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中英籤訂了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南京條約籤訂之前中英曾多次交戰,而這些戰鬥卻很少有人了解。在這些戰鬥中湧現了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他們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的!
1841年廣州合約籤訂以後,道光以為戰爭已經結束了!但是在地球另一端的倫敦卻對這次戰爭取得的戰果並不滿意。他們正在醞釀著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英國改派名將愛爾蘭人璞鼎查擔任英軍侵華的頭目。璞鼎查準備大幹一場!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1841年9月中旬,英軍來到定海。兩江總督裕謙首當其衝。裕謙是蒙古族人,他們家定居北京久了,已經漢化了。裕謙雖然是進士出身,善於舞文弄墨。但是他骨子裡蒙古族那驍勇善戰的基因仍然存在。他決心與侵略者一拼到底。他要求下屬不得退縮,與英國人血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在裕謙的帶動下清軍奮起抵抗。清軍抵抗了五天,在第六天英軍趁大霧發起總攻。清軍不分士兵還是長官一起上陣殺敵,但是最後仍然被英軍打敗。在此戰中誕生了著名的定海三總兵。
第一位戰死的總兵叫王錫朋。他帶的軍隊基本上都被打光了!他被英國的炮彈炸斷了一條腿,他被衝上來的英軍亂刀砍死在陣地上。
第二位戰死的總兵叫鄭國鴻。他最後在與英軍肉搏的時候犧牲了!
最感人的是第三位總兵葛雲飛。本來他父親去世,他在家守孝。但他聽到了戰爭的消息他說服了他的母親,穿著孝服來到了前線。當英軍發起總攻的時候葛雲飛帶領二百名親兵跟英國人拼殺。他在與英軍肉搏的時候被一刀砍在臉上。雖然他滿臉是血,但他依然揮舞著軍刀追殺敵人。英軍見後都嚇了一跳。他們一起向葛雲飛開槍。葛雲飛身中四十多槍,壯烈殉國。據說葛雲飛死的時候手裡還緊握著軍刀,左眼掙得很大。一副死不瞑目的模樣!
當葛雲飛的靈柩抬回故鄉的時候大家怕他母親受不了都紛紛勸導他的母親。但是讓大家沒想到的是他的母親卻說了一句:有種!這才是我的兒子!道光流著眼淚看完了奏報!尤其是他看到王錫朋的屍首最後都找不到了之後,道光讓浙江當局在定海給三將軍修一座廟。除了按品級應該享受的撫恤金之外再給每家多發一千兩白銀。定海三總兵陣亡之後定海就陷落了!
英軍攻破定海之後準備進攻鎮海!鎮海是寧波的門戶!從明朝防倭以來一直有重兵把守。裕謙就鎮守在鎮海縣城。
裕謙招來了軍政官員把他們領到了關帝廟前向神靈起誓,他讓自己的下屬誰也不要找藉口說什麼誘敵深入而離開陣地一步。也別找藉口說什麼保全老百姓的生命而接受敵人的勸降書。裕謙讓他們都必須奮勇殺敵,不準退縮。
1841年10月10日,英軍對鎮海發動進攻。由於英軍的火炮射程遠於清軍的火炮射程。所以清軍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這導致了裕謙原來設計的戰術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接著英軍登陸攻陷了金雞嶺炮臺。金雞嶺炮臺被攻陷也導致招寶山炮臺失手。英軍直撲鎮海縣城。
這個時候裕謙被隨從擁下城牆想帶他逃走。他們路過孔廟的時候裕謙看到泮池的邊上有一塊石碑。石碑上面有流芳兩個字。裕謙看到後立即跳入了泮池,淹死在了裡面。他成了鴉片真正中清軍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官員。
英軍攻陷定海鎮海寧波,清軍所戰連連戰敗,損失慘重。這是鴉片戰爭開戰以來清軍遭受的空前失敗。東南壁壘頃刻崩塌。道光覺得顏面無光。他決定傾國一戰,收復東南。
1841年10月18日,道光任命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趕赴浙江辦理軍務,然後在全國範圍內調集兵力糧餉。準備和英軍再爭高下。奕經一生做官,但沒做過什麼事。他對於帶兵作戰更不熟悉。
奕經此戰的目的是奪回定海鎮海寧波三地。經過求籤佔卜,確定了開戰時間1842年3月10日早上的3到5點。經過了周密的布置決定分兩路進軍。他還準備了後備隊和策應的清軍,對後勤也做了布置。他還派遣精壯兵勇裝扮成農民混入那三座城裡做內應。考慮到英軍受創之後肯定四處逃竄,所以他在各要隘都設置好了重兵來防守。他覺得自己設想的十分周密,還沒打就在計劃著戰勝之後怎麼抓捕俘虜。不知道是誰給的他這個自信!
但是在大戰即將開始的時候奕經心裡又沒底了。有人給他了個主意,建議他找個虎頭扔到海裡。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來是因為海洋歸龍王爺主宰。把虎頭扔下海很可能會激起一場龍虎鬥。四海翻騰雲水怒。企圖這樣掀翻英軍的軍艦。奕經聽後半信半疑,但是這個辦法簡單易行,他就找了一個虎頭扔進了海裡。在虎頭扔進海裡之後幾天來大海都沒有什麼動靜。奕經就此洩氣了!
一天早上,奕經突然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英國人紛紛上船揚帆起航離開了,寧波三城順利收復。他醒來後跟幕僚一說立即有人隨聲附和說他們也做了一個同樣的夢!奕經聽後頓時興奮起來了!但這時也有人說可別是個黃粱夢!
奕經覺得還是穩妥一點為好就派人去打探打探。探子回來對他說英國人還沒走,但是每天在往船上搬東西。奕經聽後覺得英軍是準備離開。他也要準備對英軍動手了!
1842年3月10日,奕經組織的反擊戰如期發動。英軍沒有防備一開始被打的猝不及防。但是英軍很快由守轉攻。清軍沒用多長時間就陷入了被動和混亂之中,幾乎是各自為戰。在做了象徵性的抵抗之後就兵敗如山倒了!清軍爭相逃命,奕經渡過錢塘江,一路飛奔直到杭州。至此清軍準備了數月的反擊戰以清軍大敗而告終。
英軍此時的作戰目的是侵入長江,扼住鎮江要害,切斷運河漕運。同時封鎖吳淞口,切斷海運。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但是經濟上富庶的地區都在南方。南方的錢糧通過大運河或者海陸運到北方。所以一旦切斷了南北交通運輸線就等於扼住了清朝的命脈。到時候道光只能屈服了!
1842年5月28日,英軍兵峰直指寶山縣的吳淞。吳淞是上海的門戶,長江防禦的要塞,江蘇省海防的重點。自從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江南提督陳化成就一直駐紮在炮臺上。他當時已經六十九歲了!
1842年6月16日,英軍進攻吳淞。陸軍在吳淞西岸登陸。陳化成指揮清軍開炮,以猛烈的跑火阻擊英艦。炮戰進行了一個小時,炮火的猛烈讓英軍感到震驚。英軍在東炮臺登陸,集中火力攻擊西炮臺。部分清軍逃脫了!陳化成孤立無援,在戰鬥中肋部受槍傷。鮮血染紅了戰袍,但他堅持戰鬥。最後壯烈殉國。
道光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十分惋惜,尤其是他得知陳化成的屍骨都沒有找到。他指示地方官無論如何都要找到他的屍骨。然後妥善安葬!在陳化成犧牲的十二天後地方官才找到了陳化成的屍骨。當他的靈柩抬到嘉定的時候全城的人都來祭奠他。
英軍佔領上海之後大造輿論,揚言要北上進攻天津。兩江當局信以為真,並為轄區內的戰事將息而暗自沾沾自喜。不料英軍兵峰一轉,直指鎮江。清政府立刻發現了英軍的真實用意。他們知道英軍想切斷運河漕運,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鎮江,古稱津口,是水陸交通的要衝。它也是一個繁華的城市。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清政府一直斷定英軍不敢深入長江。所以在防禦上沒有特別在意。而且在吳淞形勢吃緊的時候還把鎮江的很多大炮調到前線。這個時候敵情突變,清軍趕緊增援鎮江!但是已經為時已晚!誰都沒有想到,在鎮江這座設防最薄弱的城市英軍遭到了最激烈的抵抗!英軍也蒙受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最大損失。
從清朝初年以來一直在鎮江駐防八旗兵。八旗兵從一開始清軍入關就一直駐紮在這裡,到英軍進攻這裡的時候這裡早就成了八旗兵的家了。此時八旗軍要守衛的已經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他們自己的家。主管鎮江防守的是副都統海齡。英軍一路殺來攻無不克,根本就沒把鎮江放在眼裡。
7月21日,七千英軍向鎮江發起了總攻擊。此時鎮江城內的守軍只有不到五千人。不僅在人數上比英軍少,而且裝備落後。海齡冒著炮火登上城牆鼓舞士氣。八旗軍奮起抵抗!他們不畏懼人員和裝備上的劣勢跟英軍拼殺。他們一個個抱著英軍滾下城去,和英軍同歸於盡也沒有後退一步。英軍用炸藥炸開了鎮江的西門,衝了進來。海齡率領八旗軍前去堵擊。戰況異常激烈,海齡身受槍傷依然堅持戰鬥。連英國人自己都承認滿兵做了開戰以來最頑強的抵抗!他們寸土必爭。因此每一個城角和炮臺都是在短兵相接後才攻陷的。
八旗軍雖然奮起抗敵,但是寡不敵眾,而且裝備落後。眼看著就大勢已去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八旗軍全家殉難,寧死不屈。其中海齡的妻子領著一群她的小孫子們一起投火自盡。海齡知道這件事後心膽俱裂。他領著親兵和英國人拼,見難以取勝也跳進了火海。
英軍在鎮江投入了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兵力,也遭受了鴉片戰爭中最大的損失。鎮江軍民的英勇抵抗震動了歐洲。恩格斯曾經說過: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了這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是的,如果英軍到處都遭到了這樣的抵抗,他們肯定到不了南京。
鎮江之戰是鴉片戰爭的最後一戰。清軍也做出了最後的抵抗!但是由於人數和軍事上全面劣勢最終導致鎮江失守。鎮江淪陷後英軍截斷了漕糧北運的通道,也掃除了進兵南京的障礙。
1842年8月初,英軍軍艦兵臨南京江面,擺開了攻城的架勢。隨著英軍在戰場上的步步緊逼,清軍的節節敗退。清政府內部妥協的呼聲再起。
早在定海鎮海失守的時候清政府內部妥協的呼聲就開始抬頭。到鎮江陷落之後妥協的呼聲進一步高漲。道光雖然咽不下戰敗的苦果。但是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卻一場勝仗沒打。道光眼看基本上是山窮水盡了。所以他時而慷慨主戰,時而又無奈嘆息。最後半推半就地接受了主和派的意見。
道光讓欽差大臣耆英秘密地與英國人接觸。最終籤訂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屈辱的條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不平等的條約。他標誌著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個條約籤訂以後,法國和美國又同清朝籤訂了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從此洋人在中國肆無忌憚。中國對列強逢戰必敗一直持續到新中國建立之前。洋人從此在中國人心中成為了高貴的人種。一直到了現在,還有很多中國人還是覺得自己低洋人一等。這一切的源頭都是來自於南京條約的籤訂。
雖然清軍裝備落後,戰鬥力差,但是清朝官員和將士的愛國熱情還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的。尤其是這裡面湧現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