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子曰,三十而立。人如此,股市亦如是。
從1990年的起點——深交所試運營、上交所成立,到2020年的節點——4000多家上市公司、80多萬億市值,中國股市就像是一條蜿蜒曲折的長路,頑強地向前伸展著。在這條30年的資本長路上,我們能觸摸到拓荒者們遇水搭橋、逢山開路的不屈不撓,也能感觸到建設者們道阻且長、上下求索的孜孜不倦,更能聆聽到奮進者們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鏗鏘心聲。
這條路上有泥濘,有坎坷,但30年披荊斬棘,資本市場已從當初的羊腸小徑拓寬為通衢大道。資本市場以其特有的產權化、股份化、證券化、對未知風險定價的預期化和包容性,不僅將資金更為精準、高效地轉化為資本,而且顯著推進了人才、技術、知識等其他要素配置市場化。同時,資本市場以更加透明、規範的強制信息披露機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以大力發展股權融資,增強了實體經濟風險承擔和風險分散能力。時至今日,「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樞紐功能」等權威表述,意味著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系統重要性地位明顯躍升。「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不僅是中國經濟育新機、開新局的重要抓手,更是國家重要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
這條路上有急彎,有陡坡,但30年紮根固基,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司南」方向未變,始終向前。股票發行制度的計劃經濟標籤逐漸褪去,從指標制、配額制、核准制最終演進到市場化程度最高、國際通行的註冊制;證券法、基金法、公司法的制定、修改構建起了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法治體系,造假者違法違規成本顯著提升,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更加立體化保障;從QFII問世到滬港通、深港通開啟,從A股「入摩」「入富」到外資控股券商呼之欲出,「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開放將這條資本市場長路融入國際金融體系。
這條路上有擁堵,有「意外」,但30年精心修葺,資本市場的「入口」「出口」更加多元,路況更為通暢。從區域股權市場的規範,到新三板的探索,再到科創板的設立、創業板的完善,適應不同發展階段企業需求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蔚然成型,且在註冊制改革、轉板制度實施等關鍵性制度創新撬動下,實體企業駛上資本市場高速路的「入口」越來越多,支持科技創新的賽道越來越清晰,指標要求越來越包容。更重要的是,類似「故障車」「事故車」「報廢車」之流的上市公司退市標準越來越完善、程序越來越簡化、渠道越來越多元。有進有出的資本長路,更為高效地助力實體經濟「勢若駿馬奔平川」。
當然,在這條30年的資本長路上,我們更要深知一座座裡程碑標記的是過去,開啟的是未來。我們更要翻山越嶺,打通斷點堵點,行萬裡,至遠方。
新徵程已經開啟,資本市場的前行路標更加清晰:錨定服務實體經濟,提升國際化水平,打造成為與中國經濟全球地位相匹配的資源配置平臺。資本市場是企業價值的「稱重機」,更是構建現代化經濟治理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掌握資產定價能力的「競技場」。向內,穩步推進全市場註冊制改革,重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引導資金向技術研發的關鍵領域、「卡脖子」環節集中,暢通科技與資本的高效循環。向外,顯著提升雙向開放水平,重在從有管理的通道式開放走向高質量的制度型開放,提升資源配置「兩個市場」的競爭力,跨越「大而不強」的坎兒。
新徵程上,資本市場防風險的路基要更加堅實。歷史和現實反覆告誡我們,防風險是資本市場的永恆課題。在中國股市國際化程度更高、對經濟金融影響面更廣、輻射力更強之後,防範「金融海嘯」「金融地震」的基礎無疑須更加穩固。這既要加強監管協調,提升應急能力,妥善化解存量風險,更要積極穩妥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全風險管理機制,拓展市場深度,增強發展韌性。
新徵程上,資本市場要進一步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一方面,更加主動地清理「路障」,樹牢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監管理念,健全公開透明的規則體系,把「不該管的」還給市場,把「該管的」管住管好。另一方面,更加科學地建章立制,以註冊制改革推進關鍵制度創新,完善更具包容性適應性的多層次體系,優化上市公司、證券基金等市場主體的制度機制,真正實現「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
三十而立,風華正茂,多了成熟,少了輕狂。在光陰的歷練中,資本市場銘刻新坐標,澎拜新力量,向著富有國際競爭力的成熟市場目標再出發。路在腳下,向著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