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收藏協會副會長、知名錢幣專家劉瑀在對錢幣進行鑑定。
近日,市民張先生向本報「現場鑑寶」欄目送來四枚銀元,均為清代龍洋(清末各省所鑄銀元的總稱)。最終,經重慶市收藏協會副會長劉瑀鑑定,其中「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壹元」為真品,其餘三枚均為贗品。記者了解到,進入龍年,包括龍洋在內的各類與龍相關的錢幣成為市場搶手貨,一年時間市價上漲50%以上。與此同時,贗品也層出不窮,真銀造假高仿幣尤其應該警惕。
四枚銀元三枚是贗品
本周,記者帶著張先生的四枚銀元,兩次來到重慶中興路收藏品市場。
其中,兩枚「四川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和一枚「浙江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被眾多幣商一眼否定。有幣商告訴記者:「這三枚銀元材質不對,版模不清,包漿明顯是做舊。像這枚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如是真品,要值幾萬元。」
相比之下,另一枚「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壹元」的鑑定要曲折得多。一張姓幣商稱「看上去感覺不對」,屬於真銀假幣。至於理由,他不願說。不過,在重慶銀元鋪子,「二掌柜」老李認為該幣有碰傷,但應為真品。最後,記者找到重慶市收藏協會副會長、知名錢幣專家劉瑀。劉瑀仔細鑑定後指出,這是普通曲須龍銀幣真品,理由是模版清晰、潤白柔和,雖磨損較嚴重,有敲打痕跡,但恰恰是這些磨損和敲打,證明不是真銀假幣。劉瑀表示,「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普通品相市價在1500元以上,而張先生這一枚,由於品相不佳,只值800元左右,還不好賣,造假者不會造出不好賣的假幣。隨後,劉瑀拿出了自家收藏的全品相「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向記者展示比對。
據收藏者張先生透露,「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壹元」買成1800元,其餘三枚贗品買成20元/枚。
龍洋市價一年漲50%
劉瑀介紹,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戶部奏準西藏設立寶藏局鼓鑄銀錢,是我國以銀鑄幣之始,銀元正面鑄漢字「乾隆寶藏」,背鑄藏文「唐古忒乾隆寶藏」字樣,純紋銀鑄造,重一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機制幣的「光緒元寶」發行,分為四川省造、浙江省造等多種版別。宣統三年(1911年)發行大清銀幣,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其中一元普通曲須龍銀幣流通較多,其他面值少見流通。
記者了解到,今年,帶有龍圖案的銀元成為市場搶手貨。「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普品市價1500元以上,「光緒元寶四川省造」普品價格也類似,這兩種均為最常見的龍洋。而在去年1月,這兩種龍洋的價格在1000元左右,一年時間上漲50%以上。
銀元造假形成產業鏈
「銀元造假技術越來越高明了。」昨天,重慶銀元鋪子的「二掌柜」老李告訴記者,銀幣造假伴隨著銀幣發行一起出現,以前多用翻砂模板,非銀材料或銀含量不足,很容易辨別出來,各地旅遊景區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地攤貨。如今,用真銀造假、用機器衝壓的高仿幣則相對難以辨認。
老李表示,以前,真銀造假主要集中在中高檔銀幣品種,隨著銀元價格的上漲,龍洋、袁大頭、帆船等普通品種的真銀假幣也開始出現。一枚高仿銀元,包括原料、人工等成本為200元左右,而袁大頭、帆船真品均可賣到600元左右,造假者有豐厚的利潤空間。
銀元批量造假主要出現在沿海地區,如浙江、廣東、福建等省,已經形成製版、原料、加工、做舊、銷售的產業鏈。因為沿海地區對銀元的需求量大,除投資和收藏外,一些地方修建房屋有埋銀元鎮宅的習俗。同時,由於老銀元並不是流通貨幣,以工藝品名義製作,處於職能部門無法監管的灰色地帶。
■專家支招
四招辨識老銀元真假
如何鑑別真假銀元?昨天,重慶市收藏協會常務理事、仁捷藏品老總劉傑指出,鑑別真假銀元有四招。
首先是看外形。真幣採用壓力適度的衝壓,將銀幣加工成各種文字、圖案、花紋,百年形成的老包漿與新做的有明顯差異。
其次是稱重量。真幣流通時間長短有異,磨損程度也不同,但同一品種、版別的銀幣,重量不會相差1克。
第三是聽聲音。真幣用手指託其中心點,敲擊後發出的聲音純正婉轉柔和,感覺沉穩,好比男高音,而新制假銀元敲擊後發出的聲音尖高,猶如女高音。
第四是定成色。可用硝酸液點試法,先將某個部位擦拭乾淨或銼一小口,滴上硝酸後,觀其顏色。成色在92%以上的銀元,顏色基本不變;成色在90%的,顏色為膚黃或呈淺褐色;成色為80%左右的,色澤呈黑褐色;成色為70%左右的,呈淡綠色;成色為50%左右的,則會呈深綠色。
劉傑指出,要鑑別高仿真銀造假幣,最簡單方法就是把它們和確認為真品的老銀元仔細比對,再藉助高清晰電子掃描觀察細微結構,即使是對老銀元不很熟悉的人,也能比較容易地辨別出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