈氏金絲燕的繁殖季節來到了。
近年來隨著燕屋的大量興建,戈氏金絲燕的種群數量得到絕對的增長,在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戈氏金絲燕的食物來源相對減少,面對食物的競爭,無法滿足食物需求,另選出路成為戈氏金絲燕的最佳選擇,小燕群選擇靠近水源和湖泊的地方棲息,據觀察,近年來由於燕屋的大量建造,可棲息地增多,金絲燕大種群數量的增加,食物不斷匱乏,大量的金絲燕為了生存遷徙到赤道附近更溫熱潮溼的卡普阿斯河沿岸的熱帶雨林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