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平安朝時代延續了400年,這個時代的文學輝煌幾乎是女性作者賦予的。每次看《源氏物語》等平安時代的文學書籍,想到日本女性為日本國家的文學,甚至為世界文學所作的貢獻,心中就會充滿無限敬佩。是什麼讓這個時代的女性文學散發著熠熠光彩,創造著世界文學史的奇蹟?
讀了《平安朝的生活與文學》,我仿佛找到了些答案,這個王朝女流文學的鼎盛時期,無論從社會環境還是從家庭教育,它的特殊性都為女性文學的繁榮提供了條件,激發了女性創作的思想動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日本女性因禍得福的教養機會,造就她們特殊的文學氣質。
「品優不為貴,以心正為貴,容姝不為貴,以有才為貴。 」這是《女實語教》中的一段話,強調了女子正確的價值觀要善良,有才學。但那個時候女性的社會地位仍然很低,這個要求的初衷不是為了提成女子的文化修養,而是為得到貴族男子的青睞,為自己家族興旺發達帶來機會。
無論是練習假名文字,還是和歌,琴藝,甚至是寫文章,都是家族用女兒來吸引權貴的法寶。如此功利也許是女性的悲哀,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這也是女性因禍得福,無論以什麼為目的,總之可以得到很好的文化教養。
她們一方面學習相夫教子的本領,這是所謂本分需要習得。其實像家務,女紅,織物,染物,縫物,這些看似粗活,也很好培養了那時候女性的審美觀點,增強了對色彩的認知和美學敏感,相信現代日本的化妝穿著方面的水平高於亞洲其它國家,也與血液中,傳承著祖先最早的審美教養有關。
放到現代社會,通俗點講,這分明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高女性綜合素質水平。這種綜合,讓日本女性的文字擁有了獨屬於日本文學的特殊氣質特徵。甚至影響到以後的日本文學。她們完善的教養體系還是很讓中國女性羨慕的,因為中國女性古時候極少有在女子的教育上下功夫,即使有讀詩書寫文章,也是偷偷進行,並不像平安朝的日本女子,鼓勵進行。
日本女子要求是,你要會,只是不必張揚,需謙虛。對於中國「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看來日本平安朝時期並不認可。
社會地位和生存環境讓女性文學作者有了創作的溫床。
平安朝的女性,社會地位不高,她們無權學習男人學習的那些硬性知識,但好在允許家庭重視她們各種才能教育,還可以進入皇室作女官。這可是女性創作文學得天獨厚的條件。
女性被輕視,如果一直被禁錮,恐怕也不會泛起什麼漣漪。但是平安時代的日本,女子做官,不僅能親身體會外面真實的世界,有條件了解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生活。而且宮中女官還可以看到很多優秀文化典籍,不斷積累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宮廷中各種日常,又為創作提供了有溫度的素材,無意間會產生無數思想的碰撞,內心的對話。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工作的經歷中總是能找到創作的靈感。她們深知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但卻能有機會解釋這個世界。
於是就出現了日記文學,物語文學,等等這些有日本特徵的文學作品。比如清少納言的《枕草子》、藤原道綱母的《蜉蝣日記》、和泉式 部的《和泉式部日記》
女性文學作家紫式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 「世界偉人」,她的《源氏物語》也許是世界最早的 長篇小說, 比《水滸傳》還早 300年 , 比莎士比亞的戲劇 早600 多年 比曹雪芹的 《紅樓夢》 早 700 多年。這些堪稱偉大的作品和女性作者為日本文學史塗上了重彩,也被世界所認可。
中國漢語言文學對日本女性作家文風文字的影響
看現代日本的文字,風俗,習慣,就知道曾經中國對於日本有多麼深的影響。在平安朝最初的時候,中國文化在日本更是盛行。日本的宮廷貴族極其崇尚中國文化。他們以會書寫漢字和漢詩文為榮。當時漢字作為男人使用的文字,女性不允許練習和應用,但依然擋不住,這些女性文學家們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雖然平安時代的女性文學都是以隨筆,日記,物語等文學形式。但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的文學典籍在這些作品中的痕跡。
比如紫式部,出身於貴族家庭,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小受「漢文」和「和文」的教育,有著深厚的漢文學功底,根據對《源氏物語》的統計, 紫式部在文章的很多節點,設置了 131 處來自漢籍的詩文。
清少納言的書中,中國典籍加上漢文學日本典籍一共有39處。
在這些文學作品裡,尤為白居易的詩文哀婉柔美的氣質影響最大。這和日本「哀物」,「風雅」的審美情趣十分契合。這種情緒感受,在現在很多的日本電影裡也都有較多的體驗。
我們在《平安朝的生活與文學》中了解了在那個歷史階段,文學發展的路徑,明白日本從「漢風文化」向「和風文化」的過渡,逐漸形成了擁有日本民族文學特色的平安朝文學。
可以看出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無章可循,但卻有一定的成因,文學永遠服從於當時的生活,通過文學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深入了解歷史。
讀前人的文字,認識某一個歷史年代的特殊氣質,感受時代變遷。
日本善於借鑑,總結,並發揮。隱約感受到,他們的精緻和注重細節正是從古至今的教育傳承下形成的獨特氣質。
單從文學作品來看,日本女子需要服從,同時也擁有寬容,謙讓,內斂的精神品德,在那時候的教育環境下散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