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好腳本大綱,也就是「事件安排表」之後,你要先做兩件事,然後再開始補充你的拍攝腳本。
第一就是先理順一下你這條「敘述線」,讓它整體符合「起承轉合」的原則。
看到了嗎?起承轉後原則,就是要用在這個時候啦。因為你整條「敘述線」已經成形,所以再按規則調整的話,就比較不會有問題了。
(補充一下:「承」簡單說就是「後續發展」的意思,但用另一個形容「堆砌」也許更恰當一些;而「轉」的意思除了「轉折」之外,也可以是「高潮」的意思。因此,起承轉合,也可以用「開始、堆砌、高潮、結束」來表示。)
為什麼要用「起承轉合」原則來捋一捋你的「敘述線」呢?主要就是希望讓你的內容有起有伏,更具整體感也更有變化一些,不至於太過呆板枯燥。
初期新手也許不曉得怎麼運用「起承轉合」原則,所以剛開始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也一樣是可以接受的。等到日後更熟悉這個過程之後,再運用也不遲。
第二件在詳細補充「拍攝腳本」之前要做的事,就是「分場」了。
分場的意思就是根據拍攝地點的不同,特別把它標記區分出來,並且在你的腳本大綱上特別備註說明。(如果以劇本來說,這個就叫做「分場劇本」)
為什麼要做「分場」?主要就是因為後面做「工作流程表」的時候,就是以「分場」來當作每一段拍攝工作的階段劃分,所以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分配依據。
一般的拍攝腳本,也許不像拍電影的「故事片」那麼複雜,因為拍電影的話,很可能一個場景發生的事,或說拍攝工作橫跨了開始、中期、後期甚至更多階段。所以同一個場景,很可能要拍很多不同的情境。
腳本的話,它就單純了許多,比較傾向「線性」工作流程,但基本的分場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工作區段,故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分場做完,就可以開始為大骨架加上血肉了。你補充得越詳細,拍攝腳本就越完整。
主要的補充方向,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是鏡頭前的補充,二是鏡頭後的補充。
鏡頭前的意思就是指出現在畫面裡的人物、場景或物件等等。例如主持人要問什麼問題,人物要做什麼反應,要拿什麼物件或商品出來等等。
鏡頭後的意思就是在畫面外的補充。例如攝影師的拍攝路線、給主持人的提示板、相關專業人員的準備或預備等等。
如果想要了解更詳細的專業分類,請參考後面第五篇的專業部分,在這裡小伴伴們都是新手,說太多恐怕大家臉色又要發綠了。
事實上,相信小伴伴們初期所列的主題內容,應該都比較簡單直接,也不會複雜到哪裡去,所以說太多只會讓大家望而生怯而已,反而澆滅了小伴伴們的熱忱。
身為主創的核心,其實很多專業的工作,日後你只要交給專業的團隊成員去做就行了,因為那些並不是你的工作重心。而且放心吧,等時候到了,很多東西你很自然就會學會的。就像你拍完視頻一看,畫面晃得你眼暈想吐,你自然就會深刻了解腳架或穩定器的重要性了。
所以,這意思也就是說:有些錯誤你是一定要犯的。沒有親身經歷過,那種體會總是搔不著癢處的。「紙上得來終覺淺」,就是這個意思啦。
因此,小伴伴們不要想著一開始就寫出完善周密的腳本哈,你在開始嘗試寫拍攝腳本的時候,能想多少就想多少吧,相信隨著攝製次數的增加,你的考慮點也將越來越周延完整,逐漸接近專業的水平。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吧:
先按照你想到的事件順序,寫個腳本大綱;每個事件同樣也按照「開始、接著、然後、最終」的「因果順序」來安排;
然後將這些事件排好,就成了你的「敘述線」;事實上,你如果把「事件」一個個不同但連續的拍攝「小主題」也是沒問題的。
下一步,就是把敘述線依「起承轉合」原則調整一下;當然,如果你真的無處下手的話,這一段省略也無所謂。等日後你覺得有需要的時候再說。
再下一步,將腳本大綱中的每個事件標示出「分場」;或至少註明一下每一個事件的地點啦、時間啦或是光線情況啦等等。(主要的分場重點,還是地點和光線情況。所謂光線情況的意思就是指如白天、傍晚、夜間等等,這都是為了後面拍攝時方便先做的分類而已)
最後,就是盡你所能地詳細補充每個場景中,鏡頭內與鏡頭外的細節補充或備忘,變成你的「拍攝腳本」。
強烈建議,每位小伴伴在寫作自己的第一個「拍攝腳本」時,自己動腦想,自己動手寫,不要擔心不夠完整,因為它一定不完整的。
從疏漏與錯誤之中,你將很快學會遺漏了什麼、哪裡要備忘、怎麼補充完整等等。不用幾次經驗,你就會搖身一變,成為專家啦……為什麼老師會這麼說?當然是因為你有跟著我們,學習最正確的觀念和最充份的心理準備嘛……哇哈哈。(這不是廣告植入,這是自信的笑聲哈)
所以,小伴伴們,拿起你的筆來,開始寫作你的第一個「腳本大綱」,以及第一份「拍攝腳本」吧……
「呃,老師,這個年代好像沒人用筆了耶……」
喔,對厚,補充一下,請各位小伴伴,一定要花點時間,練一練你的中文輸入水平哈,因為這將是你日後最基礎的寫作技能……呃,或者說是必備技能也不為過。
不管你是用電腦鍵盤還是手機輸入,反正就是好好地練練你的中打能力啦,因為日後你在帶領主創團隊的時候,你將會發現快速地將各種想法或靈感轉成具體的文字,將是你初期自己當主筆時候的最主要工作。(細節以後再說,反正聽我們的建議不會吃虧的啦……)
「老師,我打字不行,但是我畫畫很厲害,這個腳本大綱可不可以用畫畫或錄音來替代呀?」
嗯,為啥我們強烈要求大家要練「打字能力」?就是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行。
錄音就不用說了,別想偷懶,因為錄音檔絕對不能像文字加上思維導圖軟體,在大屏幕上呈現出來那麼一目了然的。
至於圖畫,恐怕也不能像文字表達那麼簡單直接。而且很多補充是不容易用圖畫表達的,例如某個場景的造型、特殊的道具、景別的轉換等等,幾個字就能表達了。
分鏡劇本有些導演會僱請插畫家直接畫出來,但這個已經太專業了,我們不在這裡討論。事實上純粹用文字來闡述「分鏡劇本」的才是大部份人的作法。
所以,沒錯,身為創作的核心,以後整個主創團隊的主導者,打字能力和思維導圖軟體的使用,是最必要的基本功。
補充一下:也許以後組建主創團隊之後,主筆者可以另外請人擔任,軟體的使用也可以由專人操作。但本編是基礎個人部份呀,意思就是你「一切要靠自己來」作為開始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