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7月,沉寂已久的影視行業終於有了復甦跡象。除了電影節開幕、影院逐步恢復營業,以及一些爆款電視劇的誕生,兩個或許是中國最著名的IP形象——孫悟空和哪吒,也有了新作品的動向。
先是7月3日愛奇藝上線的由張馨予、周柏豪聯袂出演的奇幻愛情電影《鬥戰勝佛之大聖之淚》,以無釐頭喜劇為基調,講述孫悟空和吉祥天之間的奇幻愛情故事。
隨後,改編自著名作家馬伯庸現實主義奇幻小說的動畫電影《哪吒傳奇·龍與地下鐵》也釋出概念設計圖。影片講述龍族為擺脫束縛,決定對人類進行復仇,在這場巨大的災難面前,巨龍甜筒在少年哪吒的感化下,逐漸放棄怨念,最終兩個好朋友一起聯手保護人類、拯救世界的故事。
孫悟空和哪吒這兩個分屬不同故事框架,同時又不乏交集的形象,可以說已成為中國文化內外輸出最為典型的代表了。
遠了說,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大鬧天宮》和《哪吒鬧海》均被視作中國動畫史的兩座高峰。
近了說,2015年的《大聖歸來》和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又共同撐起國漫新時代的江山,扛起了振興國漫的大旗。
而在日本等鄰國,他倆也是最常被改編的「中國形象」之一。有意思的是,雖然在《西遊記》及其衍生作品中的三頭胖娃娃,只是孫猴子故事中的配角,但在日本的動畫劇集《最遊記》中,哪吒卻成了孫悟空一見如故的好友——初遇時,悟空自卑自己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哪吒卻說:「好酷啊,那你不是獨一無二的嗎!」
《最遊記》
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走紅後,也流傳出一則讓大聖和哪吒「跨時空」聯動的宣傳片。
事實上,除了物理上的交集,孫悟空和哪吒共同獲得最多青睞的原因,還在於精神層面上的「共鳴」。
他們都因天生的反骨與戾氣(甚至是殺氣),成為神仙界的妖怪,正統中的異類:孫悟空是自由爛漫、反抗腐朽的壓迫者;哪吒則是帶有悲劇色彩、對抗邪惡的英雄。也因為二者身上的反抗性,讓他們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可以被放置在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環境下。
要知道,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內,中庸者多,尖銳者少,所以以烈度和血性而言,孫悟空和哪吒當然就從中國古代神話中脫穎而出,以至能在幾十年後,他們的形象被不斷賦予新時代意義和象徵:《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恰是刻著鮮明時代烙印的《大話西遊》(以及後來的《悟空傳》等片)中的渴望與吶喊。
所以,這隻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猴子和最狠絕的蓮子胖娃娃,總是能不斷出現在大小銀幕上,除了故事質量、特效、製作水平的提高,以及資本推波助瀾的原因外,從文化心理上看,也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