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蝦、鍋貼、頂頂糕、蘿蔔餃子、紅油小面……身在外地的你,是不是很惦記家鄉的味道?
23歲女孩龍竹子在北京上學期間,因思念家鄉美味開始製作宜昌美食插畫,不想這些發布在微博上的美食插畫意外走紅,引來數十萬宜昌遊子的點讚和共鳴。女孩乾脆一鼓作氣,歷時兩年,完成了一本講述宜昌美食故事的繪本書《飯稻羹魚宜昌味》。
近日,該書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同步登陸京東、噹噹等圖書商城。
書裡搜羅了41道宜昌美食
「等轉大火湯汁快要收幹的時候,撒一把白芝麻和蔥花便可以起鍋了。幹香是餈粑魚的特點,收汁水要多一會兒,但要注意火候,別糊掉了,如果愛吃汁兒,可以多放一點水。爸爸總戲稱媽媽是老貓,我是小貓,兩個人賽吃魚,一整盤餈粑魚,我們倆能慢慢悠悠全部吃掉,就著多餘的醬汁和作料還能吃一大碗飯……」這是節選自《飯稻羹魚宜昌味》中《私房密菜——餈粑魚》的一段,富有畫面感的文字、濃鬱的人間煙火氣息,配上色彩質樸的餈粑魚插畫,讓人溫暖,也讓人食指大動。
在《飯稻羹魚宜昌味》這本書裡,類似餈粑魚這樣的宜昌美食共有41道,不僅有宜昌的經典小吃蘿蔔餃子、涼蝦、炕洋芋,過早常點的紅油小面、炸面窩、金果條、阿信鍋貼,也有日常飯桌上的餈粑魚、粉蒸肉、豆腐乳,街邊小店的招牌菜蓮藕排骨湯、長江肥魚,神仙雞等,還有一份宜昌街頭美食手繪地圖,每一道美食都配上了三、五張精美的插畫。
龍竹子說,書名中的「飯稻羹魚」出自《史記·列傳·貨殖列傳》「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以稻米為飯,以魚類為菜,這是先秦時期楚地南境的主要物產,也是宜昌美食的基本特色。
插畫主稿在床鋪上完成
今年23歲的龍竹子,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鞋品箱包設計專業,現為上海某公司的插畫師。談及該書的創作過程,她說,源於在北京讀書時,對宜昌味道的深切思念。
2015年,讀大三的龍竹子在臺灣師範大學做交換生期間,偶爾畫家鄉美食。為了記錄創作的過程,她將這些插畫發布在微博上,沒想到卻獲得了幾十萬人的關注,不少人在她的微博下留言,講述對宜昌美食的眷念,據此製作的明信片和檯曆也很快被搶購一空。
受到鼓勵的龍竹子醞釀著出一本有關宜昌美食的書。不久,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找上她,商量著一起出一本美食繪本,兩人一拍即合。「我是大三下學期接的這個項目,所以這本書大部分都是在寢室床鋪上的小桌子上完成的。因為坐姿不正,腰椎和頸椎也出現了問題。」
從小愛吃,媽媽也擅長做美食,《飯稻羹魚宜昌味》文字部分進展順利,但書中兩百多張插畫,對龍竹子來說工作量不小,畫什麼、怎麼畫也常常卡殼。「靈感枯竭的時候,我就找老家的朋友聊天,寫一寫記憶中的宜昌美食故事,看一些美食書籍。身邊的朋友也在一直鼓勵我,給我提供素材,一個高中同學還幫我寫了其中一點片段。就這樣斷斷續續,持續到畢業才完工。」
每次回家必吃紅油小面
《飯稻羹魚宜昌味》上線後,不少網友評論稱,「勾起了心底的饞蟲」、「想家了」。
龍竹子說,高中畢業時,她一心想著離開宜昌去大城市,現在身在外地卻非常想念家鄉,「想念都是從家鄉味道開始的。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早上一定要去吃一碗紅油小面。」
生活中,龍竹子也是一個很愛做飯的人。在臺灣交流學習期間,她給室友們做飯,來自全國各地的室友吃得很開心,都覺得吃出了家的味道,這讓龍竹子很自豪。創作《飯稻羹魚宜昌味》的同時,龍竹子將專業與插畫結合起來,製作了宜昌紅油小面、宜昌柑橘、刁子魚三個插畫布包,受到不少網友的青睞。
「宜昌是一座全國有名的旅遊城市,這裡有土家族風俗、有數不盡的特色小吃和美味小炒,融匯了鄂、渝、川三地美食特點,讓每一個離鄉的遊子都魂牽夢繞。」龍竹子說,她的作品受到關注,是因為宜昌美食喚起了很多人的鄉愁。
紅油小面
宜昌人早餐最愛吃啥?紅油小面!圖中左邊是一瓶宜昌生產的喜旺酸奶、一個剝皮的滷雞蛋,右邊是一碗紅油小面,這是很多宜昌市民過早的最愛,看著畫裡的紅油湯和撒在湯麵嫩綠的蔥花,讓人嘴饞極了。
蘿蔔餃子
宜昌最有人氣的小吃是啥?蘿蔔餃子!抹上漿,均勻的鋪上蘿蔔,放入油鍋裡兜兜轉轉,刺拉拉脆脆的出鍋。冬日裡咬上一口,外酥裡嫩,香香辣辣!這個滋味倍兒爽!
苞谷飯
木桶裝著苞谷飯,旁邊有五個小碟,分別盛的是魚腥草、泡菜、榨廣椒、涼拌海帶絲,圖畫生動,色彩逼真,活靈活現,隔著屏幕就好像能勾起陣陣食慾!
頂頂糕
宜昌市民最熟悉不過的小吃——頂頂糕,畫中一個小推車,一位老奶奶正在做冒著熱氣的頂頂糕,讓人仿佛嘗到了頂頂糕的甜味,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專屬宜昌的暖冬情懷。
涼蝦
宜昌市民最熟悉不過的夏日小吃——涼蝦,爽滑的涼蝦,香甜的紅糖,搭配的不要不要的,再長的隊也要排下去,只為一口清涼。
面窩
宜昌的經典小吃,畫在了扇子上,金黃的面窩,包裹著小蔥,扇起這把扇子,特別有宜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