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商品化的文藝以來,把流行的作品一續再續,直到市場價值耗盡才收手的現象一直存在。早在清代,受歡迎的《三俠五義》、《彭公案》便已一續再續。電影方面更是如此,香港的《最佳拍檔》系列、《福星》系列以至其實不是很賣座的《皇家師姐》系列,都一續再續,只不過是主角變換,創意和製作愈來愈差,更是最慣常的現象。《賭俠2002》也是這個現象之下的產物。在創作上毫無進取,只求還有觀眾為過去的好感入場。
王晶的賭片系列也曾經風光過,不單《至尊無上》(1989)、《賭神》(1989)可算開一個次類型的風氣。跟著劉德華、周星馳的《賭俠》(1990)票房亦佳,而且把周星馳、劉德華兩位巨星配搭的都算相得益彰。難得的是後來的《賭俠1999》(1998)和《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1999),兩部片對劉德華重新在票房站穩頗有幫助。所以《賭俠》也就有了一個系列,來到2002年有《賭俠2002》,雖然沒有了劉德華,但仍有《賭俠1999》的張家輝。
一生一醜是「賭俠」系列的一個慣例,其實也是王晶不少影片的基本模式。本片醜是張家輝,生是馮德倫。通常都是生壓場,醜來搶鏡。張家輝是主角,也是貫穿王晶影片中的爛仔英雄。本來是個受盡欺凌、被人取笑,卻不失好心的下層小人物,在有神助之情況下變成英雄。張飾演的的李加乘是個黴運當頭的人,總是頭頭碰著黑。
後來利用這個特點來幫馮德倫逢賭必勝。利用所謂前世的因來令到主角有種古怪的厄運,產生一種荒誕的邏輯又是王晶一個慣用的手法。隨便舉例,像《撞邪先生》(1988)中的鍾鎮濤不能近女色,與本片更接近的是《人皮燈籠》(1993)中的梁家輝,同樣頭頭碰著黑到荒唐的地步。種種慣見的小聰明情節,在一個典型的王晶故事架構中,製造著一個令人期待的高潮。假如第一次看他的影片,你會發覺結構清晰,起承轉合俱有法度,只是這個法度經過無數次觀看後,你就會相信,基本功好如王晶,橋段豐富如王晶,都有耗盡的一天。最後,當餘若薇、梁家傑講道理講理念、有專業操守的形象成為我們的社會英雄時,看著王晶仍擁抱他的爛仔英雄真小人勝利,竟有種抱殘守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