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由暗能量形成的奇異天體可能在推動宇宙膨脹

2020-12-15 cnBeta

據外媒報導,宇宙在膨脹,而且膨脹還在加速,但究竟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以及它是如何發生的還不得而知。有一種假說認為,這種膨脹是由神秘的、由暗能量構成的類似黑洞的物體驅動,現在天體物理學家已經理論化了這些物體是如何對宇宙產生魔力的--以及它們都去了哪裡。

大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知道宇宙不是靜止的--它在膨脹。1998年,兩組天體物理學家各自得出了令人驚訝的且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結論:宇宙膨脹的速度正在加速。

這種加速背後的驅動力被稱為「暗能量」,據計算,這種物質約佔宇宙萬物的68%。但我們仍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

一種邊緣假說認為,這種未知形式的能量可能潛藏在一種被稱為普通暗能量天體(GEODE)的奇異類型的物體中。在外部觀察者看來,這些天體非常像黑洞,但它們由暗能量核心組成,其周圍環繞著一層旋轉層。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新解釋。來自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計算出,外層自轉的速度會改變它們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式。如果它們旋轉緩慢,GEODE會非常快地聚集在一起--事實上比黑洞還快。這是因為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GEODE將從宇宙本身的膨脹中獲得質量。但如果外層的旋轉速度要快得多、接近光速,那麼GEODE就會開始互相排斥。研究小組稱,這種排斥效應可能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主要原因。

這項研究的論文合著者duncan Farrah指出:「這種對自旋的依賴真的是相當出人意料。如果被觀測證實,這將是一種全新的現象。」

研究人員稱,新的研究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如果GEODE存在,那麼它可以相當巧妙地解決暗能量問題。通過對愛因斯坦的一些方程進行調整,該團隊計算出了它是如何運轉的。

在他們描述的情形中,許多第一批誕生的恆星在它們生命的最後可能形成了GEODE而不是黑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GEODE會吸收恆星、塵埃、氣體和其他物質,然後慢慢變大並旋轉得更快。當它們加速時,它們反而會開始相互排斥,就像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樣--導致加速膨脹。

該團隊表示,這個故事跟其他的宇宙觀測結果是一致的。現在已經有足夠多的古老恆星產生足夠多的GEODE來解釋測量到的加速度,並且GEODE不會跟宇宙微波背景相混淆,因為它們是在這些輻射發出數億年後誕生的。最重要的是,它們不會破壞星系的形,因為它們會在星系還在閃爍之前就把自己推離發光物質。事實上,這些天體現在仍可能潛伏在星系之間巨大的空洞中。

當然,將這些天體跟現存的宇宙故事匹配匹配是一回事,試圖找到直接證據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研究團隊表示,要證明GEODE的存在將是困難的,因為它們看起來非常像黑洞,即使是用引力波天文臺測量時也是如此。但進一步的調查可能有助於發現新的線索。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Astronphysical Journal》上。

相關焦點

  • 暗能量非常奇異,就是它讓宇宙加速膨脹
    「宇宙可能會在永恆的孤寂當中結束,除非我們解開暗能量之謎。」 暗能量作為宇宙中不可忽視的神秘能量,為了探索它們的奧秘,科學家們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暗能量究竟是什麼能量?對宇宙變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怎麼觀測暗能量?
  • 探究宇宙暗物質,那些加速宇宙膨脹的神秘力量
    探究宇宙暗物質,那些加速宇宙膨脹的神秘力量 2020-09-30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陳根:探究宇宙暗物質,那些加速宇宙膨脹的神秘力量
    文/陳根長期以來,探究宇宙的物質總量都是科學努力的方向。科學家們認為物質和能量的佔比為三七開(約32%: 68%),此外常規(重子)物質僅佔宇宙物質總量的5%左右,「暗物質」則佔絕大多數。現在,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帶領的一支科學家團隊,在一項新計算中對各項權重進行了微調。新研究指出,物質約佔宇宙總量的31.5%,暗能量則佔餘下的68.5%。作為一種神秘的力量,後者似乎在推動宇宙的加速膨脹。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
    這之後不久,新的關於黑洞的研究登上了《物理評論快報》,科學家發現,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很可能孕育了最原始的黑洞。   這一系列研究由日本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Kavli IPMU)的多名成員合作完成,近日,該機構在官網刊文介紹了相關研究始末。
  •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_科技湃...
    宇宙膨脹過程中形成的「小宇宙」,可能孕育最原始的黑洞 袁柳/中國科學報 2021-01-05 07:54
  • 宇宙「大爆炸」能量是怎麼來的呢?
    宇宙起源在現有的理論中是來自「奇點」的「大爆炸」。那麼大爆炸的能量又是怎麼來的呢?宇宙大爆炸之後,「爆炸後的能量」最終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還有人類所需的各種元素。爆炸所產生的的能量最終轉化成為物質。
  • 浩瀚宇宙存在著2萬多億個星系,背後有一股神秘強大的力量在推動
    科學家研究認為,暗物質的存在有可能構建了宇宙的整體框架,它相當於是人體內的骨骼結構,有了骨骼結構,整個人體才有存在的必要。宇宙也是如此,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暗物質就悄悄地構建了整個宇宙的框架,所有的星系,物質等有了一個穩定的框架,才能夠很好地進行演化。
  • 宇宙圖譜的「冷暗斑點」預示超大空洞
    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天文學研究所的伊什特萬·扎普迪博士指導了一支天文團隊,他們試圖找到一種科學的解釋,冷暗斑點也許預示了宇宙太空最大的單一結構,皇家天文學會雜誌《每月通訊》發表了天文團隊的研究成果。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譜中的冷暗斑點可能起源於宇宙大爆炸,罕見的斑點現象可能適合奇異物理學的解釋方式,標準宇宙學、或宇宙大爆炸物理學難以解釋「超級班點」如何形成。
  • 新研究:宇宙初期氣泡可能製造了暗物質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宇宙誕生初期由高能粒子形成的泡泡,在不斷膨脹的過程中,對暗物質的形成起到過濾的作用,導致質量較大的暗物質才能留存到今天的宇宙。這種難以捉摸的物質會拽著恆星,卻不會發出光。雖然這種粒子質量是質子的10倍~100倍左右,與普通物質的互動很少而得名,但是這份研究提出,應該尋找比這種粒子更重的暗物質候選粒子。10月9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Th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研究稱,這個理論也能解釋為什麼暗物質的質量在宇宙中所佔的比例如此之高。
  • 新的研究理論誕生,解釋了暗物質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的尋找方向
    新理論誕生,或許能解釋暗物質是如何形成的 近日,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早期宇宙中膨脹的宇宙蒸汽可能導致了現在大量的暗物質,這一理論或許能解釋暗物質是在什麼時候
  • 新研究發現表明外星人可能很好地存在於平行宇宙中
    外星生命可以存在於平行的宇宙中嗎?來自兩項新研究的計算機模擬表明,這是可能的。如果對我們宇宙中的外星生命的尋找空手而歸,那也許值得檢查一下鄰近的宇宙。我們的宇宙只是眾多(也許是無限的)其他宇宙之一,這個想法被稱為多元宇宙理論。
  • 九大宇宙未解之謎(一):暗物質、暗能量、量子糾纏
    宇宙世界從本質上來說是由各種我們人類無法理解並且看不見的力量所構成的,而這些無法理解和看不見的力量正可謂是困擾物理學家們的未解之謎,它們可以是從暗物質到多元宇宙,也可以是從暗能量到量子糾纏,相信這些未解之謎能夠幫助人類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世界。歡迎關注我的頻道,我在這裡將會為你揚起知識的風帆,帶你遨遊科學之海。
  • 為什麼計算宇宙距離在宇宙膨脹研究中至關重要?
    宇宙膨脹研究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天文學家。 但是,面對如此龐大且神秘的研究,研究參照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宇宙膨脹,而且對獲取儘可能精確的信息來說也至關重要。
  • 充滿整個宇宙的暗物質如此強大,那麼最終它會吞噬我們的地球嗎
    85%、佔宇宙總質能的26.8%,其中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佔了68.3%,而構成天體和星際氣體的常規物質僅佔4.9%,按這個比率,暗物質加上暗能量差不多佔了整個宇宙的95.1%。既然是暗物質或者暗能量,那麼肯定不是我們空間所常有的物質形式,或者說這幾乎是根本不可見甚至不可被觀察到的,不管是物質還是其能量。暗物質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的一種不可見的物質,它可能是宇宙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又不屬於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一種已知的物質。而只有通過持續有效的宇宙觀察並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數據對比,才可能證實暗物質的存在!
  • 韓國科學家指出,暗能量根本就不存在,宇宙也沒有加速膨脹
    現代宇宙學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是由暗能量、暗物質以及普通物質組成(其中暗能量所佔比例為68.3%,暗物質為26.8%,而普通物質卻只有4.9%)。根據相關描述,暗能量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它卻能推動宇宙加速膨脹,我們先來看看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暗能量的。
  • 宇宙根本沒有加速膨脹?新的證據表明,暗能量的關鍵假設是錯誤的
    現代宇宙學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是由暗能量、暗物質以及普通物質組成(其中暗能量所佔比例為68.3%,暗物質為26.8%,而普通物質卻只有4.9%)。根據相關描述,暗能量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它卻能推動宇宙加速膨脹,我們先來看看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暗能量的。
  • 宇宙全部天體只佔宇宙總質量的5%,那麼剩餘95%的質量究竟是什麼?
    40萬億億顆恆星,這樣宇宙中單單恆星的重量就高達2000億億億噸X40萬億億=8億億億億億億噸,已經超出人類認知範圍,這還不包括宇宙中其他數量巨大的天體,比如星雲、行星、小行星、彗星、衛星,如果把這些天體的重量再加上恆星的重量,真的不知道如何計算了,可能用圓周率後面的小數位數都無法記錄這個宇宙天體總質量的值了。
  • 可觀測宇宙半徑遠大於光線在宇宙中所傳播的最遠距離的根本原因
    ,導致星系(這裡指由數目龐大的恆星系、塵埃組成的天體系統,如銀河系、河外星系)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當然,在各個星系內部,也有相互分離的趨勢,只是由於內部各天體之間的距離較近,引力發揮了巨大作用,才沒有導致分離,但該間距相對於我們所觀察或研究的對象所需的距離而言,往往也是天文數字,這也意味著哪怕是在指定的相對狹小的某個太空傳播區域內,宇宙都近似處於真空狀態,光在宇宙中的傳播速度可看作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即
  • 最新研究認為,銀河系可能在一個巨大的宇宙「泡沫」中
    這個問題聽起來似乎極不專業,但其實也是科學家的一個研究方向,而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認為,即使宇宙處於一個無限膨脹的事實之中,但是我們目前對這種現象的理解可能不太準確,按照科學家的說法,我們的銀河系很可能位於一個巨大的宇宙泡沫中,這個事實限制了我們對宇宙膨脹速度準確性的研究。
  • 暗物質可能並非難以觀測的粒子,而是誕生自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
    此外,當 LIGO 開始聽到這些黑洞的融合之聲時,天體物理學家意識到宇宙中潛伏的黑洞肯定比他們之前預想的多。也許要多很多。這些新發現的樣本讓一個舊的想法煥發了新的生機,儘管這個想法在過去許多年裡都被忽視了。我們知道,大恆星死亡的時候會產生黑洞。但宇宙大爆炸本身也可能會誕生黑洞。根據宇宙規模的經驗法則可以想到,許多這樣隱藏起來的原初黑洞是由暗物質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