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充滿動蕩的一段時期,自工業革命之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陸續崛起,為了開拓更多的市場,也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這些資本主義列強開始不斷地進行擴張。
然而,當小國的利益被分配完後,大國之間的矛盾就會逐漸顯露,尤其是在「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之前盛極一時的法國日落西山, 歐洲的政治秩序遭到了破壞。
如何處理好法國的問題成為了重塑歐洲秩序的關鍵!
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英國、俄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四國通過商討,決定恢復波旁王朝的封建統治,並實行寬大處理。
這樣一來,作為戰敗國的法國不僅沒有割地賠款,反而還收復了不少屬於自己的殖民地,而唯一的代價則是遵從其他四國的意願——維持歐洲勢力的平衡。
法國算是被擺平了,但是歐洲大陸上仍有其他國家隱隱有稱霸的跡象——德意志。
從拿破崙推翻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後,德意志就呈現出分裂的局面,之前屬於帝國的許多聯邦相繼成為了獨立的王國。因為地處歐洲中心,德意志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對於歐洲列強來說,維持德意志的分裂,就是維持歐洲的和平。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剛剛說到德意志的地理位置很特殊,西鄰法國,東對俄國,幾乎和當時歐洲所有的強國都是毗鄰關係,這樣一塊地帶無疑是很敏感的。
如果德意志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那麼在政治立場上就只能保留一種意見,但無論是哪一種政治立場,對於歐洲其他國家來說都是不利的。試想一下,如果親近俄國,那麼法國和英國就會很危險;而如果親近英國和法國,那麼俄國就會寢食難安。
所以,維持德意志的分裂,實際上就是保留這塊核心區域的多種政治立場,這樣一來,即使有一個國家拉攏德意志勢力,其他國家仍然可以有介入的餘地,這對於歐洲當時的「多極格局」來說,是一個有力的保證。
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的發展使得原本大量資產階級為了謀求更多的政治利益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首先是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在這場革命之後,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七月王朝建立起了對全國的統治,雖說這對於資本主義來說是一項具有進步意義的歷史進程,但是對於法國的國家發展而言卻並不是什麼好事!
「七月革命」後的法國政府因為缺乏政治能力,導致了法國在外交方面越來越無力,眼看大國形象就要崩塌了。於是,法國人再次發動起義,推翻了「七月革命」政府,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在第二共和國成立伊始,臨時政府發言人拉馬丁就發表了《告歐洲書》,表明法國絕不會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並希望以此來換取列強對法國革命的認可。
這一招是很有效果的,列強接受了法國的立場,對波拿巴家族的重新上臺並沒有橫加幹預,這為帝國模式在法蘭西的復甦提供了基礎,也就是後來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但有一個問題是——為何列強不按照之前的協議來約束波拿巴家族的復闢呢?
其實,在法國國內頻繁革命的同時,歐洲其他國家也不太平!受法國革命的刺激,1848年3月維也納人民也發動了革命,用以反抗梅特涅體制下的君主政治,這場革命使得帝國首相梅特涅被迫辭職,維也納人民取得了勝利。
此外,柏林那邊也響應了歐洲革命的號召開始公然反對普魯士的專制統治。
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使得歐洲原本的「多極政治格局」發生了動搖,能代表「權力制衡」的政府首腦要麼被迫下臺,要麼被迫改變外交政策。儘管大多數的革命最後都被鎮壓了,但是革命風暴所帶來的的衝擊力也深深影響著各個大國的利益平衡。
除了歐洲大陸上發生的這些大事件,在近東地區也有一件大事不容忽視——克裡米亞戰爭。
正當歐洲大陸上的國家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英國和俄國這兩國處於歐洲邊緣的勢力也開始了利益角逐,角逐的核心在於巴爾幹半島問題。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面積僅50多萬平方公裡,但它連接歐、亞、非三大洲,又瀕臨黑海,素來就有「歐洲十字路口」之稱。
彼時的巴爾幹半島表面上是由奧斯曼帝國所統治的,但是因為英國強大的海上實力以及貿易能力,巴爾幹半島的實際控制權是在英國手裡,或者說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問題」上是跟著英國走的。
吃獨食這種行為歷來就是不厚道的,英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實際統治招致了俄國的不滿,俄國認為英國的手伸得太長了,影響到了自己在近東地區的利益。
而事實上,俄國和奧斯曼帝國也是世仇,早在18世紀中後期,兩國就已經開始結怨了,1774年俄國進攻奧斯曼帝國,迫使其籤訂了著名的《楚庫克一凱納爾吉和約》,在這個和約中,俄國的領土擴張到了黑海沿岸,並取得了君士坦丁堡的常駐使節權。
然而從19世紀開始,俄國在近東地區的擴張就越來越不順利,屋漏偏逢連夜雨,歐洲列強也開始插手奧斯曼帝國的事務,在關於巴爾幹半島的問題上,奧斯曼帝國和歐洲列強站在了同一陣線,俄國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不得不以戰爭的形式來解決這種多邊矛盾。
然而,儘管俄軍作了充足的準備,但是面對英國和法國的聯軍,俄軍依然沒能掌握戰局的主動性,最終被徹底擊敗,俄國也因此退出了巴爾幹半島的爭奪。
到19世紀中後期,歐洲大陸的動蕩才算是稍微平靜下來,但無論是列強國內的革命還是「克裡米亞戰爭」,都是對歐洲秩序的一次重組,然而,重組的結果連歐洲列強都沒有想到的!
1871年,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這塊歐洲最敏感的地帶終於還是走上了帝國的道路。
原本由列強主導的「德意志分裂」政策因為戰後重建而慢慢淡出了歷史舞臺,對於英法俄等國家來說,德意志的統一顯然已經成為了不得不接受的歷史事實,所以接下來歐洲秩序的重建,德國就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作為後起之秀,統一後的德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對外侵略的野心也日益膨脹,歐洲即將出現一個「新的海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德意志統一的關鍵戰役——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就失去了原先的霸主地位,改由德國接替,也正是這次歷史性的事件使得德法兩國矛盾重重,一方面法國的戰敗使得法國在歐洲事務的發言權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德皇在凡爾賽宮的稱帝,讓一向驕傲的法國人倍感恥辱。
可以說從1870年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就已經被埋下了,而這個播種人正是德國!
當然,原先的老牌帝國也沒有閒著。
對於德國的崛起最擔憂的國家是英國,雖然是非大陸國家,但是英國一直希望歐洲大陸能保持勢力均衡,尤其是在克裡米亞戰爭結束後,英國雖說獲得了勝利,但也傷了不少元氣,更何況如果歐洲大陸被攪得天翻地覆,那麼自己在近東地區的貿易將會受到很嚴重的阻礙。
不過,英國可能沒想的是,自己擔心德國,德國其實也在擔心自己。眾所周知,俾斯麥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外交官,正是在他的領導下,德意志才完成了統一走上了霸主的地位。
然而他也很清楚,雖然德國正處於高速發展的時期,但還是需要盟友的,單單一個法國倒不足以構成威脅,令他擔心的是一旦法國在歐洲大陸上找到了盟友,那麼自己就會腹背受敵,所以,在俾斯麥的執政生涯中,尋找一個靠譜的盟友是德國的當務之急。
對於德國來說,有兩個選擇是非常明智的——英國和俄國。
英國與法國有著歷史矛盾,而俄國與法國也是仇敵關係,德國若能交好其中一個,自己在歐洲大陸上的壓力都會減輕不少。俾斯麥更加傾向於英國,他認為英國是唯一可以主導歐洲政治的國家,俄國雖然強大,但畢竟離歐洲大陸太遠,不符合利益需求。
但事與願違的是,英國一向奉行「孤立主義」,它不想和歐洲大陸任何一個國家結盟,它認為這樣一來會破壞歐洲勢力的均衡,況且英國人一向是看不起普魯士德國的,所以一直到俾斯麥離開政治舞臺,德國和英國的結盟也沒能完成。
當然,這也不是說德國一無所成,雖然和英國沒能結盟,但是德國卻通過種種外交手段和俄國,奧地利達成了「三皇同盟」,儘管這不是什麼最佳選擇,但是對於德國來說,也算是站穩了自己的腳跟,而後續的歷史發展則完全出乎列強們的意料,一場更大的浩劫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