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的節目是《我們結婚了》,現在看的是《我們離婚了》。
主持人還是同一個,莫名地讓人感慨萬千。
韓綜《我們離婚了》,題材很「特別」。
讓離婚後的夫妻重新聚在一起三天兩夜,試圖探討離婚後是否能重新建立新關係的可能性。
目前看來,這是一檔不保護嘉賓的節目。
沒有很重的劇本痕跡,也不是一場譁眾取寵的鬧劇。
而是根植於嘉賓的內心去真實演繹離婚男女心態上的變化和成長,不需要以和好為目的,只需要釋然。
第一期出現了兩對截然不同的離婚夫妻。
唯一相同的點是,離婚不是因為完全不愛,反而更多的是無奈和無助。
第一對是70歲的李英河和62歲鮮于恩淑。
他們結婚26年,離婚13年。
他們之間有孩子的羈絆,即使離婚後也保持了正常的聯繫,維持著普通朋友的關係。
這次上節目的目的很明確——
鮮于恩淑想要放下所有去跟前夫好好相處,希望他能好好聽自己說話,順便渴望他能理解自己這些年的苦衷。
李英河則是想要為其解開心結,然後輕鬆自在。
可是事實上的發展卻極為詭異和尷尬。
鮮于恩淑表達上很直接,也很勇敢,可是她的對面是銅牆鐵壁。
剛見面時鮮于恩淑看到李英河帶來的年糕,全身都是掩飾不住的開心,結果年糕並不是給她的,而是給鄰居的。
提到當下的拍攝地點,就是第一次約會地點的時候,鮮于恩淑是感性的,是對曾經諸多追憶的,可是李英河是無動於衷的,或者說對於鮮于恩淑的情緒,他會選擇性視而不見。
念舊是很多人的軟肋,很容易讓人感懷。
鮮于恩淑回憶匆匆過往,不由得感慨:「你不覺得時間很可惜嗎?」
聽到這句話,觀察室的主持人都忍不住淚目,可是對面的前夫唯一的表情就是不知所措和尷尬。
這種場景在中國式婚姻也很常見,妻子絮絮叨叨,丈夫一言不發。
婚姻是需要溝通的,需要彼此交出一部分自己給對方。
可是李英河卻是吝嗇的,他把自己交給了朋友,交給了兒子,甚至交給了兒媳,他唯獨不願意給鮮于恩淑,這才是這段婚姻最悲哀的地方。
剛剛結婚,李英河就選擇整日和朋友喝酒,7天有6天凌晨才回家;
即使是蜜月旅行,他也是和朋友們玩到凌晨四點才回來。
鮮于恩淑一直是被忽略的,被敷衍的,這些瑣碎在她心裡積壓了太久,她希望得到答案,可是丈夫的處理方式依然是迴避。
在後面的劇情中,節目組安排的兩人共處72小時,還是被李英河的朋友們打斷了,鮮于恩淑的噩夢再次上演。
這一次離婚小聚的意義就是,浪子到七十歲,他還是浪子。
第二對是30歲的崔肉肉和28歲的劉紫蘇。
他們結婚5年,有一個女兒,離婚剛剛7個月。
他們的相處模式也很自在,離婚很痛苦,但他們都有繼續向前走的能量。
第一期中兩人的相處很甜蜜,一點都不像離婚日記,更像新婚日記。
會開玩笑,也會主動做飯,會按摩,更會幫對方攏起頭髮……細節很有愛,完全看不到他們感情的裂痕。
這段婚姻終結的明面原因是——男方父親過分強勢的幹涉。
在韓國,一般是男方準備房子,女方準備婚需(嫁妝),但是崔父嫌棄紫蘇家給的嫁妝太少,直接在紫蘇媽媽面前說了狠話。
結婚之後,崔父對於紫蘇更是苛刻對待。
紫蘇一邊工作,一邊照顧自己的女兒,可是在崔父的眼裡卻只得到這樣的評價:
「世界上沒有她這樣的女人,她作為女人只能得零分。她來拜訪過我嗎?幾年都沒來拜訪過我?節日的時候有來拜過年嗎?所以她從頭到尾都是零分。」
這些傷害都是日積月累的,讓紫蘇的婚姻崩塌。
她甚至忍痛放棄了女兒的撫養權,只能一個月探望一次。
他們的婚姻看似是崔父摧毀的,實際上是崔肉肉的不作為摧毀的。
他很浪漫,他也很貼心,但是作為丈夫他是不合格的。
他過分追求去滿足父親的心意,卻在無形中把紫蘇作為了婚姻的犧牲者。
看完了這兩對,第一個直觀的感受是——
所有的離婚都是有緣由的,作為旁觀者,別無緣無故地勸和。
離婚不是一種不幸,而是為了不再不幸,因為無論過多少年,忍耐都不會獲得幸福,只會讓悲劇反反覆覆上演。
看著離婚夫婦的故事,觀察室的嘉賓有感而發:
華盛頓醫科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為人一生遭受的壓力排序。
排名第一的是配偶的死亡,第二位就是離婚,令人意外的是,第七位是結婚,第九位是與配偶和解。
在人生壓力的前十位中,有4個都與婚姻有關。
以至於得到結論:2021年,遠離婚姻,長命百歲。
這當然是嘉賓們一時討論的玩笑感言,但這檔綜藝的確留下了讓我們思考的部分。
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進入一段婚姻的時候要謹慎。
但在婚姻中不幸福不要忍耐,要及時止損。
如果把不好的婚姻比作泥潭,除了抽身,你所有的掙扎都是徒勞,只會消耗自己的青春和能量……
END
版權說明:本文原創內容,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轉載請聯繫。
原標題:《結婚之前,一定要先看『我們離婚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