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南邊陲的大涼山腹地,有一群樸實的彝族孩子,他們雖然大多缺少父母的陪伴,卻無比熱愛學習、樂觀向上,他們知道上學是家裡的希望,也是實現夢想,抵達遠方的希望……這是夢之藍公益助學小隊在四合鄉中心校看到的情景。
12月11日,由江蘇省婦女兒童基金會與蘇酒集團(洋河股份)聯合主辦的「為夢護航——2020夢之藍公益助學行動」捐贈儀式,在四川省西昌市四合鄉中心校舉行。西昌市婦聯主席蘇成惠、西昌市四合鄉婦聯主席貴俊瓊、洋河股份合作夥伴和夢之藍公益助學分隊共同出席儀式。
逆風生長,放飛追夢心聲
跨越2000多公裡,夢之藍公益助學分隊從南京來到大涼山,雖已是仲冬時節,大涼山卻是麗日當空,溫暖如春。
足球場上,是孩子們等候的身影,一張張稚嫩的小臉上寫滿了好奇和期待。看到陌生的面孔,孩子們顯得有些緊張。夢之藍公益分隊和志願者耐心地和孩子們互動,並為他們送上了愛心助學基金,以及裝著字帖、鋼筆等學習用品和玩具的夢想大禮包。
拿著嶄新的航天模型玩具,孩子們興奮不已,迫不及待地打開包裝。清澈的眼神,純真的笑臉,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在志願者的指導和陪伴下,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搭建航天模型,當一個個小小的火箭雛形呈現在他們面前時,孩子們瞪大的眼睛,露出了豁然開朗的笑容。
捐助儀式上,夢之藍公益助學分隊還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堂主題為「夢想」的互動課,通過自發回答、點名提問等課堂互動形式,讓每個孩子都說出自己的夢想。夢之藍公益助學分隊藉機走近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聆聽夢想的聲音。
「我想做一名老師,就像我的班主任老師一樣,教我們彝族孩子知識。」「我想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因為診所離我們村太遠了,很多人生病都不能及時救治,我要為他們驅除病痛。」「我想當一名服裝設計師,讓全國各地的人都穿上我們彝族的服裝」……這些身處大涼山的孩子們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但他們質樸、純真,心懷希望和夢想。
夢想的背後,四合鄉中心校的蘇老師道出了令人辛酸的原因:「學生們大都來自大涼山,以彝族為主,很多孩子在單親家庭環境下長大,還有一些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談及學校的孩子們,蘇老師的目光變得溫暖又慈愛。她說:「這些孩子們並沒有想像的悲觀,他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奮鬥就會有收穫。
幸運的是,夢之藍公益和孩子們站在一起,為他們的夢想傳遞了溫暖力量。
「感謝哥哥姐姐們的禮物,我非常喜歡。」四合鄉中心校五年級的吉克公果說,她一定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夢之藍公益助學小隊的隊員欣喜地看到,「夢想」課堂的後續效應頻現,更多孩子學會了感恩、努力上進。
深入走訪,點滴真情暖人心
為了深入了解孩子們的家庭狀況,提供更好的幫助。當天下午,夢之藍公益助學分隊和四合鄉中心校的老師一起走訪了兩戶單親家庭,詳細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和需求,並送去了牛奶、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以及關心與溫暖。
據了解,有些孩子家離學校比較遠,所以從入學開始就已經在學校裡住宿了。五年級的吉克公果就是一名寄宿生,在老師和同學眼裡,她是一個獨立、優秀的孩子。
從學校出發,沿著崎嶇險峻的盤山路開車半小時,隊員們來到吉克公果的家中。一進門便映入眼帘的是牆上的獎狀,「優秀班幹部」「進步獎」「書法比賽三等獎」……蘇老師介紹說:「吉克公果的成績很好,在班上擔任班長。她跟著母親和大哥大嫂一家五口一起生活,雖然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但她非常勤奮好學,以前上學要步行一個多小時山路,現在二哥工作掙錢了,給她安排了寄宿,方便多了」。
相比吉克公果,生吞木三則顯得較為孤單。在與母親的交談中,隊員們了解到:生吞木三的父親已經去世12年了,母親一個人養育了他們三個兄弟,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與人交流。「雖然壓力大,但是這個家庭依舊堅持讓孩子讀書,希望以後他能走出大涼山,改變自己命運。」蘇老師也道出了對孩子的期望。
走訪過程中,夢之藍公益助學分隊的隊員們積極投入,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情況,真實地理解彝族人的生活觀念。同時,隊員們從此次活動聯想到留守兒童、單親兒童群體,意識到這些孩子們存在感情缺失、缺少陪伴的問題的嚴重性,並呼籲社會各界關愛,給孩子們更多關愛和溫暖。
夢之藍公益,有力度更有溫度
心中有夢想,成長有力量。夢之藍公益助學行動的背後,是孩子們成長的身影。此行的初衷就是,在孩子們的心裡種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靜靜地等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最後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據了解,這是夢之藍公益助學分隊繼雲南普洱站、陝西延川站、青海海東站等地區之後,再一次深入祖國偏遠地區,為孩子們送去助學基金和溫暖。
未來,夢之藍公益助學行動還會繼續,助學裡程也將越走越遠。而作為一個有夢想、有情懷的公益品牌和民族品牌,夢之藍承載著新時代的社會溫度和情懷,讓孩子們的人生之路有人相攜,未來的路可以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