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蘋果的人一定對郭明錤(jī)這個名字不陌生,可以說僅憑他一人之力就撐起了這些年蘋果新品「小道消息」的半壁江山。
不過相較於郭明錤充斥於坊間的各種蘋果爆料,關於這位臺灣分析師本人的消息卻寥寥無幾,前幾年科技媒體在報導時還一度因他的英文名 Ming-Chi Kuo 而將他音譯為郭明池。
▲郭明錤本人,大概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吧
不過這位扒光了蘋果的男人卻在近日宣布要轉行了,目前郭明錤已經離開了臺灣 KGI 凱基證券公司,今後他負責的領域也可能不再局限於蘋果,更是傳出會來大陸券商或者全球研究機構。
這麼多年兢兢業業地爆料,蘋果是不是也考慮給他頒發個「終身成就獎」呢?
▲庫克:哈哈,終於少了個爆料的了
著名打臉分析師
日前,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蘋果將......
這一套說辭隔三差五就會出現在各大科技媒體的版面上,郭明錤在蘋果爆料圈裡的影響力自然不言而喻。
▲截圖自:MacRumors
至於被外界冠以「著名打臉分析師」的名號,事情大概還得從他時準時不準的預測說起。
比如早在 2010 年,iPad 發布後的一個月,當時還在臺灣市場研究公司 Digitimes Research 擔任分析師的郭明錤就表示蘋果正在開發一款屏幕大小為 5-7 英寸的小尺寸 iPad,並預計最早在 2011 年一季度推出,定價不高於 400 美元。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 7.9 英寸的 iPad mini 於 2012 年 10 月 23 日發布,售價 329 美元。這與郭明錤所預測的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第一代 iPad mini
2014 年郭明錤預測蘋果將會針對新興市場推出 8GB 的 iPhone 5s,結果自然是沒有;
2015 年他則預測蘋果在當年第三季度能銷售出 5420 萬部 iPhone,同比增長 54%。但事實是蘋果當季銷售了 4753.4 萬部,增長 35%,出入也較大;
同樣「打臉」的結果也出現在 2015 年的 iPhone 6s 身上:
當時郭明錤預計當年的 iPhone 將會新增玫瑰金配色,並會加入 Force Touch(3D Touch)、升級像素......當然這些都對,只是因為當年的 iPhone 升級頗多,所以他認為新品會被直接命名為 iPhone 7。
▲玫瑰金配色的 iPhone 6s
當然,「打臉」二字更多地還是對他的一種調侃。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畢竟在蘋果內部供應鏈線人也不一定都是掌握最新信息的核心人員。
而除去這些時不時被打臉的操作,其實郭明錤經常在蘋果新品發布前大半年甚至更早就能做出預測,而且結果也八九不離十。
▲科技圈兩大打臉王
比如早在 2014 年 4 月,郭明錤就爆料稱當年的 iPhone 6 會將電源鍵移至側邊、支持 NFC,並準確預測了 iPhone 6 的屏幕解析度;iPhone 7 發布之前就預測到了取消 3.5mm 耳機孔、亮黑色配色、防水功能;
至於去年的 iPhone,郭明錤在前年 3 月就預測其中一款會搭載 OLED 屏幕;於去年 2 月預測三款新品均將採用無線充電;於去年 4 月預測 iPhone X 的量產將推遲......
▲都知道要發布希麼了,就散了吧
如今郭明錤已經宣布告別蘋果爆料圈,但是他依然留下了一堆關於今年蘋果新品的預測:
Apple Watch 屏幕將增加 15%,續航增加;
新款 MacBook Air 可能會在 WWDC 2018 上亮相;
今年 iPhone 將有三款:6.5 英寸 OLED 屏、5.8 英寸 OLED 屏以及 6.1 英寸 LCD 屏,其中 6.1 英寸 LCD 屏的 iPhone 還將支持雙卡;
......
至於這些是否會被打臉,且待時間來證明吧。
為什麼不幹了?
少了郭明錤的蘋果爆料圈註定將比此前平靜些許,但是這個結果或許並不是郭明錤主動選擇的。
首先,蘋果或者說整個行業都不再像幾年前一樣保持超高速增長了。
一方面,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已經從去年開始由正增長轉為了負增長。IDC 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下降了 0.1%,而今年一季度的跌幅更是擴大到了 2.9%。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下跌無疑會導致對整個行業的關注度降低;
▲圖自:IDC
另一方面,智慧型手機的創新也早已進入了瓶頸期。想想在一個明明很醜的劉海屏都要抄來抄去的今天,要找到能爆料的新鮮貨已經越來越難了。
此外,蘋果本身或許也在加強對洩密者的打擊力度。
上個月彭博社就披露了一份蘋果的內部備忘錄,提到去年蘋果一共抓到了 29 名洩密者,其中 12 名被逮捕,而且蘋果對洩密這種行為的監察力度還在不斷加大。
備忘錄中還提到去年蘋果秋季發布會前洩露的 iOS 11 GM 版被提前洩露的事。在洩密發生之後,涉事員工在幾天內便被解僱。
▲提前洩露的 iOS 11 GM 使 iPhone X 的外觀被徹底曝光
對於洩密,蘋果產品市場營銷高級副總裁 Greg Joswiak 表示:
我們想在恰當的時機給用戶宣傳我們的產品好在哪,而不是經他人之嘴草草地早早傳遞。
由此大概也不難看出,今後要想提前獲得蘋果新品的情報只會是難上加難。
所以對於郭明錤來說,在「功成名就」時及時抽身又有何不好呢?
GEEK君有話說:
郭明錤這個名字,已經和蘋果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
在蘋果一路逆襲成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過程中,郭明錤通過爆料收穫了全世界的矚目;而當郭明錤離開蘋果情報界,背後反映的則是一個日漸式微的行業。
對於一個公司來說,能被持續不斷地「扒光」又何嘗不是一種求之不得的福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