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茶器圈甚是熱鬧。
有的堂口被扒了內褲;
有的堂口被宣布倒閉;
這廂有堂口剛剛宣布要漲價;
那邊有代理駢文揮淚話別離……
小小的茶器圈子似乎隨著驚蟄春雷一起躁動了起來,連我這個不太願意關心小道八卦的人也難以免俗。
比如,有朋友問我,某某堂被人起底了,你怎麼看?
我怎麼看?我能怎麼看?
我有時橫著看,
有時豎著看,
有時站著看,
站累了就蹲著看……
比如,有朋友看上某窯口的青花杯子,據說友情價已經開到五六千,問我值不值得買?
我是不是該拍著胸脯告訴他,杯子是保增長不著陸堪比黃金的「硬通貨」?
但凡我有這算命的本事,也不至於剛買了基金就暴跌(幸好做了定投)。我只能說,大半年前買該堂口類似的杯子才不過兩千塊。
還有人說,早知道去年把股票清空,全買某某堂的杯子就好了,這市贏率堪比比特幣!
作為一個半路跨界金融圈愛玩杯子的前媒體人,我突然感覺到了一絲寒意。
……
一
致命的鬱金香
歐洲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一位美麗的少女,為博美人青睞,三位勇士分別送給少女一件禮物:皇冠、寶劍和金塊。少女對三人都沒感覺,於是向花神禱告,花神只好把皇冠變成枝幹,寶劍變成綠葉,金塊變成球莖。
這個球莖就是鬱金香。
傳說中的少女嫁給了誰,不得而知。但是鬱金香16世紀從中東傳入歐洲;1570年,一位荷蘭花匠從奧地利宮廷裡偷回了球莖,一經綻放「舉國稱奇」。
在花語的世界裡,鬱金香也曾代表未必美好的愛情;而在金融的世界裡,鬱金香代表真正可怕的危機。
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一些機敏的投機商就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不久,在輿論的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並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當時1000元一朵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2萬元了。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
面對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衝昏了頭腦。他們變賣家產,只是為了購買一株鬱金香。
歷史學者如此描述:「誰都相信,鬱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夥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裡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
1637年,鬱金香總漲幅高達驚人的5900%!當年2月,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當人們沉浸在鬱金香的狂熱中時,不知道有沒有人真正想過,鬱金香開完花之後還有什麼作用?
1637年2月4日,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陷入恐慌,鬱金香市場一夜間崩潰,無數人傾家蕩產,蹈海自殺者不知凡幾。
這就是著名的「鬱金香泡沫」,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
二
覆國的橡膠皮
1908年,大清宣統元年,當時美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引起了全球橡膠價格的上漲。
此時,一個名叫麥邊(GeorgeMcBain)的英國人,在上海開了一家名為蘭格志的橡膠公司。
麥邊是個成功的策劃高手,第一步就是在各報發表了一篇數萬字的長文《今後之橡皮世界》,宣傳橡膠產業的光輝前景,其中有關蘭格志公司的經營狀況,則充滿了虛構的數據和承諾。
蘭格志拓殖公司(英商麥邊創設)發行的橡膠股票
麥邊隨後協同外資銀行聯手做莊,先是從銀行悄悄地貸款出來,為股東們每3個月發一次紅利,每股派紅高達12.5兩,這相當於票面價值的12.5%。隨後,這幾家銀行又宣布可以接受蘭格志公司股票進行抵押貸款,營造出蘭格志股票「抗風險能力強」的表象,共同炒作。
巨大的利潤誘惑下,各種經紀和推廣機構,不惜進行大規模的誤導式宣傳,比如說將樹樁描繪成了橡膠樹。各種皮包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但本為投機而來的大清國股民,根本不在乎這些,他們瘋搶這些被上海人稱為「橡膠皮」的股票。
一些公館太太小姐換首飾,賣鑽戒,轉買股票,如痴如狂。有了錢,還要四面八方託人,才能買到股票。連位高權重的租界法院法官關桐之,也要到處託人情才能買到一點兒橡膠公司的原始股。搶購狂潮讓很多人一夜暴富,更加激起了人們的投機欲望,以至於股票的實際價格超過票面價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此後越來越多的中國錢莊、票號捲入,並且通過他們遍布全國的經營網絡,吸納著中國各個角落裡的資金,形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全民炒股運動。
1910年4月,麥邊賣出了所有的橡膠股票,與「蘭格志公司」一起消失。
1910年6月,面對全球的橡膠泡沫,作為最大消費國的美國,突然宣布了緊縮政策,國際橡膠價格大跳水,綁定倫敦市場的上海股市全面崩潰。
違規入市且損失慘重的川漢鐵路陷入資金困境,並且就損失款的補償問題與中央持續發生矛盾,引爆了「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先聲……
大清國,因為橡膠皮,亡國了。
三
喝茶的瓷杯子
前段時間,有位瓷友想購買我手上的一隻青花釉裡紅的杯子,開價比我之前購買時的價格翻了四倍。我沒有答應,一是因為對如此完美的杯子確實不舍,二是因為覺得這麼高的溢價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於心難安。
但這件事情的本身,依然讓我興奮了很長時間。
而茶器圈裡這樣的故事,卻似乎已經司空見慣。
有人說某某款的作品很稀缺
有人說某某堂的物件是「硬通貨」
還有人表示某某窯的東西能進歷史博物館
更有人表示趕緊買買買多買多賺錢早買早賺錢
……
都是千年的狐狸,瞎玩什麼聊齋??
泛著賊光的長石質釉的氧化鈷加鐵加錳加鋇的杯子可能稀缺?
高白泥高白釉底的依著《芥子園》等繪本打樣的新彩+粉彩的杯子能成啥硬通貨?是能當美金使,還是哪一家當鋪、小貸、銀行、網貸甚至高利貸能夠接受抵押、質押、變現?
至於當今的茶器進博物館,用景德鎮某位收藏大師的話來說,「這些個小孩打架的玩意兒,能進什麼博物館?那是他們真沒見過什麼叫好的瓷器。」
真正的收藏品要有著歲月沉澱出來渾厚內斂的包漿,真正的藝術是要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審美共趣,絕對不是靠一兩張嘴一兩個鍵盤就可以敲出來的。
我覺得,杯子就是一個喝茶修心的日用器皿,是一個我們喜歡並把玩的美麗器物,是一個可以像火花郵票一樣收集的成人玩具。
手工拉胚、手繪作畫、上釉燒窯給予了瓷器特殊的人文溫度;
茶文化的流行又表達出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傳統文化的敬意;
茶器,就是這兩者在當下結合的最佳結晶。
當下的茶器至多達到當代制瓷工藝的平均水準,並未有驚天駭世的制瓷秘訣專注於此,相較起售價離奇高的仿古瓷和藝術瓷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
當然,在經濟實力允許的前提下,「茶杯控」們很樂意為自己的愛好買單,但是這也要建立在物有所值的基礎之上。一旦把茶杯玩成了股票,期待著單邊上漲,人為地操縱著限量遊戲,這不僅是玩家的悲哀也將定會是窯口的噩夢。
因為,價格過高而沒人接盤的窯口必死。
因為,這就是金融學意義上的「泡沫」。
所謂「泡沫」,就是指商品價格偏離於其實際價值——那這個價值是怎麼來的?——就來自於市場上消費者在正常情況下甘願為該商品而支付的最高費用成本。之所以強調正常情況,是因為平時你是不會為了一顆雞蛋花10塊錢的!
那麼,為什麼人們甘願對偏離於價值的商品做買賣呢?答案就在於人們的預期上。
人性的兩大弱點,分別是貪婪和恐懼,前者是指盲目的看漲預期,後者是指盲目的看跌預期。而所謂盲目,就是指不客觀。而客觀,就在於擁有用邏輯去分析線索而得出合理結論的思維。
在「鬱金香泡沫」情況下,鬱金香也好,茶杯也罷,本身只是一個符號,它承載的是市場上投機者的信心(貪婪的預期),人們都期望著這樣的高價會有下一個交易者接手,大部分交易者在「大漲的環境」下失去了客觀去評判價值的能力,而是甘願做傻瓜!因此凱恩斯有個「搏擊理論」:可怕的不是做傻瓜,而是自己做了最後一個傻瓜!
但看茶器圈,這樣的傻瓜並不少,甚至於我自己也曾經上過當。
很多人連鬥彩、古彩、粉彩、新粉彩和新彩都分不清,聽聽故事就以為可以撿大漏,撈寶貝,賺大錢。
還有人連泥釉料工畫的基本常識都不具備,也在後面吆喝著油潤、極品、收藏、升值、大漲,這種人不是瞎就是壞。
打個形象的比喻,這樣的茶器市場下相當於你在玩「擊鼓傳花」的遊戲,而你只是個碰運氣的賭徒——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音樂什麼時候會停——即你永遠不知道有沒有下一個傻瓜!譬如說最近,我就風聞某堂口的幾位資深玩家組建了價格聯盟群,期待著在下一波的大漲中顯示一下身手……
其實,任何一個開放性的市場都存在著博弈:
好的匠人需要用心沉澱,經驗累積;反之則冀奪人眼球博出位。
好的窯口希望產品有質,品牌樹碑;差的窯口希望趁著東風賺快錢。
好的代理希望共同發展,合理利潤;差的代理希望儘快賺錢買車買房買航母。
好的玩家希望器美價優,共同提高;差的玩家希望囤貨漲價不要跌有人接盤趕緊拋出。
有博弈就會有故事發生。
不管是最近的某某窯被渠道清倉,還是去年的某如堂被代理砸盤,甚至是當年真某堂的沉淪崩潰,我們都可以看到商業邏輯的殘酷。
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排斥商業行為,沒有合理的商業模式,就沒有現代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其實,窯口、代理乃至每一個參與的玩家也沒有必要遮掩著不言利。我相信,有合理的利潤空間才有不斷進步的動力。只有那些妄想著坐莊,用三俗的營銷伎倆來忽悠大眾,試圖攫取超額暴利的人,才是真正應該被人唾棄的。
這是市場經濟的年代,沒有人是聖人是菩薩是哈利路亞,何必恥於言利?
就拿我自個兒來說,自從開公眾號寫寫喜歡的器物之後,窯口和代理在我詢價的時候,大多會給一個很不錯的折扣,既讓我感覺有些薄面又收到了放心的器物,也有動力支持著我進一步去學習、研究和撰寫更多好玩的東西。
網際網路時代,沒有扒不出的秘密,分享才是最大的價值。
看了這麼多,也許有人會問在這個被人稱之為瓷器大時代的年代,我們玩家該如何選擇?
首先,多看看書吧,書中自有瓷如玉,書中才有真知識。
其次,提高審美,提升眼力,選擇喜歡,量力而行。
最後,交一兩位善良的代理或者資深玩家朋友。
這些都會讓你在玩瓷路上少走彎路。
當然,為愛好買單,買的是心情,玩的是高興,價格只是參考,漲跌都無傷大雅。
可是,為投機買單,阿彌陀佛,人傻錢多,自求多福吧!!
些許淺薄之見,若有得罪,請勿對號入座,僅供諸君一笑爾。
註:本文部分配圖選取自朋友圈,僅用於間歇穿插,與文字內容無關。
這是我看到的茶器故事
我是陳不煩
我在這裡,和你一起
玩茶器。
掃描二維碼
加不煩為好友
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陳不煩的瓷趣生活》
茶器界小學生的情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