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杜瑋
10月28日起,常熟農商銀行位於蘇州的金融科技總部上百名員工被曝體檢查出肺結節的消息引發持續關注。該銀行一名員工稱,今年6月份第一批體檢的員工中有一百人左右出現了肺結節,進而考慮這與辦公環境有關。還有員工稱,有兩三位同事因查出肺結節做了手術,還有員工已診斷為肺癌。
常熟農商銀行10月29日在官網發布公告稱,在2019年7月,金融科技總部入駐蘇州工業園區2.5產業園前和今年9月事發後,已兩次委託第三方環境檢測公司對室內環境進行檢測,結果均為合格。10月31日,常熟市政府發布通報稱,正組織蘇州、常熟兩級醫療專家對相關員工的體檢報告、數位化胸片及既往病史逐一檢查,給出診斷意見;責成農商銀行對環境進行第三次檢測。
隨著體檢中CT項目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肺結節的檢出率日益增高,肺結節成為民眾熱議的關鍵詞。多位胸外科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從CT影像學的檢測結果來看,人群中肺結節的檢出率約達到50%,也就是說中國14億人口中約有7億人能查出肺結節。在其看來,常熟農商銀行檢出上百例肺結節是正常的,而辦公環境短期內導致肺結節群發的因果關係難以成立。但由於肺癌發病率和病死率居我國所有惡性腫瘤之首,肺結節又有可能「變身」為肺癌,使得民眾「談結節色變」。
短期辦公環境難成誘因,90%肺結節為良性
常熟農商銀行一名員工向《中國新聞周刊》說,這次體檢查出肺結節的員工各個年齡層都有,「主要還是90後、80後」,很多應屆畢業生,都很年輕。而員工在去年搬入產業園辦公後,辦公區依然在裝修。該員工今年8月還在蘇州市12345陽光便民網站發帖稱,當時公司已知有肺部結節的病人60多人。該銀行另有員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去年4月搬入產業園後,就聞到了明顯刺鼻味,找銀行方解決,最終不了了之。其在6月下旬體檢中,查出肺部小結節,10月第二次體檢中,有同事肺結節變為「磨玻璃狀結節」,或發展為惡性結節,還有好幾位同事確診為肺癌。另有派駐常熟農商銀行金融科技總部的其他公司員工也在體檢時出查出肺部結節。
常熟農商銀行副行長付勁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考慮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因此在給員工體檢中新增加了肺部CT檢查項目。至於多少員工檢查出肺結節, 「因為公司是分批體檢,有些報告還沒拿到」。常熟農商銀行辦公室一名孫姓負責人向記者說,肺結節人數還在匯總統計中,但金融科技總部辦公員工共450人左右。關於辦公環境,付勁說,2018年11月,金融總部辦公地已裝修完畢,投入使用前檢測合格。事發後,公司找一些醫學專家問詢,「沒有什麼理論能證明裝修材料跟肺結節有直接關係。」為了查明原因,銀行方還找到蘇州市體檢中心對其他單位肺結節的檢出率進行隨機抽查,「大概(查出肺結節)的比率為33%。」
所謂肺結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胸外二科副主任醫師李雲松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說,這並非一個單純疾病,而是一個影像學的表現。通常將類球體、直徑在三釐米以內的肺部包塊稱之為肺結節。肺結節成因有很多,比如,肺部患過疾病後,炎症還有遺留未吸收,留下的陳舊性病變就會變為肺結節;吸入灰塵、粉塵,沉積後,會形成肺結節;吸菸過多也會導致肺結節形成;還有早期肺癌最初的表現形式也為結節。雖然能夠查到肺結節以40歲-50歲人群居多,但肺結節實際遍布各個年齡層,「十幾歲、二十幾歲也可能有」。如果運用CT檢查的話,中國大約有50%人口能查到肺結節。但在所有肺結節中,90%都是良性的。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學科主任王群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直徑小於5毫米的肺微小結節,臨床上不能說明什麼問題,「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國外統計,5毫米以下肺微小結節至少98%是良性的。」王群認為,基於肺結節在人群中的檢出率,常熟農商銀行體檢查出百餘名員工肺結節是正常的。李雲松認為,即便和環境有關係,裝修環境對於肺結節的影響乃至出現癌變都應當是很多年後的結果。「去年裝修完了,今年就發病了,也不符合腫瘤發病規律」。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楊志胤分析說,如果要證明裝修環境對於肺結節的影響,就要將員工上一年度的CT和今年體檢結果做對比,而之前如果沒有做CT,只做了胸片。通過胸片檢查時,直徑為1.5釐米以下的結節50%會漏診。王群說,即便是用於現在體檢的通常層距為5毫米的薄層CT,也意味著對於直徑為2毫米、3毫米的結節有著漏檢的可能性,「有偶然性」,今年正好攔腰截到2毫米結節,明年再一查可能恰好沒掃到。
「5毫米層距的體檢CT,去診斷直徑2毫米-3毫米小結節是沒有價值的。」王群說。總的來說,將肺結節的檢出歸咎於裝修環境因素,是難以被證實的。
「談結節」令人色變,隨訪觀察防「過度治療」
肺結節大體可分為三種:純實性結節,純磨玻璃結節,含有磨玻璃成分的部分實性結節。通常直徑在1釐米以內的純實性結節為良性的機率會大一些,而磨玻璃結節則有一定的可能發展成為肺癌。李雲松說,可以將正常的肺泡比作一間屋子,磨玻璃結節的現身就好像房間牆壁上長出爬山虎,使得整個房間呈現磨玻璃樣影狀,爬山虎越長越多,就會把房間逐漸填滿,純磨玻璃結節開始向含有磨玻璃成分的部分實性結節轉變,「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就是說,第三種結節的危險性是最大的。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含有磨玻璃成分,直徑為8毫米的結節在持續觀察過程中不吸收,這樣的結節有80%的概率為早期肺癌。
李雲松說,一般情況下,由於通過影像學難以一眼準確判斷出肺結節發展態勢,在病人查出肺結節後,都會先設定一定的複查隨訪期來觀察結節變化。只有當高度懷疑肺癌,才考慮進行活檢、穿刺以及手術切除。而純磨玻璃結節,由於本身體積較小且病理上難以鑑別,一般不建議穿刺。
根據國際多學科胸部放射學醫學會Fleischner協會公布的2017版CT影像學肺結節管理指南,當純磨玻璃或部分實性結節直徑小於6毫米時,不需要隨訪。當兩種結節直徑大於6毫米時,純磨玻璃結節要6個月-12個月期間複查CT,之後每兩年複查CT,直到滿5年;部分實性結節要3個月-6月期間複查CT,如果 病灶不變或者實性成分維持在小於6 毫米,需每年複查CT,滿5年,如果實性成分大於6毫米,則為高度懷疑對象。
但對於國內民眾來說,發現肺結節後往往會誤以為自己將得肺癌,過於擔心。肺診網是國內2018年成立的對於肺結節、肺癌等肺部疾病在線諮詢、診療的平臺。網站共同創始人兼總裁繆培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網站每年服務的患者大約有兩萬人左右,其中大約70%的人對於肺結節都過於焦慮。「醫生要患者隨訪,病人又反問醫生,你為什麼一定要等我有了癌才切除,為什麼不是儘早切除,就會有過度要求」。「患者會覺得結節長在我身上,又不長在醫生身上,如果拿掉就不用天天晚上睡覺,還擔心結節。」 繆培生說。楊志胤將這樣的現象稱之為「下午4、5點的高鐵票,卻非要在早上8、9點就趕往高鐵站。在他看來「沒有必要。」不僅會對患者等身體造成影響,還增加了其心理與經濟負擔。楊志胤還表示,由於基層醫生診療能力、認知水平的不足,肺結節的過度醫療現象時有發生。「有的醫生就將患者良性的實性結節給切掉了,本來是不需要開刀的」。
對於良性結節,李雲松往往會和患者開玩笑說,「這輩子,這個結節可能就這樣,你有什麼必要和它較勁」。即便是存在潛在危機的磨玻璃結節,也有著良性的可能性。李雲松說,自己曾接診過一個病人,有磨玻璃結節,高度懷疑是肺癌,準備給他手術,過了半個月後,住院前複查CT,沒打針、也沒吃藥,結節消失了,說明是炎症吸收了。李雲松將這種情況比作是房間的下水道堵了,滲出水,一段時間後,水幹了。
低危人群做CT必要性缺論證,純磨玻璃結節國內外診療有差異
在王群觀察中,近幾年,隨著CT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以及醫保政策的普惠,在中國呈現出的一個特點是CT查肺結節現象的激增,「很多年紀輕的非高危人群也被納入篩查範圍」。這樣查出結果是,有磨玻璃結節人群中,非吸菸的人數多於吸菸人數,女性多於男性,但原因是什麼並不清楚。如果在40歲的人群中篩查,1%-2%的比例能夠查到磨玻璃結節,大多最終能證實是肺癌。而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由於醫療費用等限定,CT只用於40歲—50歲高危人群的篩查,這麼做可以降低肺癌相關死亡率。在中國,對低危人群做CT是否有必要,能否降低肺癌相關死亡,依然缺乏論證。
而在對於純磨玻璃結節的處理上,國內和國際上標準也不一致。王群說,在美國和歐洲指南中,對於純磨玻璃結節,主張儘量不手術,而是進行觀察隨訪。比如,在由27個世界領先的癌症中心組成的非盈利聯盟NCCN發布的2017年肺癌篩查指南中,只有對於兩釐米以上的純磨玻璃結節,建議6個月內複查CT,如果隨訪中增大,才考慮活檢或手術。而國內醫療界卻認為,由於此前的診療中發現,凡是不消退、直徑8毫米以上的純磨玻璃結節90%都是原位腺癌,因此無論是大醫院還是基層醫院,大都會選擇對其儘早幹預,手術切除。
「我們是儘早做了,但這麼做會不會帶來好處?」王群說,雖然早手術發現是原位腺癌,但這樣的原位腺癌大都不會進一步發展成為會擴散、轉移的浸潤癌。「實際上,原位腺癌只是一個癌前期病變」,原位腺癌以及介於原位腺癌和浸潤癌之間的微浸潤癌治癒率都很高。國際上的共識是純磨玻璃結節是一個惰性腫瘤,長得很慢,而且在身體中是無害的,因此只有當中出現實性或變得很大時才需幹預。
有研究分析了2004-2007年CT篩查的7294例患者,發現了439個直徑小於5 毫米的純磨玻璃結節。在大於5年的隨訪中,只有45個(10.3%)增大,並且其中只有4個(0.9%)發展成為微浸潤腺癌和浸潤性腺癌。在日本國立癌症中心開展的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1229個磨玻璃結節中,包含1046例純磨玻璃結節。所有結節中,僅有4.2%為微浸潤腺癌或浸潤性腺癌,只有部分實性磨玻璃結節中才有浸潤性肺癌。
王群分析說,實際上,過早手術幹預還會帶來問題。如果一個七八十歲高齡的人,純磨玻璃結節對其沒什麼影響,開刀反而影響其生活狀況,「生活不能自理都有可能」,與其白挨一刀,不如讓老人帶著結節生存,等到再過10年到20年離世。對於年輕人來說,20歲、30歲過早篩查出肺結節,切除原位癌,可能會給其戴上一個「癌症」的帽子,工作、婚嫁都會受影響,而事實上,這樣的惰性腫瘤可以等到其40歲以後再處理也不晚。「過去很多信息我們不知道,現在CT做得早,手術又作出新的問題,大家認識還不統一,還有太多需要去論證探討的地方,」王群感嘆。他還建議,未動態隨訪的純磨玻璃結節,部分實性但無影像學惡性徵象的磨玻璃結節,位於肺實質內、無法局部切除的磨玻璃結節要謹慎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