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美宣
編輯|敦敦
近年,體育教育肉眼可見地熱了起來,尤其今年。今年10月1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體育衛生與藝術司司長王登峰首次明確了體育中考的方向,他表示,學校的體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這意味著,未來中考體育也將要達到100分。
家長們又陷入新的焦慮。隨之而來的,課外體能培訓班火了,「私教」「1對1」「中考高分」等字眼不斷搶奪家長的眼球。據媒體報導,北京一家少兒體能培訓俱樂部專門開設了平均200多元一節的「中考體育」課程;廣州一家少兒體育中心則報出9600元30節的跳繩私教課。
「體育應試化」是政策利好之下體育教育偏軌的一個極端。
那麼,「體育教育」對青少年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曾在7年代表國家徵戰世界各大賽場,7年連勝的跳水奧運冠軍高敏來說,她認為,「體育帶給小孩的是受挫能力,在玩的時候讓他們的身體產生抗逆的基因。」她對《如流FLOW》表示:「體育冠軍都是輸出來的,不斷地輸最後才能贏,才能贏得穩。」
01
創造一個時代
高敏4歲學習遊泳,12歲成為全國冠軍,是中國第一位奧運會跳板跳水金牌獲得者,也是世界第一位突破600分跳水大關的女運動員。
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共斬獲70餘枚金牌,創造了亞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世界盃、世錦賽、奧運會7年的全勝記錄,橫掃世界,締造了屬於自己的「高敏時代」。當時有國外媒體評論指出,「跳水運動員與她在同一個時代是個悲劇。」
那時候,所有的對手目標都是要「贏她」,而國人對高敏的期待,已經默認為「贏」。她記得,每次比賽,父母在屋裡鼓掌,她家對面的山上就沸騰。而每次比賽前,她都叮囑父母關好門窗,擔心如果失敗了,有人去砸她家的門。
外界的眼光和期待是有重量的,像一座大山,可以壓得人喘不過氣。而能夠實現7年全勝,高敏說,那是因為自己花了70%的精力做好了輸的準備,要「輸得起」。
「體育帶給我的不僅是身體健康,更多的是心智和承受力,心底產生的抵抗壓力的基因就不一樣。」高敏對《如流FLOW》表示。如果反過來,用70%的精力去準備贏,她說她是會「崩潰的」。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這也是她奧運會場上的最後一跳,當時她已經緊張到不敢抬頭看觀眾席上加油鼓掌的人。她內心一直在掙扎,不斷勸慰自己,「冷靜,一定要跳下去,不要掉下去。」她知道,自己只要跳出80%的水平,冠軍就是她的了。
高敏在奧運賽場的最後一跳
奧運會是一個不斷挑戰人類體能極限的比賽,在她人生最關鍵的那一刻,她把自己交給了平時的訓練——平穩的走板、果斷的起跳,連貫的空中,筆直的入水,最終她贏了。當她連續第7年站到冠軍領獎臺上的時候,那份超越自我的驕傲,一直影響著她。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高敏再次登上冠軍領獎臺
也是那一刻,她意識到,「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冠軍,但每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做自己的冠軍。」
1992年,22歲的高敏決定退役,結束了自己的運動員生涯,但她傳遞「做自己的冠軍」的體育精神沒有終止。
退役後她寫了兩本書——《追夢》和《敏·感:人生沒有規定動作》,這兩本書鼓舞和激勵了無數運動員,現在還躺在很多現役運動員的枕頭底下,陪伴他們徵戰奧運會賽場。
02
「做自己的冠軍」
高敏退役很多年了,離開了她熱愛的賽場,但她一直沒離開體育。
2018年,她聯合120位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成立了非盈利機構——北京星能公益基金會,基金會的冠軍委員們,由夏奧會冠軍、冬奧會冠軍、帕運會冠軍等34個項目的上百位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組成。她希望鼓勵青少年用行動去堅持夢想,尤其是貧困山區的青少年。希望把體育精神的薪火傳遞下去,陪伴更多青少年的人生。
已有7000餘名運動員參加了星能助學項目冠軍課,超過400名貧困運動員獲得現金資助
體育賽場是殘酷的,每一屆奧運會上只有300塊金牌,上百個國家成千上萬的運動員用一張入場券去拼盡全力爭奪唯一的冠軍。在高敏眼中,賽場上不只有金牌是重要的,那些詮釋體育精神的瞬間——「堅持不懈」、「尊重對手」等品質,才是體育運動的真諦。
高敏曾對話桌球運動員王皓。王皓曾連續27個月排名世界第一,拿了十幾個世界冠軍,也拿到過奧運會男子團隊的金牌,但在大眾的記憶中,最深刻的是王皓在奧運賽場上3次與金牌擦肩而過的瞬間。當王皓拼盡全力,第3次離開賽場的時候,全體觀眾都站起來為他鼓掌。
那天晚上白巖松評價王皓;「輸掉了比賽,卻贏得了世界。」
在接受高敏採訪時王皓說:「對於運動員來說,一定要面對輸贏。運動員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當被對手打倒的時候,我們能夠重新站起來。」
堅持不懈、尊重對手、突破自己……這樣的體育精神,同時也是人生可貴的品質,正是高敏希望傳遞給更多青少年的。「體育運動,不是只要冠軍,而是重在參與。」高敏說。
2019年,高敏被BBC評為體育史上最偉大的100位冠軍之一。截至目前,已有7000餘名運動員參加了星能助學項目冠軍課,超過400名貧困運動員獲得現金資助。除此之外,在北京星能基金會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中來。
高敏在最近一次演講中,她講述了安徽一名摔跤小運動的故事。在訓練時,這名小運動員胳膊摔壞了,骨頭接了4次,兩年的治療使得她沒有辦法繼續參加比賽了,但她每個月都會去訓練場看隊友的比賽。當時高敏一行去小運動員的家探訪時,她的媽媽抹著眼淚說:「你看她那麼愛體育,但體育卻把她給毀了。」
當時高敏對她媽媽說,「你看你女兒學習好,以後可以學體育心理、可以學體育傳媒、可以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最後還是可以回到體育的。」說完這句話,高敏在演講臺上已經淚流不止。
高敏相信:「我們給予的物質是可以耗盡的,但體育精神的鼓勵可以陪伴她的一生。」
03
陪伴更多青少年
高敏1992年退役,1993年在成都體育大學設立了高敏獎學金直到現在;2007年,又在北京體育大學設立了高敏獎學金,多年過去了,她在機場,經常會遇到一些主動跟她打招呼的人,對她說:「我拿過你的獎學金。」這是高敏的幸福時刻,也是她決定發起基金會的最大動力。如今她的獎學金獲得者,有的已經成為高校的校長。
曾經,高敏曾在7年的時間裡,代表國家徵戰世界的各大賽場。如今,她與127位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在幫助越來越多的人實現自己的夢想。
高敏鼓勵青少年,要擁有不懼失敗的勇氣
有主持人問她,基金會的目的是不是希望多一些冠軍湧現?
高敏回答得很乾脆,「這不是我們的目標。」
她說不應該以培養冠軍作為評定標準。冠軍是在金字塔尖,而她希望基金會能把塔基做廣,塔基越廣,金字塔尖的人就會站得越多。
高敏看來,體育教育的本質是人格的塑造,體育教育不應該只屬於體育生的,體育教育應該陪伴所有的青少年。
她說,體育學校的孩子未來可能有95%的人離開體校,只有少數的孩子會進入專業隊,真正能夠徵戰奧運賽場的只有百分之零點幾。但未來,這些離開體校的孩子長大,他們可能成為一位軍人,成為一位體育老師,他們就會成為中國全民健身健康的中流砥柱。
也許大多數青少年離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很遠,甚至離「運動員」很遠,但每個青少年,可以離「體育精神」很近。
—— 往期相關內容 ——
THE END
【如流FLOW】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