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洋銀元一年漲50% 教你四招辨識老銀元真假

2021-01-08 東方財富網

重慶市收藏協會副會長、知名錢幣專家劉瑀在對錢幣進行鑑定。

  近日,市民張先生向本報「現場鑑寶」欄目送來四枚銀元,均為清代龍洋(清末各省所鑄銀元的總稱)。最終,經重慶市收藏協會副會長劉瑀鑑定,其中「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壹元」為真品,其餘三枚均為贗品。記者了解到,進入龍年,包括龍洋在內的各類與龍相關的錢幣成為市場搶手貨,一年時間市價上漲50%以上。與此同時,贗品也層出不窮,真銀造假高仿幣尤其應該警惕。

  四枚銀元三枚是贗品

  本周,記者帶著張先生的四枚銀元,兩次來到重慶中興路收藏品市場。

  其中,兩枚「四川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和一枚「浙江省造庫平七錢二分光緒元寶」,被眾多幣商一眼否定。有幣商告訴記者:「這三枚銀元材質不對,版模不清,包漿明顯是做舊。像這枚浙江省造光緒元寶,如是真品,要值幾萬元。」

  相比之下,另一枚「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壹元」的鑑定要曲折得多。一張姓幣商稱「看上去感覺不對」,屬於真銀假幣。至於理由,他不願說。不過,在重慶銀元鋪子,「二掌柜」老李認為該幣有碰傷,但應為真品。最後,記者找到重慶市收藏協會副會長、知名錢幣專家劉瑀。劉瑀仔細鑑定後指出,這是普通曲須龍銀幣真品,理由是模版清晰、潤白柔和,雖磨損較嚴重,有敲打痕跡,但恰恰是這些磨損和敲打,證明不是真銀假幣。劉瑀表示,「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普通品相市價在1500元以上,而張先生這一枚,由於品相不佳,只值800元左右,還不好賣,造假者不會造出不好賣的假幣。隨後,劉瑀拿出了自家收藏的全品相「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向記者展示比對。

  據收藏者張先生透露,「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壹元」買成1800元,其餘三枚贗品買成20元/枚。

  龍洋市價一年漲50%

  劉瑀介紹,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戶部奏準西藏設立寶藏局鼓鑄銀錢,是我國以銀鑄幣之始,銀元正面鑄漢字「乾隆寶藏」,背鑄藏文「唐古忒乾隆寶藏」字樣,純紋銀鑄造,重一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機制幣的「光緒元寶」發行,分為四川省造、浙江省造等多種版別。宣統三年(1911年)發行大清銀幣,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其中一元普通曲須龍銀幣流通較多,其他面值少見流通。

  記者了解到,今年,帶有龍圖案的銀元成為市場搶手貨。「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普品市價1500元以上,「光緒元寶四川省造」普品價格也類似,這兩種均為最常見的龍洋。而在去年1月,這兩種龍洋的價格在1000元左右,一年時間上漲50%以上。

  銀元造假形成產業鏈

  「銀元造假技術越來越高明了。」昨天,重慶銀元鋪子的「二掌柜」老李告訴記者,銀幣造假伴隨著銀幣發行一起出現,以前多用翻砂模板,非銀材料或銀含量不足,很容易辨別出來,各地旅遊景區經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地攤貨。如今,用真銀造假、用機器衝壓的高仿幣則相對難以辨認。

  老李表示,以前,真銀造假主要集中在中高檔銀幣品種,隨著銀元價格的上漲,龍洋、袁大頭、帆船等普通品種的真銀假幣也開始出現。一枚高仿銀元,包括原料、人工等成本為200元左右,而袁大頭、帆船真品均可賣到600元左右,造假者有豐厚的利潤空間。

  銀元批量造假主要出現在沿海地區,如浙江、廣東、福建等省,已經形成製版、原料、加工、做舊、銷售的產業鏈。因為沿海地區對銀元的需求量大,除投資和收藏外,一些地方修建房屋有埋銀元鎮宅的習俗。同時,由於老銀元並不是流通貨幣,以工藝品名義製作,處於職能部門無法監管的灰色地帶。

  ■專家支招

  四招辨識老銀元真假

  如何鑑別真假銀元?昨天,重慶市收藏協會常務理事、仁捷藏品老總劉傑指出,鑑別真假銀元有四招。

  首先是看外形。真幣採用壓力適度的衝壓,將銀幣加工成各種文字、圖案、花紋,百年形成的老包漿與新做的有明顯差異。

  其次是稱重量。真幣流通時間長短有異,磨損程度也不同,但同一品種、版別的銀幣,重量不會相差1克。

  第三是聽聲音。真幣用手指託其中心點,敲擊後發出的聲音純正婉轉柔和,感覺沉穩,好比男高音,而新制假銀元敲擊後發出的聲音尖高,猶如女高音。

  第四是定成色。可用硝酸液點試法,先將某個部位擦拭乾淨或銼一小口,滴上硝酸後,觀其顏色。成色在92%以上的銀元,顏色基本不變;成色在90%的,顏色為膚黃或呈淺褐色;成色為80%左右的,色澤呈黑褐色;成色為70%左右的,呈淡綠色;成色為50%左右的,則會呈深綠色。

  劉傑指出,要鑑別高仿真銀造假幣,最簡單方法就是把它們和確認為真品的老銀元仔細比對,再藉助高清晰電子掃描觀察細微結構,即使是對老銀元不很熟悉的人,也能比較容易地辨別出真假。

相關焦點

  • 銀元怎樣鑑定真假?教你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建議收藏)
    ,所以本期節目先不聊版別,只聊聊袁大頭的新老真假,首先我們將袁大頭拿在手中用手指搓一下,有些銀元仿品是會掉一些銀粉的,真品是不會的。,不按北洋政府的規定,偷銀版就是古代有很多銀莊,掌柜拿銼刀把銀元周圍的銀子往下銼,錢莊數額巨大,每個銀元銼下0.1克的話,1000枚銀元有會銼掉100克了,日積月累、滴水成河,中間掌柜也賺了不少錢,也有銀元加重版本,很多地方私人造幣廠生產並不規範,所以廠子出來的銀元有加重的有減輕的,沒有固定標準,所以老銀元25-28克都有可能,但是絕大部分真銀元的標準重量就是26-27克之間,如果用手掂量一下克數少很多的一定就是假貨
  • 從「龍洋」到「大清銀幣」的清代銀元
    提到銀元,大家是不是一下子想到了「袁大頭」。其實,銀元在中國早有流通。 外國銀元是自明代就已流入中國的,最大的功臣還是鄭和。清代人把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稱為洋錢,到19世紀時,最通行的是西班牙銀元和墨西哥獨立後鑄造的鷹洋。 清代鑄銀元始於乾隆,當時曾鑄帶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年間鑄造了一些銀幣,主要是用來賞賜的。機器鑄幣始於光緒八年(1882),由吉林機器局鑄造,但規模極小。
  • 中國銀元:光緒元寶龍洋的鑄造背景及流通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龍洋鑑於這種十分被動的局面,清朝統治者和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呼籲清廷建議實行幣制改革,鑄造自己國家的銀元以抵制外幣,阻止白銀外流,在貿易中實現盈利。他奏請朝廷在廣東開設銀元局,並請外國機器局雕刻師設計雕刻銀元模具,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首先在廣東試行鑄造面值一元的光緒元寶龍洋,當時是以庫平作為計重衡量標準。雖然是一元面值的銀元但是實際重量與面值不符,只有七錢二分。而且與當時市面流通的外國銀元的重量也不一樣,所以在進入市場後流通受阻,不受歡迎,後多被收回熔毀,存世極罕。
  • 江南省龍洋銀元最新行情公布
    玩近代銀元的少不了玩帶龍的銀元,民間俗稱為龍洋。而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分老江南及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而八個年份的江南銀元民間稱為江南八兄弟。帶龍的銀元意味著真龍天子,現在市面上很多人都很喜歡珍藏類似這樣的古錢幣。那它的市場價格貴不貴呢?
  • 銀元收藏之基礎龍洋入門品種樣式價值
    常見的龍洋銀幣以清代光緒、宣統兩個皇帝年號為主。年號有甲辰、壬寅、辛丑、戊戌等幹支紀年,也有北洋34等紀年方式。基本各省份都有鑄造廠。按重量有庫評一兩(大珍級別),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釐,七分貳釐,三分六釐。基於以上原因龍洋品種豐富,各品種價格懸殊巨大。老銀元收藏入門品為大小頭,進階為龍洋,高手玩軍閥人像幣。
  • 銀元收藏的重量是多少?重量和聲音都正確,就一定是真的嗎?
    銀元的收藏一直是錢幣愛好者經久不衰的話題,銀元不僅包括袁大頭、孫小頭、船洋還有清朝末年發行的各種龍洋和其他國家發行的貿易銀元。然後,如此多的品種也是讓大家眼花繚亂。如何分辨銀元的真假,乃至於銀元的重量具體是多少?銀元的聲音如何分辨?
  • 識銀元包漿輕鬆辨別銀元真假和出處!
    近期小編會陸續整理老銀元的相關知識,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一塊學習,也可留言交流。 機制銀幣始於15世紀歐洲,明代萬曆年間流入中國。 小編告訴你因為銀元的主要材質白銀經過時間的沉澱會自然氧化,任何處理措施只會延緩氧化但是不能阻止氧化,如果小夥伴你收藏的銀元沒有包漿的話,那抱歉的告訴你,你中招了…… 銀元包漿可以直接反映出老銀元所處的年代、地域環境和保存方式等情況,一般主要分為三大類,傳世包漿、生坑包漿和原光包漿。
  • 2019珍貴版本老銀元一覽,也許你一枚也沒見過!
    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明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銀元流入中國。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廷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
  • 在中國流通量最大的外國銀元
    銀元最初由外國流入中國,所以稱為「洋錢」或「銀洋錢」。中國當時使用的為銀兩,由於中國的銀兩在大小、成色上不一,交易中很不方便,所以外國銀元很快在中國商品交易中流行開來。當時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有好多品種,如西班牙的 「雙柱」銀元,這也是最早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還有鷹洋,日本龍洋,坐洋,站洋,馬劍等。在鴉片戰爭後,西方帝國主義用槍炮打開了舊中國的大門,外國銀元使用更為廣泛。因為用銀元不用看成色,稱重量,只計枚數即可,十分方便。
  • 海南周刊 | 銀元百年史話
    文\特約撰稿 劉亭亭  相比於常見的銅錢來說,銀元也算是稀罕物件。小時候曾聽母親講,我家有過一塊銀元,是她出嫁時外祖母給的嫁妝。外祖母家境不錯,其父是民國時的鄉紳,家裡有不少「袁大頭」銀元,外祖母出嫁時分得了幾個,後來她又分給了自己的子女。
  • 明清時期,哪些外國銀元流入了中國
    西班牙國王雙柱銀元西班牙國王頭像雙柱銀元,查理三世鑄於1772-1789年;查理四世鑄於1791-1808年,被形象地稱為「大髻」銀元;費迪南七世( FERDIN·Ⅶ)鑄於1811年,被形象地稱為「小髻」銀元。
  • 你知道銀元是在怎樣中國的流通嗎
    明代中期以後,西方的銀元首先由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通過貿易進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到了滿清末年外國銀元已在通商城市行用暢通,並逐漸深入內地。其中使用最多的便是「本洋」和「鷹洋」,在福建、廣東沿海又叫「番銀」、「花邊銀」,也就是西班牙銀元和墨西哥銀元。
  • 日本銀元 龍洋幣值錢嗎?
    日本龍洋外國銀元中常見的一個品種,因幣面有飛龍圖案,故俗稱為日本龍洋。這種圓龍洋在當時鑄造發行量就很小,經過100多年歲月的洗禮,存世珍罕,幣種稀少,具有極好的收藏價值。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受到近年國內舊版銀元收藏熱的影響,它們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增值勢頭強勁。
  • 2020年 老銀元再次上漲,本月成交火爆!
    銀元收藏愛好者,也都願意發重金購買,現在已經是玩品玩彩的年代了! 2020年2月:老銀元報價! 1、袁像大頭三、九、十年: 通貨普品價格900元左右,美品1300元以上。原味精美品處於慢牛行情。
  • 當年銀元鑄造了10億多,為何現在還這麼貴?
    我國鑄造銀元的歷史從清朝光緒年間開始,仿照西方國家開始用機器鑄造銀元,一直持續到民國推行法幣為止,整個期間以袁大頭的鑄造數量最多,大致7.5億枚,加上光緒元寶、孫中山頭像的銀元、蘇區銀元和地方割據鑄造的銀元,數量總計超過了10億枚,放在其他朝代,這個錢幣鑄造量是非常驚人的,但是目前在市面上,我們卻遠遠看不到這麼多的銀元。
  • 那些資深的專家,如何判斷銀元真偽?
    前些年,我們會經常用材質啊、做工啊、邊齒啊,包漿啊,壓力啊之類的角度來看,但這需要非常充足的閱歷作為積澱才行,大開門的銀元畢竟是少數,盒子幣的銀元仿佛又沒有充足的利潤空間,銀元的收集之路不僅僅要看品相,更要看真偽,而這種不斷收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閱歷的進階。想要判斷銀元的真偽,就需要從以下的角度來考慮。
  • 1分鐘,教你從袁大頭的邊齒,判斷銀元真偽
    眾多銀元之中,無論是鑄造量還是知名度,袁大頭都能獨佔鰲頭。近些年,隨著銀元價格的飛漲,偽造的袁大頭大量出現在市面上,文瀚樂拍看到其中很多都用了高純度的白銀鑄造,僅憑材質根本難以分辨真假,但我們卻可以通過銀元的邊齒,來判斷銀元的真偽。
  • 南京條約中,英國為何提出賠償的2100萬銀元必須是墨西哥鷹洋
    這個銀元是指美洲生產的墨西哥鷹洋。中國當時有墨西哥鷹洋嗎?這個可以有。鴉片戰爭前,清朝與西班牙英國等進行貿易,出口茶葉、陶瓷等產品,換取大量外匯,因此中國市場上流通著很多種類的外幣。如早在明朝時就已進入國內的西班牙「本洋」、英國在印度鑄造的「杖洋」、日本「龍洋」和墨西哥「鷹洋」。
  • 手中的銀元一吹就響,是真的嗎?行家教你這樣做
    很多朋友經常看到電影或者電視劇裡面的畫面,手拿銀元然後在嘴上吹一下聽到有聲音就認為是真的。然而事實是什麼呢?銀元真的可以憑藉吹響它就能區分真假嗎?在這裡我們首先就要了解,銀元為什麼吹一下可以響,其次是響了的銀元就是正品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銀元中的小秘密。
  • 銀元收藏如何區分真偽?掌握這幾點小技巧,讓你少走彎路!
    袁大頭總共有四個年份,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在這裡就不給大家細分每個年份的詳細品種了。這時候就想告訴大家的是,除了這四個年份,其他年份都是屬於臆造幣,大家不要選擇。袁大頭九年精發版銀元區分真偽的小技巧銀元是我國機制幣的一種,在製造過程中其實是有規律的,只要掌握了這些規律,區分銀元的真假就是小菜一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