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出版社蔣萬進:數據對於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發揮重要作用

2020-12-24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12月10日,由中國金融雜誌社、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主辦的首屆 「中國金融數據治理論壇」在京舉行,論壇主題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與價值提升」。來自監管部門、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科技企業和國內數據治理專家等共同參加了此次論壇。

中國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金融》雜誌主編蔣萬進在致辭中指出,金融業是數據密集行業,金融行業在對數據價值的認識、數據積累能力、數據運用水平方面也領先其他行業,成為數據積累和應用的先行者。數據的規範採集和安全使用,直接關係到金融業的穩健運行和金融消費者的切身利益,特別是在金融數位化轉型過程中,數據對於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數據治理已成為推動金融數位化發展的當務之急。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下稱「中國信通院」)副院長王志勤在致辭中強調,當前數據治理已經進入了快速落地期,各個行業開始聚焦到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價值變現,特別是金融機構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寶貴數據和實踐經驗。中國信通院將和相關金融機構一道全面推動跨領域的合作,包括加大對技術研究和服務的支撐力度、深化金融行業數據治理的研究、提升數據治理的技術水平。

在「金融數據治理與監管」主題演講環節,多位來自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的嘉賓分享了精彩的觀點。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深入闡述了對數位化時代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的思考。他指出,近年來我國的金融管理部門、行業協會以及廣大的從業機構在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的制度建設和實踐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法律規範不斷完善,技術標準加速出臺,行政監管持續發力,行業實現有序推進。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數位化時代下,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在立法、監管、自律等方面依然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李東榮建議,數位化時代下加強個人金融信息保護需要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個方面協同:一是持續完善制度規範,適應經濟金融數位化轉型的實際情況;二是增強監管科技能力,進一步完善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的監管分工和統籌機制;三是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各行業協會要相互溝通,形成合力;四是提升機構的履責水平,完善內部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五是加強社會公眾參與度,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參與個人信息安全的治理。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羅永忠以「金融機構數據治理任重道遠」為題,總結了人民銀行在金融數據治理領域的工作,並對金融機構加強數據治理提出了建議。羅永忠強調,數據治理已成為金融機構面臨的重大挑戰,做好數據治理與融合應用刻不容緩。人民銀行一直高度重視數據治理,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目前已建立兩級數據管理的規則體系,制定基礎通用的數據標準、指南,全面確立了體系化的數據治理方法。他特別強調,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應注意四個問題: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構建統籌協調、務實高效的工作機制;二是建立健全制度體系,規範數據標準和數據使用;三是切實保障數據安全,全面提升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建立長效保障機制,形成治理戰略。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楊宇燕,詳細介紹了DCMM(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貫標評估工作,並對加強金融行業的數據治理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建議金融行業以DCMM國家貫標為抓手,提升整個行業的治理能力,推動金融企業數據規範的管理;二是建議以信通院為代表的管理機構強化標準的建設,滿足金融行業對相關標準的需求;三是推動相關地方政府積極探索開展DCMM評估試點,面向金融等重點領域探索形成可複製的模式。

中國銀保監會統信部二級巡視員駱絮飛分享了對銀行保險業的數據治理與安全保護實踐的體會。她提出,當前銀行保險業應準確把握數據安全風險變化形勢,深刻認識解決數據安全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她表示,銀保監會正在研究制定對銀行保險業的數據安全監管政策,全面推進銀行業保險業數據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推動健全數據治理和防護機制,強調數據應用各個環節的閉環管控,加強系統的防護。同時,將重點強化對金融消費者的信息保護,督促銀行保險機構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負責任創新的正確理念。

在「數據治理發展與銀行解決方案」主題演講環節,多位業內專家就金融數據治理理念、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趨勢展開了討論。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從經濟和金融兩個層面探討了數位化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同時圍繞數據要素運用的效率與安全進行了探討。他指出,數據要素投入跟傳統的勞動、資本、土地要素投入不完全一樣,它不僅僅是要素自身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還會帶動其他要素的投入方式發生改變,從而進一步優化和改善生產函數和效率。數據治理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安全問題,而是將在整個數字經濟和新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更重要的龍頭作用。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分析了金融數據治理的挑戰與趨勢,並介紹了這一領域的前沿發展動態。他強調,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相對於傳統的生產要素有很大的區別,具有無限可複製性、通用性、流動性等特點。數據治理面臨著不同的內外部需求。面對內部需求,需要結合金融數據的方法論,融入一些新的工具和技術。面對外部需求,金融機構在採購和接入外部數據面臨著如何選擇、如何採購、如何核驗等挑戰。中國信通院雲大所正在研究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推進數據合規的外部引入。

此外,來自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民生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華為雲數據使能服務、先進數通行等機構的負責人和專家分別從數據供給側改革、金融大數據能力模型建設、數位化轉型數據治理、數據治理的制度建設與質量管控、銀行數據治理經驗、科技企業數據治理解決方案等多個維度進行案例交流和探討。

相關焦點

  • 中國金融品牌年會舉行 頒發多個金融品牌重要年度獎項
    中國金融品牌年會暨第三屆中國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賽頒獎典禮17日在北京舉辦,會議頒發多個金融品牌重要年度獎項。魏晞 攝中新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魏晞)中國金融品牌年會暨第三屆中國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賽頒獎典禮17日在北京舉辦,會議頒發了多個金融品牌重要年度獎項。會議主辦方中國金融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蔣萬進表示,今年5月10日,中國金融出版社啟動了第三屆中國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賽。
  • 首屆「中國金融數據治理論壇」在京舉辦
    中國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金融》雜誌主編蔣萬進在致辭中指出,金融業是數據密集行業,金融行業在對數據價值的認識、數據積累能力、數據運用水平方面也領先其他行業,成為數據積累和應用的先行者
  • 《中國金融》|推動金融數據標準化建設
    來源:中國金融作者|楊富玉「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22期金融數據標準是指金融數據領域需要統一的各項技術要求,旨在促進金融數據的可評估、可衡量和可操作。金融數據標準所包含的規則和指南,是金融活動的重要技術依據,在金融數據開放共享、規範使用、風險管理等方面具有基礎支撐作用。隨著數據要素在金融領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國際社會高度重視金融數據標準化工作。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金融組織、歐盟等積極制定金融數據標準,大力推進金融數據標準實施,協同籌劃國際金融數據標準化新舉措。
  • 「點綠成金」 充分發揮綠色金融重要作用 訪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
    以江蘇為例,全省總發電機組裝機容量13623萬千瓦,風電、光伏發電機組裝機分別佔比8.44%和12.08%;而深圳供電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深圳每年消納西電東送清潔電力超400億度,深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佔比已近70%。  此外,新基建成為帶動經濟復甦的重要抓手,而綠色化、智能化是推動新基建建設的兩大要義,為推動綠色復甦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 中國信通院何陽:金融賦能實體經濟要重視科技創新作用
    原標題:中國信通院何陽:金融賦能實體經濟要重視科技創新作用   12月15日,在「2021中國信通院ICT+深度觀察
  • 業內專家談新金融與舊金融之爭:理解監管規則,創新者的常識
    「中國銀行保險報」微信公眾號11月1日消息,10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指出,當前金融科技與金融創新快速發展,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係。既要鼓勵創新、弘揚企業家精神,也要加強監管,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有效防範風險。
  • 2020中新金融峰會:「雙循環」下的供應鏈金融創新與發展
    ,出席本次論壇並發表了他們對於供應鏈金融的真知灼見。   在具體實務上,如何支持供應鏈金融發展創新,以滿足企業需求?如何嚴格監管約束,在創新中塑造大中小微企業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如何建設中新國際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   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重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熊雪就進一步穩定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支持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徵信作用。二是充分發揮分散企業聚合作用。
  • 金融監管「精準拆彈」區分良性金融創新與「偽創新」_對話_中國...
    ,監管部門密集採取措施,在金融科技、消費信貸等領域加深穿透,持續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今年以來,金融監管更加強調「精準拆彈」,這更體現了我國金融監管不斷與時俱進:既能對當前金融科技產生的一些新型風險和問題實現「精準號脈」「對症下藥」,又能積極引導和促進金融科技健康可持續發展,科學地做到監管對創新與風險的有效平衡。同時,監管部門還積極運用監管科技,在北京等9個地區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改善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率。
  • 騰訊安全新基建助力金融監管科技升級
    在近日召開的2020北京中國國際經濟金融信息安全教育論壇上,騰訊安全雲副總經理提出了「地方金融監管技術2.0」的概念,以迎接新時代的挑戰。新基建提供了一個中國歷史窗口,主管機構管理可以通過抓住新基建的契機。
  • 王兆星: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 要從打造金融人才優勢提升創新能力等...
    金融創新是增加金融有效供給、增強金融市場活力、推動金融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保持金融創新動力與活力是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但國際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教訓也告訴我們,金融創新必須有完善的金融監管和風險管控相併重,如果離開有效的金融監管和風險管控,金融創新就可能成為脫韁的野馬,變成金融投機的狂歡,其結果必然是金融泡沫的膨脹和金融風險的爆發,最後引發系統性的金融危機。
  • 黃琳:尋求金融創新與個人數據保護的平衡
    國際上對於什麼是徵信、徵信的作用、徵信的治理結構是有共識的。所以,因為徵信數據提供的數據是有限的,對於金融機構來說,為了能夠提升他的獲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等,它一定會使用除了徵信之外的第三方數據和數據分析公司。 金融機構獲得其他的第三方數據和數據公司的服務也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
  • 「金融年會」李禮輝談數字金融估值:更注重數據資源、算力和監管...
    在12月14日第六屆金融年會上,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談及數字金融估值時表示,「與傳統金融相比,數字金融估值更加注重數據資源、算力和監管政策環境。」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明確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強調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 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閉幕,多項金融科技創新成果發布
    12月9日,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閉幕。在這場為期三天的論壇中,來自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等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圍繞金融科技的開放創新與審慎監管展開討論。閉幕當天,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成員單位還發布了多項金融科技創新成果,涉及金融數據安全管理、科技監管、技術創新融合等。
  • 數位化浪潮下金融監管不可或缺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助推金融科技的興起與發展,但在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的同時,也暴露出部分風險因素。12月9日,由中國平安和每日經濟新聞聯合舉辦的「平安大講堂·解讀金融新趨勢」在深圳召開。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東協金融合作學院院長楊再平,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長江學者楊東就近期備受關注的金融科技與監管的話題進行探討。
  • 中騰信持續科技創新,推動金融變革
    當前,金融科技已進入安全發展的新時代,金融科技創新層出不窮,開啟了從自發探索到規劃發展、從零星開拓到系統構架的轉型。同時,監管科技逐漸從合規管理轉向主動防控,有關監管政策和措施也在創新中不斷完善。
  • 南京打造數字金融高地路線圖:金融科技加速器+數字金融基礎設施...
    數據是重要生產要素已成共識,數字經濟正在全國蓬勃發展。而根據江蘇區域性股權市場區塊鏈建設試點系統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該系統已聚集463家服務機構,連結1326項產品,服務企業69872家次,幫助企業實現融資3402.34億元。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文件精神,本次試點引入賽馬機制,鼓勵地方發揮主觀能動性,各試點地區自建符合本地特色的區塊鏈系統,一套「5+3+3」的創新服務產品體系也正在江蘇完善成型。
  • 楊富玉:推動金融數據標準化建設
    金融數據標準所包含的規則和指南,是金融活動的重要技術依據,在金融數據開放共享、規範使用、風險管理等方面具有基礎支撐作用。隨著數據要素在金融領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國際社會高度重視金融數據標準化工作。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金融組織、歐盟等積極制定金融數據標準,大力推進金融數據標準實施,協同籌劃國際金融數據標準化新舉措。
  • 以科技作為金融創新強大推手 招聯金融探索普惠金融之路
    2017年6月,招聯金融與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共建智慧金融實驗室,旨在圍繞人工智慧、大數據、反欺詐機器學習等領域進行深入挖掘,融合招聯金融實際案例,探索利用先進技術制定反欺詐策略,實現對欺詐行為的精準防控和智能攔截,轉化應用消費金融創新技術成果。 毋庸置疑,科技手段的運用與探索,為金融服務的創新注入無限動能和活力。
  • 《中國金融》|農村合作金融的價值與發展
    整合鄉村社會關係農村合作金融作為一種由村社成員自我組織、自我服務的組織,以滿足村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融資需求為目的,對於鄉村人際網絡的整合、家庭社會資本的積累、社區協作關係的搭建和農戶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巴曙松:基於區塊鏈的金融監管框架——從數據驅動走向嵌入式監管
    從全球專利申請量的變化趨勢來看,區塊鏈領域專利申請數量穩步上漲,中國的增長趨勢和全球趨勢十分接近。目前,區塊鏈標準化的研究正在逐步開展。區塊鏈的標準化能打通應用通道,防範應用風險,提升應用效果,對於解決區塊鏈發展問題、推進區塊鏈應用起到重要作用。在密碼算法和籤名標準方面,我國研究基礎較好,據賽迪區塊鏈研究院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