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式婚禮上,新人行合巹之禮。(供圖/受訪者)
雅樂陣陣,主持人立於臺下,念:「新人同牢食,以示敬如賓;新人敬天地,感恩賜良緣;新人同席坐,同食一牲肉;夫妻合為一,攜手度一生……」臺上新人身著大紅色漢服,女士戴冠,男士戴帽,以案幾為軸心,相對而坐,四位侍女或坐或立,輔助新人行沃盥之禮、合巹(jǐn)之禮、盟誓之禮等,前後共十八道儀式。
這不是在表演,也不是拍戲,這是日前在環島路海悅山莊酒店內舉辦的一場漢式婚禮。
參加婚禮的新娘同事江先生發了朋友圈:「今晚參加一位同事的漢式婚禮,如蒞宮廷電視劇的拍攝現場。新娘是古裝劇迷,典禮一招一式完全依據古制,比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比如揮刀截發,互為纏繞等等,儀式感十足,趣味盎然。」當然,這也是很多觀禮者的心聲。
不過,據婚禮的主角劉小姐和鄭先生說,這場儀式感十足的漢式婚禮操辦起來並不簡單。首先,是雙方家長一開始都不太支持,「太老氣了,沒人這樣辦。」但由於新人雙方都不是本地人,婚禮需要辦三場,在廈門這場也就隨了新人的意,用漢式婚禮。新娘了解了一下,卻沒找到一站式的漢式婚禮籌備,只能自己統籌。這直接導致在儀式開始之前,新娘既要梳妝換服,還要對接婚禮現場的布置、人員的安排等,難免有些手忙腳亂。在道具上,也頗費周折,同牢禮用的道具,案幾、碗碟、坐墊、銅盆等,廈門的婚策公司都很少有這套東西,只能在淘寶上租賃。卻扇禮用的大扇子還需要定製,最後快馬加鞭,幾乎是在結婚前一天才收到貨。
不過,婚禮結束後,雙方父母態度發生大轉變,認為這樣別致的婚禮充滿了儀式感,很有意義。不僅如此,還有幾位新人的朋友,在看了婚禮後,也開始籌備補辦漢式婚禮。
思明區漢服協會會長李維方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國潮運動的興起,穿漢服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更有一些痴迷漢服的人,婚禮也著漢服、用古禮,他本人在2019年就替人操辦了七八場。
根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天貓服飾發布的《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在阿里平臺下單購買過漢服的消費者人數逼近2000萬大關。2019年,在淘寶平臺上,漢服成交金額首次突破20億元大關。他們預計,未來,漢服的潛在消費者高達4.15億人次。
據了解,廈門從2016年開始,陸續成立了思明區漢服協會、緣漢漢服協會、集美區漢服協會。在李維方看來,與成都、西安、蘇州等城市相比,廈門漢服文化的氣氛不算濃,沒有相對應的產業鏈,因而,要辦一場漢式的婚禮,配套物料不太好找,價格也往往偏貴。再則,漢式婚禮本身重儀式、講禮數,每個環節都極其考究,並且有「義理」作為支撐,沒有一定傳統文化基礎的人也很難策劃好一場婚禮,這更提高了門檻。漢服本身自帶流量,抖音上以漢服為主要元素的爆款視頻層出不窮,點燃了不少人的古典情懷以及對於傳統服飾之美的諸多想像。廈門是一座很有文化特質的城市,如果能夠將漢服同廈門特色結合起來,比如,在中山路步行街舉辦漢服節,可能會產生疊加效應,催生出新的產業。
也許,不用多久,著漢服會更受歡迎,漢式婚禮也會成為婚禮策劃公司的主要業務。(廈門日報記者張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