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中藥圖片
麻黃中藥故事
麻黃是中國常用的傳統中藥材,《本草綱目》中形容麻黃「其味麻,其色黃」,麻黃因色黃味麻而得名。
相傳有個挖藥的老人收了一個徒弟。但徒弟非常狂妄,師傅就讓徒弟另立門戶。師傅不放心地對他說:「有一種藥叫無葉草,它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但徒弟並未記在心上。
師徒分手,各自賣藥。沒過幾天,徒弟就用無葉草治死了一個病人。死者家屬抓他去見縣官。縣官傳師傅到堂,責問師傅。師傅告訴縣官,已將無葉草的區別告訴徒弟。縣官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獄。
徒弟出獄後找到師傅認了錯,表示痛改前非,重新拜師學藝。從此,徒弟再用「無葉草」時就十分小心了。因為這種草使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就起名叫做「麻煩草」,後來又因為這草的根是黃色的,才又改叫「麻黃」。
學完故事就開始我們今天開心學習的內容了
來源產地
《中藥大辭典》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8~10月間割取綠色細枝,或連根拔起,去淨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乾或晾至6成幹時,再曬乾。放置乾燥通風處,防潮防黴。
草麻黃:生長於乾燥高地、山崗、乾枯河床或山田中。分布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木賊麻黃:生長於乾燥山地及山壁石縫中。主要分布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甘肅、新疆、四川西部等地。
中麻黃:生長於多沙地帶、沙漠或乾燥山地。分布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加工炮製
《中藥大辭典》
麻黃:揀去雜質,去盡木質莖及殘根,用水洗淨,微潤後切段,乾燥即得。
麻黃絨:取已經加工切碎的淨麻黃放在碾槽裡,研至纖維疏鬆成絨狀。
蜜麻黃:取麻黃段,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麻黃段100斤,用煉熟蜂蜜10~15斤)
藥性
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效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應用
1.風寒感冒
2.胸悶喘咳
3.風水浮腫
用法用量
煎服,2~10g。本品發汗解表宜生用,且不宜久煎;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於表證已解、氣喘咳嗽;搗絨後作用較為緩和,小兒、老人及體虛者宜用麻黃絨。
使用注意
本品發汗宣肺力強,凡表虛自汗、陰虛盜汗及肺腎虛喘者均當慎用。又本品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興奮作用,並可使血壓上升,故失眠及高血壓患者慎用,運動員禁用。
常用方
《本草經解》葉天士
麻黃同桂心,治風痺冷痛。同桂枝、甘草、杏仁、生薑、大棗,治傷寒營症。同白芍、甘草、炮姜、細辛、蘇梗、北味,治肺寒而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