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你,只要你一個肯定,我就足夠勇敢。」
宮崎駿的動畫片《哈爾的移動城堡》,講述了小鎮姑娘蘇菲與魔法師哈爾的愛情故事。
蘇菲與哈爾
相信每個人在看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我感受最深的是:
面對心愛的人,似乎每個人的心裡都藏著一份自卑,因而一方面渴望靠近對方,另一方面又不確信自己是否會被對方喜歡。
直到完成自我的接納,或得到對方的肯定,才生出了愛的勇氣。
蘇菲被荒野女巫施咒,變成了一個老太太,並被告知沒有解除的咒語。
蘇菲被施咒後
但詛咒並非無解,老太太的外在形象,更像是蘇菲內心自卑情結的一個反映。
在影片中,每當蘇菲變得自信一些時,她的形象會變得年輕,相反,當她否定自我的價值時,就會變得蒼老。
蘇菲為何會有深深的自卑?
蘇菲的父親很早去世了,蘇菲和媽媽、妹妹一同生活,而媽媽一再改嫁,甚至會利用蘇菲。
蘇菲的媽媽
父親的離世和母親的改嫁,從心理角度看,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對蘇菲的拋棄,也造成了蘇菲在面對異性時,內心會有自卑與不安。
當哈爾將蘇菲帶去秘密花園,給她規劃花店的經營時,蘇菲敏感地捕捉到了哈爾想要離他們而去,這時蘇菲的不安便又冒了出來。
蘇菲開始否定自己,即使面對哈爾對自己外貌的鼓勵,面容再次變得蒼老。
同樣,從小一個人長大的哈爾,心裏面也有深深的孤獨和自卑。
年少時的哈爾
雖然哈爾表面上看上去外表俊朗、自信陽光、勇猛無比,但是他卻一直在逃避,逃避老師薩利曼,逃避荒野女巫,逃避蘇菲的愛。
在蘇菲的夢裡,當蘇菲對哈爾說出,我愛你的時候,哈爾卻說太晚了,說完,便飛走了。
蘇菲的夢
雖然這是夢境,但在魔法世界裡,何嘗又不是真實呢。
還有一個場景,也說明了哈爾對自己的否定。
一天,蘇菲打掃衛生時,不小心動了浴室的架子,導致哈爾的頭髮變不回漂亮的金色。他絕望地大哭,頹廢地倒在椅子上,喃喃道:「都完了,不漂亮了,即使活下去也沒什麼意思。」
可見,哈爾對於自己原本的樣子,是極其不接納的。
不過影片還是留給了觀眾一個美好的結局:哈爾最後還是向蘇菲表達了自己的情感,而蘇菲也勇敢地與哈爾在一起了。
一段穩定、持久的親密關係會讓戀愛中的雙方,更好地接納自我,肯定自我的價值,提升自己的自尊。
蘇菲&哈爾
其實,父母最初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才是一個人自信重要的來源。
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比如你考得好,才能得到愛;
而真正無條件的愛與情境無關,只是因為你就是你,本身便值得被愛。
從哈爾和蘇菲的家庭來看,兩個人都是比較缺少來自父母的肯定和關愛,所以,蘇菲只能通過守護父親的制帽店,做個有用的人,來獲得自尊。
而哈爾通過維持自己漂亮的外表和不斷地追求女性,來獲得自尊。
這也讓我聯想到一些以情感操控為目的的PUA,深陷其中的女性,通常安全感和自尊水平會偏低,而使用PUA的男性,同樣也是如此,不然為何要通過極端控制的方式去維繫一段關係。
進入一段關係,或者說愛上一個人,首先,這個人本身需要擁有愛的能力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愛和歸屬感是更高級的心理學需求,只有當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產生更高階的需求,而安全感的需要是一種基本需要。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當一個人無比焦慮,內心是失控的和不安的,那麼,他很難和一個人發展出親密關係。
所以,在進入一段關係之前,你需要先填滿自己的「安全感的蓄水池」,好好地愛自己,提升自我安全感和價值感,再勇敢地走進真實的關係中。
蘇菲坐在湖邊
當關係更加深入,我們會逐漸暴露自己內心真實但脆弱的部分,有時我們需要勇氣去相信,當這些脆弱被呈現,對方依然可以接納而不會傷害。
《親密關係》的作者也提到,成為一個情感成熟的人,重要的是突破自我保護機制。
勇敢地面對在關係中的無助、害怕、羞恥,並正視對自己的負面想法,了解到這僅是一種想法,而不是一種真實。
今天是兒童節,希望我們每個人從小都能被好好對待,快樂成長,記住你本身便值得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