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7歲的美國男孩扎克本該是個普通的高中生,享受著青春的激情與美好。
但他不幸身患絕症,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裡,他拼盡全力做了一件事,讓數億人都為之感動。
2009年,14歲的扎克突然感覺臀部疼痛難忍,媽媽帶他去醫院檢查,結果令這個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
扎克被診斷患上了骨肉瘤,這是一種多發於青少年身上的惡性腫瘤,幾乎沒有治癒的可能。
在接下來三年多時間裡,扎克接受了20多次化療,不僅頭髮全部掉光,還要忍受嘔吐的痛苦,拄著拐杖才能走路。
可即便如此,扎克依然是個樂觀開朗的大男孩。
他熱愛音樂,喜歡唱歌跳舞,想要環遊世界,夢想出一張自己的專輯。
他臨時頂替好友登臺表演,主動拿自己的禿頭打趣,在舞臺上歡快地歌唱,逗得臺下笑聲不斷。
哪怕生活給他開了這樣一個巨大的玩笑,他也會笑著面對,甚至時時刻刻想著,要給周圍的人帶來快樂。
然而,老天並沒有因為他的樂觀豁達,就施捨給他生命的奇蹟。
扎克喜歡上了一個叫做艾米的女孩,兩人情投意合,相約在公園野餐。
扎克精心打扮了一番,準備赴約。
卻在這個關鍵時刻突然病倒,診斷結果令他陷入了黑暗。
他的病情惡化,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肺部,治療只是徒勞,死神給他下達了判決書:
扎克的生命只剩下6個月的時間。
不久之後,扎克即將高中畢業,老師讓同學們開始撰寫大學的申請文書,但扎克停下了手中的筆。
他知道,自己沒有進入大學的機會了。
老師引用了一句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的話,來鼓勵同學們思考自己的人生:
「告訴我,你想如何度過這狂野且珍貴的一生?」
可對於扎克來說,他的「一生」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了,他該如何度過?
02
面對所剩無幾的生命,扎克喪失了希望,開始自暴自棄,拒絕親朋好友的關心和幫助。
女友艾米想和他親近,他卻一把推開,落荒而逃,覺得自己不配戀愛。
扎克問母親:「我現在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母親的一番話點醒了他:「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現在對你來說,可能是個奇特的機遇,忘掉那些浪費時間的膚淺的事情,你現在可以去選擇什麼是最重要的……」
醒悟過來的扎克決定停止化療,他想好好珍惜剩下的時光,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一次又一次的無畏掙扎中。
他要盡其所能,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用僅剩的時間創作歌曲。
這也是他畢生的夢想。
扎克找到好友薩米一起創作,自己譜曲填詞演唱,並拍下演唱視頻。
他們最初的作品並不成熟,視頻放到網上沒有引起太多關注,甚至還有一些質疑之聲,直言扎克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不過是個普通的癌症病人罷了。
扎克感到非常失望,或許本就不該抱有希望。
老師鼓勵扎克不要放棄,並把他們唱歌的視頻發給了在唱片公司工作的同學。
很快,他們得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唱片公司表示非常喜歡扎克和薩米的作品,還邀請他們去紐約籤約成為音樂創作人。
扎克備受鼓舞,興奮不已。
在回程的飛機上,他望著窗外層層疊疊的雲朵,想起一直陪伴在身邊的父母、女友、老師和好友們,突然靈感迸發,在紙上飛速寫下了一串歌詞。
這首歌就是《Clouds》(雲上情歌)。
《Clouds》在網絡爆火,廣為流傳。
一天,母親準備開車時,突然聽到廣播電臺正在播放的歌曲,正是扎克演唱的《Clouds》,她興奮地衝下車,一邊奔跑一邊大喊:「我兒子在廣播裡!」
然而,正當所有人都為扎克感到開心的時候,扎克的病情進一步惡化,恐怕都等不到他心心念念的畢業舞會了。
家人決定,給扎克提前舉辦一場生日派對,既是最後的告別,也是永遠的紀念。
派對當天,老師同學們都來到了現場。
扎克摟著女友艾米跳了一支舞,完成了在畢業舞會上跳舞的願望。
就在扎克登臺演唱《雲上情歌》的時候,掌聲熱烈響起,全場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可是,扎克唱著唱著,突然嗓音嘶啞,止不住劇烈地咳嗽,無法再繼續下去。
看著扎克痛苦的表情,臺下的人們淚溼了眼眶,竟然全場一起為扎克唱響了這首歌,歌聲久久迴蕩……
18歲生日後兩個星期,扎克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多年以後,艾米和薩米一起外出遊玩,她們偶然發現天上有一團「Z」形的雲朵。
曾經有一個小女孩跟扎克說:「你要死了嗎?我的貓死了,但它變成了一棵樹回來了。」
也許,遠在天堂的扎克已經化為了天邊那朵潔白的雲,默默守護在親人朋友的身邊。
03
電影《雲上情歌》改編自美國男孩扎克·索比赫的真實故事。
現實中的扎克,於2013年5月20日去世,而他生前創作的這首《Clouds》,登上了iTunes排行榜第一名,下載和播放量已經達到了2億次。
他親自演唱的視頻在YouTube的點擊量多達1500萬。
扎克將歌曲所獲得的全部收入,捐贈於骨肉瘤的研究之中,並成立了扎克基金會,幫助更多因疾病備受折磨的孩子。
扎克樂觀面對疾病的勵志故事,和他創作的這首《Clouds》帶給無數人溫暖和感動。
電影中的這首歌經過了改編,曲風歡快,琅琅上口,飽含著對生活的熱愛,溫暖治癒,非常好聽。
電影本身不僅因為真實的故事打動人心,自有萬鈞之力,情節上的改編也相當成功。
影片並沒有把扎克塑造成一個天生的樂觀派,勇敢的抗癌鬥士。
他只是一個普通的不幸的少年,他會陷入迷茫,會焦灼掙扎,會自暴自棄,會刻意躲避親朋好友的關愛。
是父母家人、女友、好友和老師不離不棄的貼心陪伴,鼓勵和幫助,讓他走出了困境。
電影中的每一條感情線,血濃於水的親情、純真的愛情、誠摯的友情、深厚的師生情,無一不令人動容。
在有限的時間裡,對於生命的思考更加透徹深邃,直擊靈魂。
片中有這樣一句話:「不要等到發現你即將死去時,才開始生活。」
扎克的生命只有短暫的18年,但他在最後幾個月裡,綻放出了耀眼的精彩。
然而大多數健康人,卻過著渾渾噩噩的一生,到頭來,也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而活著……
正如法國文學家託馬斯·布朗爵士所說:
你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把握它的寬度;無法預知生命的外延,卻可以豐富它的內涵;無法把握生命的量,卻可以提升它的質。
人生苦短,但甜不甜取決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