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是廣告*
逮蝦戶:B站等網站流行梗。逮蝦戶是法語「deja vu」(似曾相識)的音譯,最早出現在《頭文字D》主人公藤原拓海飆車時的插曲中,後來在關於(汽車)速度之類的視頻或新聞裡,成為常見詞。
距離華宇以「17000元/平米+5%無償移交」在新川拿地兩個月後,這塊地就完成了立項及用地規劃階段的審批備案。
對於此前四年從未在成都土拍市場出手的華宇而言,這樣的推進速度,似乎比高價拿地本身更令人驚訝。
實際上,華宇新川地塊並不大,只有約32畝,純住宅用地,容積率2.5,但備案文件上顯示,華宇將在這塊地上投入約16.4億元,幾乎可以確定,這應該是迄今為止,華宇在成都的最高端項目。
隨後我們從華宇相關工作人員口中得知,產品為「大平層」,面積段「140-170平方米」。
華宇為什麼這麼急?
或許與其之前公布的「五年計劃」有關。
在2017年的一場發布會上,一向低調的華宇首次對外表露野心「2017年規模做到150億,2018年300億、2019年500億,到2021年實現銷售額突破1000億」。
但從公開數據來看,華宇2019年的銷售額為434億,與目標差了66億,今年上半年,華宇的銷售額只有235億,如果按照這樣的態勢,到2021年實現千億,無疑有不小壓力。
翻看華宇的成長史,會發現有兩個時間點非常重要——2006年和2017年。
2006年,華宇掌門人蔣業華以16億個人財富躍居胡潤百富榜總榜第203位,成為重慶首富。同一年,華宇也第一次離開重慶,開始進入成都。
但在隨後的十一年間,華宇沒有選擇和同樣發跡於重慶的龍湖、金科和東原那樣布局全國,甚至至今都沒有進入資本市場。
這固然為華宇打下了穩健的標籤(據2019年公布的數據,華宇的負債率始終在70%以下,這在房企中是非常罕見的),但也一定程度上讓其失去了和龍湖、金科等躋身千億房企的機會。
要知道,華宇第一個項目開建的時間,比龍湖早兩年,比金科早四年。
2017年,華宇再也等不了了。除了宣布「五年計劃」,華宇與旭輝的戰略合作尤其引人矚目。
根據合作協議
華宇將透過向旭輝中國提供其持有的重慶、合肥和成都房地產項目的若干股權,與旭輝中國進行股權合作,使旭輝中國持有該等重慶華宇項目的非控股股權;
而旭輝中國將向重慶華宇提供其持有的寧波、瀋陽、長沙和無錫房地產項目的若干股權與重慶華宇進行股權合作,使重慶華宇持有該等旭輝中國項目的非控股股權。
在這種模式下,華宇在全國的項目快速增加,2017年6月底,華宇在24小時內拿下蘇州、寧波和重慶3城8宗地,其發行債券說明書中提到,到2017年底,華宇集團補充土儲建面約300萬方。
有了和旭輝合作這個先例,「對外合作、聯合開發」就成了華宇全國化布局的重要方式之一,僅在TOP30的房企中,與華宇展開合作的,就有金地、保利、萬科、金茂、新希望、雅居樂、首創、招商蛇口等。
這可能是華宇認為最穩健、風險最小的擴張方式,但在這種模式下,銷售數據卻難言理想。
華宇今年發布的債券募集說明書也表明,目前華宇剩餘可售的面積約700萬平方米,想要繼續擴張,實現千億目標,根本辦法還是在補充自身土儲——這或許也是華宇在新川不惜重金、並火速啟動的原因之一。
我們注意到,目前華宇在成都在售項目中,包括華宇旭輝錦繡花城、華宇旭輝錦繡廣場、華宇東原印江瀾(新津新項目,注資方除了華宇、東原,還有新希望和融創)在內,華宇都不是獨立操盤(經相關人員確認,華宇旭輝錦繡廣場和錦繡花城為華宇和旭輝共同操盤,而華宇東原印江瀾則為東原操盤)。
但在新川項目上,雖然華宇依然選擇了和上海大發聯合開發的模式,卻是獨立操盤方。
結合產品屬性和推進速度來看,新川項目極有可能是華宇謀定而後動之舉,對於其明年在成都將採取何種作為,意義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