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2020年11月25日中午12點50分(北京時間25日23點50分),阿根廷傳奇球星迭戈·馬拉度納在家中突然失去意識,心臟驟停。雖然當時馬拉度納家附近有多輛救護車待命,醫生也第一時間介入進行搶救,但最終在阿根廷當地時間11月25日中午13點02分,他還是因搶救無效去世。在10月30日馬拉度納剛剛度過60歲生日。
根據2016世界各國平均壽命排行榜,阿根廷人均壽命為79.5歲。與阿根廷平均年齡相比,馬拉度納可謂「英年早逝」。
猝死到底有多可怕?它究竟能不能預防?
猝死的定義
首先猝死是一種蓋棺定論的終結性診斷,發生了才能這麼診斷。
WHO定義猝死:平素身體健康或看似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6小時之內)。所以猝死是自然死亡、因病而死。死於觸電、溺水、外傷、失血、車禍、中毒等,這些叫意外死亡,不是猝死。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時刻在發生
其實猝死並不少見,我國資料每年有180萬人死於猝死,也就是說平均每分鐘有3~4人因猝死而死亡。從臨床上,我們可以把猝死分為兩大類,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圖片來源於網絡)
心源性猝死罪魁禍首
大部分猝死都跟心腦血管疾病相關,其中以心源性居多。美國統計數據表明,心臟停搏導致的死亡超過大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流感、肺炎、車禍、愛滋病、槍枝案件和家庭火災如此等等致死人數的總和。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見的原因,我們重點介紹什麼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是什麼?能不能預防?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顧名思義,心源性猝死是指由於各種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發病突然、進展迅速,死亡發生在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最常見的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脈症候群)導致的猝死,佔全部心源性猝死的 90%以上。患者發生猝死前可以有心臟疾病表現,但相當數量的人之前可能沒有心臟病病史,即猝死作為首發表現,與猝死發生具有無法預測的特點一致。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無心臟病史或症狀也可能發生猝死
沒有心臟病史並不意味著沒有心臟病,只是沒有被檢查出來。有的患者表現為偶爾胸悶、氣短等難以令人引起重視的症狀,例如有些人就是一過性的不舒服,嗓子像煙嗆了一樣,還有的人是晚上睡著了,一下子憋醒了,自發性的胸悶,或者跟人家聊天或者看電視突然心臟不舒服了。因其之前沒有心臟病的病史,所以難引起重視。
但是,其心臟病的潛在危險已經存在了,各種病變都在進行著,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狹窄等,這都可能導致心肌梗死的發生,出現心源性猝死。另外,糖尿病患者並發冠心病的病人,有時也會表現無冠心病症狀,因為糖尿病病人末梢神經病變,對症狀的感知不明顯。
(圖片來源於網絡)
能否提早發現,有哪些先兆
心源性猝死難以早期發現,更難預測。我國死亡後屍檢比例太低,很多心源性猝死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不明確的,加上有一部分猝死可能是有先天缺陷或異常的難以預防和檢出。
所以,目前只能從最常見的原因入手: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然而就最常見的心梗來說,要早發現和預測都是有困難的,一回顧性研究發現心梗病人只有大概一半病人早先是有症狀的,一半人是突發的。
不過突發的人裡面有一半是有輕微或不明顯症狀的,主要是症狀太輕微了,很多人不當一回事,覺得一會兒就好,很難引起重視。例如:以前身體「非常好」,早上起來覺得胸口不舒服,一兩分鐘就好了,在上班途中又難受一陣又好了。實際這可能就是心梗的徵兆,如果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更要注意了。平時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運動少等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人更要注意心腦血管併發症預防、治療,重視這些不起眼、不典型的症狀。
有些猝死有一定的疾病基礎,有些猝死發生時有情緒激動、過度勞累等誘因。我們可能可以從避免常見誘因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兩方面入手,儘可能降低猝死發生的概率。
(圖片來源於網絡)
避免以下常見誘因:
1.情緒激動、如狂喜、驚懼、忿怒、過度興奮、緊張等。
2.過度疲勞、連續熬夜、長途奔波。
3.超負荷的劇烈運動。
積極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戒菸、限酒,適當運動,規律作息,避免過勞,避免情緒激動,這些都是我們能做的改變。
這些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猝死誘因的行為是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的,俗話說,先盡人事,才聽天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傳奇球星馬拉度納突發心梗去世,他為什麼會猝死?------蘭世亭醫學健康科普第2203帖
馬醫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