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藝術留學是當下的熱門,各種輔導機構層出不窮,但不管求助於誰,自己都先要成為資深行家。
本期,影藝家邀請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攝影碩士、海外藝術留學資深導師杭添,為準備出國深造的藝術生解答一系列問題。
其核心是掌握國外藝術院校所推行的研究型學習方法,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創作主題,讓藝術留學經歷真正成為未來的加分項。
海外藝術留學13問,
帶你入門創作之道
Q:與幾年前相比,海外留學的情況發生了哪些變化?
A:從個人的經驗來看,2016年至2020年,中國學生作品集質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換句話說,現在拿三四年前的作品去申請同一所學校很有可能不會被錄取。這就對學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在研究現有作品、或者前人拍過的同類案例基礎上,做出自己的特色。
Q:海外藝術留學的優勢在哪裡?能否給出最重要的三條?
A:海外藝術留學的優勢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學會研究型學習方法。海外藝術教育很早就將實踐研究帶入學習當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學生需要根據自己的關注點不斷提升和反思作品,同樣的過程往往在國內畢業設計階段才能體現,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是如此。
同時,海外留學過程中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藝術資源,包括圖書館、書店、電影院、劇院、畫廊、藝術中心、乃至城市的氛圍等。
最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體會文化上的差異,並通過藝術與生活上的學習去理解這種差異的深層根源,不是要做出某種判斷,而是通過對照更好的反思自身文化,形成多元化的文化觀。
圖片出自杭添的課程PPT
Q:英、美兩個留學輸出大國在學制、費用上有什麼不同?
A:一般來說,英國學制較短,最短的研究生約一年,性價比較高;美國的優勢是可選擇的藝術院校更多,不需要面試,如果作品足夠好,語言成績還可以稍微放寬,缺點在於語言通常需要和作品同時遞交,對語言基礎較弱的學生壓力較大。
但實際上,錄取後的學業壓力並沒有太大區別,英國留學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課業。
金史密斯學院
Q:各個海外藝術院校以及相關專業的知名度,學生應如何篩選比較有效?
A:除了查看QS院校和專業的世界排名,做數據上的基礎參考,更重要的是選擇符合自身發展路徑的國家、城市、院校和具體專業。
QS院校排名
關於QS,詳見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2020/art-design
具體來說,歐洲國家有豐富的美術館、博物館資源,這些是海外留學巨大的附加值,而如果更喜歡日本攝影獨特的視覺美學,日本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同為攝影專業,學校之間會稍有區別,甚至一個學校有兩個攝影專業,比如金史密斯學院、倫敦藝術大學、威斯敏斯特等。學生不能把所有事務推給中介機構,要自己多瀏覽學校官網,查看具體的課程設置、師資、硬體支撐、教學大綱等,也可以利用社交平臺找同專業前輩了解情況,這些信息都很有參考價值。
倫敦藝術大學
Q:作品集是否要根據院校的具體要求來準備?
A:總體來說,並不需要,當你足夠優秀時,院校發offer是水到渠成之事。申請前根據每個學校格式上的要求調整即可,比如20頁的作品、或3分鐘以內的視頻等。
Q:什麼是研究型項目?可以再說具體一點嗎?
A:很多本科生在拍攝的過程中可能經常出現拍腦袋的情況。舉個例子,很多學生喜歡拍攝自我身份或者社會身份的題材,比如表達 人是如何被網絡暴力所侵犯的,常見的形式是採用捆綁的表演性方式進行擺拍,或者在人身上寫上文字、貼上標籤等。
我並不是在強調這種方式有多老套,而是至少要在拍腦袋之後思考這麼做的原因,這時研究的動力就產生了。
圖片出自杭添的課程PPT
對此,可能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回答:我為什麼要拍網絡暴力題材?拍攝對象是誰?什麼事件讓我產生了這樣的衝動?為什麼要採用這種形式去表達?形式和主題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接下來是更細緻的問題,進一步精確鎖定創作目的。比如,為什麼要擺拍?為什麼不能去拜訪那些真正受傷害的人?他們的創傷到底是什麼?我要如何去理解這群人?同時,是不是有攝影師或者藝術家涉及同類題材?
這樣一個反覆的,螺旋上升的過程,短則幾個星期,長則數年。總結起來就是:what am I photographing?
圖片出自杭添的課程PPT
Q:研究型是海外藝術留學的普遍模式嗎?
A:應該是。
杭添的攝影閱讀
杭添的攝影閱讀
Q:研究型項目作品集最核心的要點是什麼?
A:從教學角度而言,我認為作品集需要有一條研究主線。比如,一套留學作品集也許會包括4個項目,但它們應該圍繞同一主線不斷深化,或者從不同角度闡釋。在一段時間內,這種方式能夠使作品更專注、細緻,同時也提前培養了學生的研究性思維能力。
目前許多國外藝術院校開設更具特色的攝影專業,例如中央聖馬丁的當代攝影:實踐與哲學、金史密斯學院的攝影:圖像與電子藝術、攝影與城市文化等,這更說明了研究性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力,同時也需要對某個話題有所專注。
圖片出自杭添的課程PPT
Q:研究的途徑有哪些?比如文獻、田野調查、相關門類?
A:準備作品集階段最重要的是加強信息交互,通過與作品相關(攝影藝術範疇),甚至無關(文學、哲學、設計、科學等領域)的信息不斷提問與反思,趨近最終立足點。
具體來說,我會推薦學生做三個層面的信息收集:第一,日常固定瀏覽的零散資源,比如圖片庫、攝影網站,看到相關內容就隨手存儲;第二,專題展覽,或專題畫冊,以獲取系統化的思路和成果參考;第三,當創作有了初步方向,要細化深入的時候,應該由宏觀到微觀的遞進方式去檢索信息,比如海德格爾的哲學主張,先通過一部紀錄片或通識類圖書,了解哲學家的主要觀點,再選取契合的某一觀點,做文獻收集。
還有個額外的經驗,如果你在一堆照片中發現某一張莫名覺得戳中痛點,那麼一定要仔細分析它的視覺形式,往往暗藏了成功的線索。也就是說,可以通過作品反推邏輯。
圖片出自杭添的課程PPT
圖片出自杭添的課程PPT
Q:被動型和主動型好像各有利弊,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否如此鮮明區分呢?
A:我的經驗是這樣的,主動型點子多、想法快;被動型一開始往往不知道要拍什麼。但過程會有重合,當他們都體會到一個項目是曲折誕生的時候,主動型會放緩節奏,發現過程中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而被動型學員也會在反覆的實踐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確定主題,思路越來越清晰。
Q:所謂的「教學相長」,指的是學生和導師之間的關係?
A:與學生的相處實際上也把我的研究生生涯延長了,但這與海外學習的情況不太一樣,研究生階段更多的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探索過程。輔導學生作品集的過程,實際上是兩個大腦和身體有機結合的過程,師生共同經歷,去創造新的可能,有點像強強聯合,對留學申請當然是非常有幫助的。
圖片出自杭添的課程PPT
圖片出自杭添的課程PPT
Q:課程中的大量案例是如何選取的?有什麼側重嗎?
A:案例的選取標準主要考慮差異性:年齡、性別、大學(比如985或者三本)、地區、性格上的不同。但在藝術創作上,他們都找到自己擅長的關注點,並且獲得了不俗成績。我想這也證明了只要你能夠掌握研究型的學習方法並報以熱情實踐,藝術是相當公平的,也是非常多元化的。
Q:學生聽課之後改如何使用這些案例?如何開始實踐的第一步呢?
A:首先要做的是杜絕模仿,因為展現出來的案例實際上已經給你排除了一種可能性。可以把這些案例當作對自我主題的對照和反思。至於如何開始實踐的第一步,就是千萬別想那麼多,立刻拿起相機去拍吧。同時別忘了經常問自己what am I photographing?
-- end --
關於研究型思維模式的建立和留學作品集製作過程,杭添老師將在線上課程——攝影藝術實踐與海外留學申請——中為大家做更詳細地講解。
課程還包括6個不同主題的案例分析,創作者的個體差異很大,他們是如何逐漸找到主線,並形成最終的視覺呈現,也將是課程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