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信做不好一個口罩」 服裝紡織企業火線轉產 溫州口罩廠一...

2020-12-12 浙江在線

2020-02-26 07:0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銀燕 周琳子 戚祥浩 王豔瓊

一罩難求。

疫情發生前,整個溫州僅有一家口罩生產企業。一個月後的今天,溫州一下又冒出了25家口罩生產企業,全市口罩日產量翻了近20倍,且每天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長。

口罩雖小,轉產難度卻不小。但溫州企業卻做到了——沒有專業生產線,就手工縫製;沒有設備,就跨省採購;買不到原材料,就自己研發……就這樣,一批溫州傳統的服裝、紡織、醫藥等企業如今轉型成了口罩廠。

溫州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來到華盟企業車間指導

與專業口罩企業不同,服裝企業轉產口罩首先面臨的就是沒有專業生產線。「我們有人,春節留下的、部分返廠的,不信做不好一個口罩。」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總經理餘多對於轉產信心十足,這家24年來專注於生產西服的民營企業,剛剛緊急改造出一條口罩的人工生產線。

2月25日下午,經過測體溫、出示「健康碼」、登記後,記者被允許進入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臨時騰出的無菌車間。車間內,20多名工人戴著口罩、身穿防護服,一針一線縫製口罩,縫紉機的腳踩踏板「嗒嗒」聲不絕於耳。「我們沒有生產口罩的專業機械化設備,但擁有基本的縫紉設備以及一批技術嫻熟的工人,就把服裝生產流水線進行改造,用來生產口罩。」餘多說。

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無菌車間內,工人正在趕製口罩。

因為沒專業口罩生產機器,裁剪、包邊、摺疊、固定掛耳等基本流程都要人工完成。一個口罩三層,每層的材料都是事先裁剪好的,工人們需要用縫紉機將它們按順序縫起來,再固定掛耳。25歲的肖相周原本在服裝生產車間負責鎖扣眼,如今他腳踩著縫紉機,固定口罩掛耳,並將口罩固定成型。「我年輕,學得快,一天處理500個口罩沒問題。」肖相周說,「平均每縫一個口罩,要腳踩30下縫紉機,一天下來要踩1.5萬下,下班後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

浙江喬頓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無菌車間內,工人正在趕製口罩。

從縫罩面,到縫鬆緊帶,人工生產一個口罩總共需要大約兩分半鐘。目前,喬頓服飾一天的口罩產量在5000隻左右,且都已經被提前預訂。「隨著復工人數不斷增加,產量會持續提高。」餘多說。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轉產口罩,原料缺乏矛盾凸顯,特別是熔噴布。熔噴布被稱為口罩的「心臟」,它的直徑只有口罩外層纖維直徑的十分之一,是隔離病毒飛沫的重要保險層。「對於服裝企業而言,普通的無紡布都有庫存,市場上也容易採購,但熔噴布因為平時需求不大,所以現在供應不足。」

「再複雜的服裝訂單都能接,熔噴布難不倒我們。」東蒙集團董事長池慧傑敢說敢做。

1月18日起,已經放假的公司研發中心成員緊急組建口罩攻克小組,開始研發熔噴布的替代品。因為疫情無法見面辦公,分隔在日本、上海、溫州的研發人員春節期間每天在線辦公,「隔空」探討可行性方案。

熔噴布隔離病毒的原理是通過靜電吸附,讓病毒無法透過,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替代方案?經過幾天的「頭腦風暴」,終於有了眉目。「靜電吸附是口罩工藝的固有思維,物理阻攔才更徹底!」池慧傑說,一個主意點燃了整個小組的激情。

團隊開始翻閱國內外新材料研發資料,最終決定採用濾膜形式,解決口罩的過濾性和呼吸阻力問題。在兩者間尋找平衡是關鍵,薄厚相差0.1微米都會帶來製作工藝和使用體驗上的巨大差別。2月11日,濾膜線下實驗開始,經過幾十次調試測驗,濾膜厚度最終確定不大於3微米,並以內外兩層進口無紡布材料保護支撐。正式投產的口罩,通過物理攔截過濾,經省輕工業品質量檢驗研究院檢測,符合國家一次性防護口罩標準。

為了把原材料作用發揮到極致,池慧傑再次發揚「抱團」傳統,組建了溫州服裝企業轉產聯盟微信群,僅半天時間,紅蜻蜓鞋業、喬頓服飾、4CM服飾、迷西仕服飾等10多家企業紛紛入群報到,有員工的出員工,有設備的出設備。

隨著復工復產的加速,口罩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縫製捉襟見肘。有的企業不惜投重金,想方設法弄來了口罩自動生產線,溫州市銀座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寇天虎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發生後,寇天虎到處求購口罩,卻處處碰壁,「按照4小時換一次測算,一個員工一天需要3個,我們公司有1000多名員工,公司所在的豐門街道,有一千多家企業,所以轉產既是支援,也是自救。」

最終,從省外的朋友處打聽到了設備貨源後,寇天虎沒有多想,決定買一臺半自動設備。

2月19日,寇天虎派人驅車歷經各個關卡,到達目的地後,連夜叫來貨車,拉上設備往回趕,21日到達溫州。

銀座鞋業口罩生產現場以及所生產口罩。半自動設備需要人工上耳勾,全自動不需要。

因為不具備生產資質,21日下午,豐門街道辦事處主任張青鋒馬上上門現場辦公,緊急對接各相關部門。「所有手續全部綠燈,一切從簡,先準備生產。」一席話讓寇天虎吃下「定心丸」。寇天虎又派人去省外增購一臺設備。

「鹿城區政府已對接好,我讓司機明天凌晨5點送樣品到杭州,省質檢部門一上班就開始檢測,通過後馬上開足馬力生產。」2月25日19時,溫州市銀座鞋業有限公司內燈火通明,三名從河南請來的技術工人正對兩條口罩生產線做最後調試,正式投產後,日產量可達6萬個。「所生產的口罩,將通過街道和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協調,大家用到幾個拿幾個,先把生產恢復起來。」寇天虎說。

按照國家標準,常規口罩檢測要進行預處理,而預處理時間要3天以上,出具一個檢測報告至少要3天時間。但「疫」場如戰場,與疫情作戰,就是與時間賽跑。溫州市市場監管局、經信局等部門主動介入,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轉產口罩,開闢審批「綠色通道」。「只要口罩原材料和生產檢驗條件達標,我們隨時幫扶企業上報應急審批通道,儘快取得醫用口罩註冊證書。」溫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藥品認證檢查中心副主任韓剛毅說。

截至目前,溫州口罩生產企業從疫情發生前的1家增加到26家,轉產企業主要來自醫藥、服裝、鞋革、紡織、母嬰用品等行業,日產量比此前增長了近20倍,且每天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長。

1582672178000

相關焦點

  • 溫州服裝紡織企業火線轉產 口罩廠從1家增至26家
    服裝紡織企業火線轉產,溫州口罩廠一個月間從1家增至26家—— 「我們不信做不好一個口罩」  浙江在線2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銀燕 周琳子 戚祥浩 王豔瓊)一罩難求。  疫情發生前,整個溫州僅有一家口罩生產企業。
  • 瘋狂口罩投資:紙尿褲廠轉產
    其中,全省產能規模最大、省會長沙市唯一一家口罩生產廠——長沙芙蓉口罩廠的日產量僅為20餘萬隻。一如全國,湖南口罩告急。這家位於鄉村道旁、看著不起眼的口罩生產廠,迅速被列入湖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物資保障組省級重點聯繫企業。
  • 服裝企業跨界投「醫」:轉產防護服和口罩,股價應聲走高
    為支持抗擊疫情,多家具備生產條件的服裝企業改造增設生產線,轉產口罩和防護服。受此影響,近日,多家「跨界投醫」的服裝企業股價走高。2月10日,報喜鳥(002154.SZ)開盤漲停,報3.12元,上漲9.86%,該股近一年漲停1次。據2月9日晚間公告,報喜鳥已改造生產線投入隔離衣的生產,並主動進行醫療器械生產備案申請。
  • 戴口罩成今夏第一「酷刑」?清涼口罩能否「涼伴」?優衣庫布局...
    而據日媒報導,優衣庫口罩的價格未定,預計在1000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幣66元。這個價格也引來不少網友吐槽太貴了。優衣庫此次轉產口罩之舉,也充滿了「真香」的反轉色彩。4月份的財報會上,面對疫情,柳井正曾依然堅持:「比起口罩,將通過服裝來做貢獻」。
  • 溫州服企成功研發黑科技納米口罩
    並在去年底成功將PTFE納米新材料運用到服裝上。此次疫情的到來,也加速了東蒙在健康防護產業的布局行動。1月18日,東蒙緊急立項,準備生產口罩。通過一個月時間緊急攻關,成功研發PTFE納米口罩新材料。之後,作為溫州市服裝商會會長單位,東蒙還發動商會會員企業,成立「口罩生產聯盟」,由東蒙提供原材料,加快解決溫州地區口罩缺口難題,同時緩解企業復工復產壓力 。
  • 人民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 浙江服裝天團集體轉產口罩
    產得了絲巾,做得了口罩。2月18日上午,萬事利集團的第一批民用一次性口罩在下沙工廠成功下線。現場,工人們身著白色防護服,佩戴口罩、手套,將該批口罩仔細清點、打包、裝箱。據悉,這批口罩由政府統一採購,將用於支持省內企業復工。
  • 富士康、上汽等紛紛轉產口罩:日產數百萬,並不算太難
    1.我們需要口罩機。您若有富餘、可用的設備,可轉讓給我們,我們將協調生產、增產口罩。2.我們有熔噴布,您若缺此原料,我們可運輸上門。增產的口罩,我們可全部收購支持湖北抗疫一線,也可支持企業所在的地方防疫抗疫。已聯繫到幾家廠商,感謝大家!」
  • 維達火線轉戰口罩生產 亞洲紙巾巨頭的口罩戰「疫」
    2月28日,隨著一紙批文下達,維達集團旗下公司維達紙業(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達」),火線投身全國口罩生產「大軍」。「挑大梁」的正是東侯工廠。斥資800萬元,新建無菌車間,增設智能生產線和檢驗儀器。不到一個月,口罩生產車間從無到有、從圖紙走向了現實。「維達在生活衛生用品領域具備的生產研發實力,使我們在短時間內攻克技術難關,儘快投入生產。」
  • 口罩板塊一周漲40% 汽車、鞋服、紙尿褲企業跨界生產
    來源:中新經緯原標題:口罩板塊一周漲40%!汽車、鞋服、紙尿褲……這些企業跨界生產 今年春節,口罩成了人人必備的物資,口罩概念股隨之水漲船高。臨近復工,你還在為「一罩難求」而頭疼嗎?別急,口罩廠商正加班加點趕製,為了支援抗「疫」,一些鞋服、嬰幼兒用品廠家開始轉產口罩。
  • 企業跨界做口罩「寬進嚴出」
    原標題:短期轉產門檻不高 形成鏈條有待時日 企業跨界做口罩「寬進嚴出」 除了上述跨界廠家,一批生產紙尿褲、內衣等與口罩關係更為密切產品的廠家,也在經過員工培訓、改造新生產線後,紛紛開始轉產口罩。 近日,爹地寶貝、三槍內衣、紅豆服飾、水星家紡等一批棉紡企業均停下了紙尿褲、內衣等產品的原定生產計劃,連夜改做醫用口罩和防護服。水星家紡宣布,其10條被服生產線已改為了防護服生產線,日產能2000套。
  • 煙臺出臺企業生產轉產非醫用口罩標準質量具體指導措施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2月17日訊 (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莫言) 為響應防疫抗疫號召,許多企業急需生產、轉產非醫用口罩,支援防疫抗疫工作。近日,煙臺市市場監管局針對企業這種需要,印發了《關於企業生產轉產非醫用口罩手續申報和加強質量管理的通知》,指導非醫用口罩生產企業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嚴把產品質量關。據了解,針對「疫」情,除醫用口罩外,醫療專家推薦了兩種標準的非醫用口罩,用於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防護。
  • 外貿訂單紛紛取消看服裝面料企業如何積極自救
    面對突如其來的「退單潮」,很多服裝面料外貿企業展開積極自救。轉行生產口罩等防疫物資將生產高端時裝的精品車間一舉改造成口罩工廠,位於嘉興秀洲區的雅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較早實現轉產的一家。「精品車間的工人技能水平相對較高,很快就學習、摸索出用縫紉機、粘合機等車間原有設備製作口罩的一整套流程。」生產技術經理夏科鳳告訴記者,自2月6日出產第一批民用口罩以來,工人們已自主開發出一系列模板、拉筒等提高效率的小工具,並將口罩生產流程拍成視頻,供其他轉產服裝廠參考學習。不過,轉產生產口罩只有極少數服裝面料企業可以實現。
  • 青島企業深耕日本市場 研發冷感、熱感面料口罩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紡織服裝用海藻纖維的自動化規模化生產。事實上,海藻纖維的製備技術開發已有幾十年,然而,國際上多家專業廠商的產品因強度低、產能低、未能解決在鹽溶液和鹼性洗滌劑中的溶解和降解現象,只能用作醫用敷料,無法用於紡織,更不必說在服裝紡織品領域實現產業化。
  • 200萬個」青島造「海藻纖維口罩發往湖北等地
    王海寧介紹,「從大年初六到現在,江蘇、山東等多家醫用口罩企業用我們的海藻纖維材料已經生產了近200萬個KN95海藻纖維口罩並發往湖北、江蘇等地。」。,最後成為纖維的最終成品,拿到紡紗廠紡紗織布最終成為服裝。」
  • 一個口罩廠的誕生:從零到N95
    「老闆,你趕緊回去做準備,今天就趕去長沙,政府要我們做口罩」。接到胡微曦口氣急促的電話,正趕去賓館的陳紹永二話沒說,調轉車頭回家準備行李。  「曾科長問我們願不願意配合政府生產口罩。我說我們沒做過,但進到設備就能生產」。幾個月後,回憶起這段改變人生的對話,陳紹永和胡微曦都很難說清,當時怎麼就答應了,「政府要求,我們就做」。
  • 溢達紡織:全球最大襯衫生產商的「平衡術」
    不過,工廠內仍保留了一條口罩生產線設備未拆除。在最高峰時期,溢達有90%的製衣產能都轉投到了口罩生產中。溢達所處的紡織服裝業,是自疫情發生以來外貿萎縮最顯著的產業鏈之一。而作為亞洲最大的純棉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溢達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今年,溢達業績更遭遇了近年來少見的下滑。
  • 全球口罩短缺 利歐股份轉產口罩助力全球抗疫
    但隨著企業復工以及返學浪潮,疫情的防控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與此同時,相較國內,國外形勢卻更加嚴峻。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風險級別上調為「非常高」。從需求來看,有研報表示,2018年中國口罩產量約45.4億隻,全球產量佔比50%,2019年已突破50億隻。
  • 即墨引導企業轉產搶抓市場先機 徵集製造業品牌產品
    推出「匠心即墨、優品推介」品牌欄目徵集全區優質製造業品牌產品,建立優質產品庫,利用電視臺、微信公眾號、千家工業企業微信群、機關幹部微信圈、抖音等進行大力宣傳推介,全面展示企業風採和產品信息。目前已推出青島正大、營上電器、即墨黃酒廠、國華工藝、即發集團共5期推介活動,參與企業反映良好,有效提振了企業發展信心。
  • 縫被子的手縫製防護服 無紡布企業加工口罩 燒鹼廠改做消毒液...
    連日來,隨著疫情防控的縱深推進和越來越多的企業復工復產,社會對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資的需求仍然迫切。我省多家企業緊急轉產防疫物資,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更充足的「糧草」。女裝廠不做時裝做「戰袍」「虧得年前存了1個月的布料!」
  • 做紙尿褲的也改做口罩了!各地政企聯手,「團戰」口罩稀缺
    這一材料還可用於生產一次性手術服、隔離服、被單、液體吸收墊、輸液注射所用的輸液瓶和注射器等。恆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恆力集團」)有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春節期間,該公司旗下位於大連長興島的恆力石化產業園的生產一直沒有停止過。「除了在國內的紡織織布廠是停掉的,公司其他的廠春節期間都是不停產也不放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