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篇文章很長,讀完需要勇氣,而且這還是論文,怕更要勇氣了,可是看完可能會讓你覺得怎麼可能錯,但事實往往如此。當然,最重要是讀完論文或許能感受到做傳播漢語文化的教師是多麼幸福,會遇到很多不可思議,然後在不可思議中發現理應如此,真贊。(題外話:文章很長,可以分幾篇章發,但是不分篇才是完整的美好。)
文:倪姐、敦宿 (圖片來自網絡)
摘要:文章分析了泰國學生在使用季節類詞語過程中出現的偏誤原因,並就此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筆者認為母語負遷移、詞語用法的混用,缺乏漢語的韻律節奏感、中泰翻譯不對等、地理環境以及師生的思維模式等都是引起使用偏誤的原因。所以,在教授季節類詞語使用的時候,須將漢語韻律結構、語法與教學點的地域特徵等綜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更好的克服母語的思維模式,更好的使用季節類詞語。
關鍵詞:泰國學生;季節類詞語; 偏誤分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H195.3
01那些說錯的句子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在表達與「季節」有關句子的時候,學生常常會出現以下錯誤的句子。
1、泰國南部只有夏天和雨天,沒有冬天。
2、北大年有兩個季,第一是雨季,第二是夏季。
3、在北大年夏天是一月到五月,之後是雨天有大雨過後。
4、中國有四季節,我比較喜歡雨天。
5、泰國南部只有兩個季,熱天和雨天。
6、北大年有季節兩個,夏天和雨天。
7、在一年有四季天,但是今年夏天很熱。
8、夏天過後是大雨,大雨的天氣很好。
9,我喜歡第一個季,因為春天很美麗。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句子誤差主要出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數量詞與季節(季)搭配問題。第二是(春、夏、秋、冬)季,(春、夏、秋、冬)天,(旱、雨)季這三組時間用語的混淆;所以本文主要從這兩個方面來分析,並提出初步的教學策略。
02數量詞與季節搭配問題的偏誤原因在哪兒?
(一)偏誤原因之一:母語負遷移影響
與歐美學生相比,泰國學生在使用數量詞的問題上有一定的優勢。在泰語中有「量詞」的概念。但在數量詞與名詞搭配問題上卻常常出錯。筆者遇到過別的錯誤句子。如:
1、我有哥哥兩個。
2、我每天學漢語兩個小時。
3、我媽媽在馬來西亞的公司工作兩個。
4、我買了褲子兩個。
這幾個句子和表示季節(季)的搭配出現了同一類型的錯誤:名詞中心語在前,數量詞定語結構在後。出現這一錯誤,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漢語中的定中結構,到泰語中是中定結構模式,例如漢語「紅花」,到泰語則應該說成「花紅」。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由於受泰語語序影響出現錯誤,在寫作上表現很明顯。有些學生是先用泰語寫完,再翻譯成漢語,這樣導致錯誤率更高,像「女孩漂亮的」,「朋友最重要的」,「老師可愛的」,「下了雨一天」等等錯誤表達很常見,尤其以「的」字類結構居多。
在漢語中,「四季節」無法成立。但是泰語說「四個季節」的時候是沒有量詞的,按照泰語「中定」的語序,應說成「季節 +四」這種模式,所以出現「四季節」的偏誤是學生注意到了語序,卻沒有注意到量詞的使用。
(二)偏誤原因之二:詞語用法上的混淆
在前文列出的句子中,有「四個季」「四季節」「第一個季」這樣的錯誤表達,筆者認為致誤原因之二可能是詞語用法上的混淆。
語法上,季節、季都是表達時間段,不表示時間點的。這是二者相同之處,但在用法上卻有不同,馬婷婷(2009)總結出如下的語法格式:
1、數詞+時間單位詞:「季節」一般不直接加數量,但是「季」,我們說「中國有四季」,不說「中國有四季節」。
2、第+數詞+時間單位詞:「季節」不能在這個結構中出現,「季」可以在這個結構中出現,但是不表示時間段,而是表示時間點。
3、第+數詞+個+時間單位詞:「季節」可以用在這個結構裡面,「季」卻不可以。
宋卡王子大學中文專業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學語法一,而寫作課也開在同一時間。由於剛接觸語法,對語法的全貌還沒有清晰的了解。時間詞是語法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問題,這種用法上的搭配,學生容易取其一而代其全部,使得出現這種用法上的混亂而致誤。
(三)偏誤原因之三:缺乏漢語韻律節奏語感。
馮勝利(1997)指出「在漢語裡面,(1)標準語速是單音節,(2)標準音步是雙音節,即[1+1]模式。」,同時還認為「單音節,三音節不是標準音步。大於三音節的,如四音節,必然是兩個音步的組合。」這也是就是作者後面所講的「複合韻律詞」一類。
結合韻律學的知識,筆者認為學生出現「兩個季,四季節」的誤差的另一原因是缺乏漢語韻律結構節奏語感。這種缺乏是指缺乏漢語語音韻律的感知能力,而不是韻律學的知識。中國人不犯這種錯誤的原因在於在頭腦中有這種語音感知能力。
我們說 「四季」應該屬於標準的韻律詞,而「四個季節」可以說是標準的複合韻律詞,二者也都符合重音居後的原則。但是還有「四季節」和「兩個季」卻不符合我們標準的韻律詞和複合韻律詞的特點。
根據馮勝利(1997)提出「音步實現法」的理論模式,偏正式【2+1】模式是超音步結構,可以成立的,但有限制條件。馮勝利(1997)總結出是「只有當樹形結構的最右邊的節點是單音節成分的時候,超韻律詞才允許出現」,例如:電影院,留聲機等。
同時,【2+1】偏正式短語也是成立的。例如「慢慢兒走」、「三根蔥」等等。結合馮勝利(2000)引用的韻律整飭原則,筆者認為「兩個季」類在理論上是可以成立的,但仍然不用,其原因多是來自「標準韻律詞」的「最佳選擇」優勢的強勢吸引作用。
然而,【1+2】的單雙偏正模式是一般不能為漢語韻律詞所接受。但是我們看到像「副經理,非官方」也是合法的,馮勝利(1997)給的解釋是「副」「非」等屬於詞綴或者前語綴,不參與句法組合。顯然「四」和「副」這一類是不同的,它是要參與句法組合。
筆者認為「四季節」不能用的理由還在於:韻律結構的限制,加上表示這一「概念」中有標準韻律詞「四季」和標準複合韻律詞「四個結構」的 「最佳選擇」的強烈優勢吸引力,致使「四季節」無立足之地。
總的來說,外國學生會出現這些錯誤,是因為沒有形成漢語節奏的韻律語感,學生根據已用的語法知識組織詞彙,在語法結構出現混淆的情況下,又沒有強烈的韻律節奏的意識,又受到母語的負遷移影響,致使出現系列的錯誤。
此外,值得提出的是,縮略語規則的亂用也可能是致誤的原因。學生在在知道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之後,反過來說,就有可能出現「四個季」的說法,因為數、量詞連用是現代漢語的一個常見規則,學生在注意語法的同時,沒有注意語音的協調。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到語法和語音上來。
03三組時間用語混淆的原因在哪裡?
在此說的三組時間用語是指(春、夏、秋、冬)季,(春、夏、秋、冬)天,(旱、雨)季。為了便於敘述,分別將其三組簡化為「春季類」、「春天類」和「旱季類」。
(一)偏誤原因之一:中泰翻譯不對等現象的影響。
在中泰對譯時,「春季類」和「春天類」的泰文翻譯是一致的。這應是出現使用混淆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具體的翻譯對照如下:
春季、春天:
夏季、夏天:
秋季、秋天:
冬季、冬天:
(二)偏誤原因之二:地理環境及師生思維習慣致誤
首先,在列舉的所有錯誤例子中,可以明顯的看到「夏季」和「雨天」是經常出現的,冬季居其次,春天次之,秋天,旱季、雨季幾乎沒有出現,也出現了三組的混用錯誤。筆者認為出現這些混淆的偏誤原因之二是地理環境及教生思維習慣致使認知誤差。具體分析如下:
北大年地處泰國南部,屬熱帶氣候,只有旱季和雨季,沒有春夏秋冬四季概念。旱季類的分類基於【雨量】的大小有無,而春季類和春天類分類則基於【溫度】的高低冷暖。學生從漢語中學習四季的表達,學了春天類的表達,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涉及到天氣時候,與所學的知識是有差距的。
北大年整年都是炎熱的天氣,只要在10月到第二年3月這段時間,雨量比較大,「雨」就成了這段時間最明顯的特徵,最能抓住人們的視線和思維。而其餘的時候,都是炎熱少雨的,所以「熱」就成了這段時間的代名詞,例句中出現「熱天」和「雨天」代替季節的表達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就詞語的使用來說,「熱天」出現的概率遠遠低於「雨天」,「雨天」又遠遠高於「雨季」,這一原因則要涉及教生思維習慣上來。夏季與旱季在認知上有一個共同點是「熱」。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容易將夏季比附旱季,習慣以夏天無意代替了旱季的「幹、熱」概念。而冬季的氣溫與夏季的反差最大,容易被相提並論。中國的春季多是有雨的天氣,氣溫涼爽,也多為人喜愛,春季與雨季的概念較近,容易被提起。同時,雨季和旱季一樣,屬於「生疏」分類,因而用「雨天」代替了雨季是常有的。
同時,雨天,晴天是初級詞彙裡面,天氣詞語裡面最常用的,學生的熟識度很高,口頭使用率也高,趨向熟識詞語寫作心理造成了「雨天」多用,雨季少用。這是學生在寫作的時候,由於口頭交流,影響到寫作上來的表現,而只有秋季,不管是在熱度,還是下雨的時間上,都沒有明顯的特徵,趨向熟識詞語及迴避心理,也是使學生的寫作中沒有很多的秋季、旱季、雨季出現,也是三組時間用詞使用混淆的原因之一。
(三)偏誤原因之三:句子內語義搭配的混淆
句子內詞義語義搭配的混淆,是導致「春季類」和「春天類」出現混淆的另一原因。
漢語中,「春季類」與「春天類」在語義上,多是重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春天的第一個意思是「春季」,夏天解釋為「夏季」,秋天解釋為「秋季」,冬天解釋為「冬季」。而在使用上,「春季類」和「春天類」也多有可以替換的。例如:
(1)這種植物,春季開花,秋季結果。
(2)在夏季悶熱的午後
(3)1947年秋季,親臨華北前線指導作戰。
(4)夏季炎熱,空氣乾燥
(5)從2003年秋季開始,取消原有作息計劃
(6)冬季要注意保暖
(7)在春天的夜空尋找獅子座有兩個方法
(8)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都要注意鍛鍊身體
(9)去年夏季雨量充沛,春季和冬季未下雪。
(10)春季是禁魚期。
(11)轉眼就冬季了
以上11個例子中,我們將所有的X季,改成相對應的X天,詞義是完全不變的,也都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
也有一些例子是由於習慣用法,大家已經熟悉的,更換的話,意思不會變化太大,卻不符合使用習慣,不太為人們所接受。例如:
(1)北京春季高考始於1997年
(2)北京春季招生計劃1700人。
(3)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份
(4)冬季風來自大陸,雨量很少。
(5)在炎熱的夏天,暴雨過後,彩虹出現了。
以上5例裡面的X季(天),改成相對應的X天(季),其實詞義是不會有太大改變,只是改變了人們的習慣用例而已。
當然也有些例子其中的X天是不能更改為X季,例如「他的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其中的春天就不能改成「春季」,但是這裡面的「春天」,已經抽象化,不再是表示具體的三、四、五月了。所以,從詞義來看「春季類」和「春天類」、大致是可以混用的,因為詞義重合率相當的高。
可是我們說「中國有四個季節,春天和夏季是我最喜歡的。」這樣的句子,我們會感到春天用在這兒不適合。這原因不從詞義來看的話,筆者認為主要是受到整句話的詞語語義搭配的限制,「季節」一詞限制了後面的詞語的運用。而這種限制是以句子為單位的。超過了句子,這種限制就基本上可以被去除了。例如:
中國有四個季節: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在春天,百花齊放,奼紫嫣紅……
在這樣的句子中,第一句結束之前,如果我們把「春季」才成「春天」,其他的,不管是全部保留,還是替換部分,或者全部替換,都顯得句子語義搭配不倫不類的。第一句結束之後,「在春天」,不管是用「在春天」或者「在春季」都感到自然流暢,基本上已經不受影響了。
總的來說,外國學生誤用「春季類」和「春天類」,重點不在詞義的使用錯誤,而是在沒有注意到中文句子的詞語語義搭配是否恰當的問題。而這種搭配問題也基於語言的感知能力。
04季節類詞語搭配使用的教學初探
綜合考慮以上泰國學生出現的偏誤及有關的分析,筆者認為在面對泰國學生的漢語教學過程中,就季節類詞語搭配使用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漢語中的「定中結構」與泰語的「中定結構」剛好相反,這是顯性的問題,雖然有母語負遷移的強大影響力,但是只要教師和學生有針對性的練習,儘量保證學生開始寫作時就用中文寫作,而不是泰語寫完之後翻譯成中文,還是可以得到很好的避免的。同時,像「四個季節」這樣的問題,更需要在注重語序的同時,兼顧量詞搭配的問題。
第二、運用韻律學說來教學顯然是不合實際的。但是我們可以借鑑其經驗。「季節」的教學,應是初級漢語便要涉及,如果從標準韻律詞的角度出發。知道「四季」和「四個季節」是標準韻律模式,而現代漢語是雙音節為主,數量名結構是漢語基礎結構之一,那麼筆者認為可以從正反方面引導來進行教學。正的方面來說,先數量名結構,教授「四個季節」,在教完四個季節之後,運用縮略語的知識,回指教學。縮略語中有「中小學」這一類,也有「三高」這一類。四季屬於後一類詞語,所以教學中要意識到類型的差別。然後採取引導式,同字列出,春夏秋冬數量為四,引出「四季」,兩個標準形式都講完,就可以據此排除不合法形式。
第三、在教授三組時間用詞時,首先必須剔除教師的習慣的思維,教師一定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學習陌生的詞語,而不能讓自己的思維習慣牽著教學的習慣。
其次,筆者認為三組詞語教學過程中,「春天類」可以先擱置開來,不和其他兩組詞語同時教授,在學生完全掌握了前兩組詞的區別和聯繫之後,再來教授,這樣來避免混淆。這種教學設計是帶有理想性質的,因為現實教學中,「季節」中的「春天類」一般都是最早要接觸的。
如果出現已經教授了「春天類」的情況之後,該如何處理呢?筆者認為「擱置」的方式仍是有效的。學生學習了「春天類」,教師可以在「中國有四季(四個季節):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這樣的句子中,明確「春天類」不宜用,暫且擱置。等教完「春季類」和「旱季類」之後,再來綜合。
總之,在這一組教學中,將「春天類」分離是必須注意到的。此外,「春季類」和「旱季類」兩組的教學順序,筆者認為根據地理環境來選擇教授的先後順序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