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快放寒假了,家長們都很關心孩子們在寒假的學習。一刻也不敢放鬆,生怕落後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在寒假期間還會為孩子報閱讀輔導班和一些親子閱讀活動,短暫的寒假時光,已經有了重視閱讀的理念,卻往往堅持不下來。因為一些輔導閱讀能力的機構或者活動,都需要孩子和家長堅持閱讀打卡,一兩天還是能做到的,堅持整個一個寒假,閱讀似乎就變了味,打卡也成為了一種負擔,究竟打卡到底好不好呢?
最先把打卡這種形式融入到學習中的,就是一些機構和輔導班,像家長們上班打卡一樣,學習也作為任務和通關秘籍,初衷是為了讓小學生建立學習自律,養成堅持學習的好習慣。但往往在執行中就變了味兒,讓打卡學習成為了一種負擔。對於學齡前兒童可以用打卡的形式促進學習興趣,但是對小學生,打卡已經不太能激勵孩子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和提高學習興趣了。寒假期間,家長如果想抓閱讀能力,不妨試試讓孩子自己寫個閱讀報告。
1、 堅持閱讀是正確的,但是不一定非要打卡
寒假雖短,也是堅持培養學習習慣的好時機。在寒假重視閱讀訓練、堅持閱讀是小學階段語文學習重要的練習方式。我也反覆和家長強調,語文學習在小學階段的作用,不要等到上了中學,再來說語文成績不好,如何通過閱讀來提高成績?那樣就太晚了,對於小學生,在寒假期間的閱讀內容,不需要做具體的設定,去拉書單找書目,只需要帶著孩子去圖書館、書店多逛幾次,讓孩子自己選擇去閱讀,只要內容健康,家長不用過分幹涉孩子的閱讀方式。
對於打卡這個模式,我是不太贊成的,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也不會採用打卡的形式來教學。小學階段是建立正確學習意識的時期,如果這個階段,我們向孩子傳達學習就是任務,必須去打卡、一項一項完成,像遊戲通關一樣,對於小學生來說,寒假的學習目標就很沉重。對於閱讀也提不起什麼興趣了,和寫寒假作業一樣,是被強制性完成的學習內容。失去了最初建立閱讀意識的意義,所以堅持閱讀可以,但不要打卡。
2、 寒假期間寫讀書報告,勝過上補習班
小學生沒有自律性,你不督促他學習他就不看書、不寫作業,那寒假期間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習慣呢?我可以分享一個學習方法:在寒假期間寫閱讀報告,勝過上補習班。閱讀報告,類似讀後感,我們以5天為一個閱讀周期,在5天裡,不幹涉孩子的閱讀內容和安排,會偶爾提醒孩子,可以看看書不要光看電視。5天以後,讓孩子寫一寫這5天都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
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寫閱讀報告,5天內家長都讀了什麼好書,這些書是怎麼來的?喜歡裡面哪個片段的描寫?對故事的感想等等,相當於是讀後感,但是要比讀後感更詳細。對於一二年級的小同學,寫,即可對識字量有所積累。這個學習和閱讀的過程,從語文能力的提高程度,是勝過上補習班的效果。寒假結束,我們還能得到一分閱讀報告,可以交給老師,作為優秀的寒假作業進行展示。
3、 好習慣培養不用堅持21天,讓孩子自己選擇
不少教育專家認為21天可以培養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支持用打卡的形式進行約束和建立學習自律,但是打卡是需要家長的輔導,也就是打開是對家長和老師的交代,孩子自己從打卡這件事或者這個行為中,並不能獲取到對學習有幫助的教育意義。只有當孩子自我意識萌發,他們願意學習、喜歡閱讀的時候,堅持培養閱讀習慣才有意義。否則好的閱讀習慣,不要說21天,210天也建立不起來。
選擇什麼樣的閱讀方式,需要孩子自己選擇,如同過什麼樣的寒假一樣,家長們想日後在閱讀這件事上不用費心,就得讓孩子獨立閱讀。即使不用打卡來提醒,也能養的閱讀習慣,才是最牢固的學習習慣。因為通過一個寒假,讓本不喜歡閱讀的下學生愛上閱讀很難,但讓孩建立基本的閱讀意識,卻是可以做到的。關於寒假閱讀練習是否要打卡?大家都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