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瑞夏(化名) 每經編輯 肖芮冬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僅有頭髮絲千分之一面積的地方繪畫,聽上去像是天方夜譚。但近年來隨著微納米三維製造技術的發展,超越科幻大片的想像力已經變為現實。魔技納米科技(以下簡稱魔技科技)即是這樣一家將黑科技帶入日常生產與生活的企業。
據了解,魔技科技是一家使用雷射無限視場逐點直寫技術,將納米級製造精度與工業生產有效結合的公司,其自主研發的商用納米級三維光刻設備,能同時兼顧高精度與高自由度,實現在納米級精度上三維結構的自由設計,具有高速度、超分辨、大範圍、無限視場等特點。
「其實,微納米3D製造已經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近些年隨著這項技術在工程中的突破以及部分產業的商業落地,而被更多市場人士所關注。本質上它是一種製造手段。」魔技科技CEO史強向記者介紹道。
加速走出實驗室的微納米製造
微納米製造是3D列印領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納米級別的三維製造技術亦在不斷突破,並被運用於傳統製造業的升級改造。具體而言,該技術工作原理是以計算機設計圖為模板,運用獨特的高性能材料,用高速逐點加工的方式製造出複雜的超高精度三維產品結構,並且其製造設備操作簡便、具備可直接成型、效率高、節省材料、降低生產成本等優點。
「魔技科技所做的就是用超強的加工能力,改變或者創造材料內部的結構排列,讓它呈現出自然界材料所體現不出的物理性質,並按照我們的設計去製造材料。」史強說道。
他介紹稱,目前該公司技術設備主要運用於超高精度三維模具製造、晶片封裝、微型光學器械、精準醫療器械、人造超材料等。例如,針對光晶片封裝,其設備可憑藉雷射無限視場逐點直寫技術的高精準度、超分辨實現晶片光纖之間的快速、精準連接。「我們成熟的加工能力可以精確地處理好晶片上的微小結構,並且操作簡便、成本更低。」
除了在上述領域的應用,魔技科技亦將其技術應用擴展至VR、AR、智能顯示、醫療美容、通訊、微控流、航空航天、軍工、新能源等多個領域。
例如,在醫學微控流的應用,微納米技術已可以將一臺複雜檢測儀器的功能「壓縮」至一張小小的晶片上——用卡片大小的微流控晶片替代一臺龐大的計算機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微流控晶片已初步實現商業化落地,被部分醫院、醫療機構用於基因、蛋白質檢測。
「暫時未見天花板的技術」
據悉,魔技科技納米級三維光刻設備可適用於三十餘種原材料、精度可達60~70納米,加工尺寸達到1000毫米。
史強表示,團隊之所以主攻60~70納米的精度範圍是因為該區間可滿足大部分工業製造的需求,「我們可以再往下做,但我們看重的不是數據指標,而是客戶需求」。
談及該技術的產業化天花板,他表示,該微納米級三維製造仍有廣闊的商用空間。「事實上,我們目前還沒看到它的天花板。」
值得注意的是,魔技科技當下在醫藥針劑、醫學美容領域就有較多探索。例如,其與醫院合作的針劑貼片項目——利用微納米三維製造技術將針頭「縮小」至頭髮絲的百分之一大小,並配上針劑貼片做到不破皮也可將針劑藥物注入體內。據悉,該技術已經通過了動物實驗。
史強表示,該技術在疫苗、胰島素、眼部疾病治療以及醫美針劑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我們已逐步實現產品化,並且看到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前景廣闊僅是一方面。對研發團隊而言,讓技術實現工程化僅是第一步,接下來如何進一步降低成本以及同更多產業有效結合仍是挑戰。
具體而言,微納米製造前期研發投入大、周期長;在商業化落地之初解決了工作設備穩定性、高自動化等難題。此外,該技術認知度較低仍需時間與機會被更多產業、企業所了解認可。
史強就表示,公司於近期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接下來團隊有兩大核心任務:其一是,繼續突破微納米三維製造技術在各行業的工程應用,拓寬業務邊際,被更多企業看到;其二則是,摸索、優化,進一步提高技術的精準度和使用功效。
「這是從1到100的過程,但沿著這個方向走下去,我們可以走很遠,甚至能造出隱形材料。」他這樣說道。
免責聲明: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導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於公開資料和採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