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無忌君
文 | 蕭田
「不按常規出牌」的A股又迎來「大瓜」。
截止12月22日收盤,「跌跌不休」國盛金控(002670.SZ)股價已經從半個月前最高每股17.5元跌至11.63元,市值直接蒸發了113億,如今這家券商股「新妖王」的後遺症還在不斷顯現。
一周前,國盛金控公告通過了「17國盛金」債券持有人會議的三項議案。
這項平常的議案卻透露出兩點不尋常:
第一,很少有金融機構延期兌付債券的案例,更何況是延期整整一年;
第二,授權總經理接管處理這項債務,而不是其他董監高,比如董秘。
就在16日,國盛金控收到了深交所關注函,質疑其解除趙岑董事以及董事會秘書職務是否合規的問題。就在此一天前,國盛金控繼解除了趙岑財務總監的職務後,又解聘了她的董事及董秘職務。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波「開除董秘」+「延期兌付債券」的雙操作,似乎暗示著國盛金控遭遇了某些問題。
冰面之下,這家券商股「新妖王」的神秘面紗也被一層層揭開。
意見不合一腳踢開「董秘」
12月16日,深交所對國盛金控發關注函,要求上市公司對解聘董秘但當事人反對該項議案的情況進行說明解聘的原因及合理性,同時,說明證代辭職、董秘被開,後續信披工作是否會受影響。
簡而言之,你國盛金控為什麼要開除自家董秘?她做錯了什麼以及她又為什麼不服?尷尬的是,作為監管機構的深交所「疑惑」尚情有可原,可就連當事人也非常「疑惑」。
12月14日晚,國盛金控於發布公告稱,董事會通過關於解聘董事會秘書、董事,以及提請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的3項議案,並在當天就宣布董事會同意解聘趙岑的董事會秘書及董事職務。
耐人尋味的是,對於上述議案,當時作為董事的趙岑直接投出反對票,不僅對涉及違反公司法、章程及作為董秘失責等指控都予以否認。
更重要的是,滿臉問號的趙岑直指上述議案提議人動機不同、在沒有充分且合理理由下解聘自己不合規、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存在嚴重缺陷等問題。
「說好一起到白頭,你卻偷偷焗了油」,雖然誰背叛誰的事情一時難以說清,但是國盛金控開除現任董秘趙岑的原因實在太過「奇葩」,這場轟轟烈烈的「內鬥」也引來了很多的吃瓜群眾。
將時鐘撥到今年7月17日,因子公司國盛證券、國盛期貨隱瞞實際控制人或持股比例,治理失衡,證監會決定對國盛證券、國盛期貨實行接管。
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接管期間,證監會委託的接管組行使被接管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國盛證券、國盛期貨的股東大會或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停止履行職責。
8月14日,國盛金控披露了公司控股股東因涉嫌信披違法違規,遭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公告。在這份公告中,國盛金控也順帶提到了兩家子公司的運營情況:都挺好。
而時任國盛金控董事、財務總監兼董秘的趙岑卻質疑國盛金控內部控制有效性,並在10月14日三季度業績預告發布時在業績預告中明確表示,不能保證該公告內容的真實性。
趙岑覺得,出於此前兩家子公司被中國證監會實行接管,國盛金控對被實行接管的國盛證券失控,不滿足「控制三要素」判斷條件,考慮數據取得的可行性,最遲自2020年8月1日起,國盛金控不應將國盛證券納入合併範圍。
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一幕,10月30日,國盛金控發布了2020年三季度報,彼時作為財務總監董秘的趙岑,對三季度報表作異議籤署。
但國盛金控認為:
國盛證券被接管後,上市公司作為其唯一股東的合法身份不受影響,國盛證券運營管理持續穩定;另外,接管目的為規範公司股權和治理結構,並非為了改變上市公司對國盛證券的股權關係和獲取可變回報。
至此,兩位本坐在一條船上的當事人,在圍繞國盛證券控制權的爭議上產生了裂痕,一場內鬥大戰一觸即發。
國盛金控稱趙岑的意見可能導致無法按時披露三季度報,為了保證三季度報按時披露,董事會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解聘趙岑的財務總監一職。
一個月後,「不解氣」的國盛金控再次召開董事會,以「為維護公司及全體股東共同利益,保障公司經營穩定」的理由「踢開了」董秘趙岑。
也許連趙岑自己都不會想到,上市公司如此野的路子不僅讓她丟了工作,而以「威脅公司的經營穩定」為由將自己解聘,對於浸淫行業多年的她來說,無異於「殺人誅心」。
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根據界面新聞的報導,從國盛金控披露的動態三季報來看,國盛金控也對財務進行了調整,公司嘗試編制了國盛證券自2020年8月1日起不納入合併範圍的模擬數據。
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9月末,國盛金控的歸母淨利潤為-7992.41萬元,但是如果不把國盛證券納入報表即為9521.98萬元,差額為1.76億元。
這意味著,並表要比不並表少了1.76個億,國盛金控反而因為國盛證券的並表而虧損更多。
那麼國盛金控為什麼如此執迷於並表?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不得而知,但是從董事會一致罷免董秘趙岑來看,可能是真的怒了。
一般而言,董秘作為上市公司與監管機構和投資者之間的樞紐和橋梁,一般也都是遵循大股東或董事會的要求。而在國盛金控事件中,董秘趙岑也是公司的核心高管、財報真實性的負責人,她為何要唱反調?
事實上,業界關於「國盛金控被接管的國盛證券要不要並表」的問題,眾說紛紜,但是應當不並表的聲音最為普遍。
按照準則,國盛金控失去對子公司的控制,應該不並表來披露報表。但是,從投資者的角度需要了解公司經營情況,又不是最終都會失去控制,有必要再披露並表數據。
站在當時財務總監趙岑的角度,對不在自己控制下的公司報表進行合併籤字,確實可能會存在一定風險性,這一行為也深得大多數資深投行人士的理解。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逾50歲的趙岑曾任深圳證券交易所高級經理等職,擔任過多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負責人,後在2014年加入國盛金控,已經履職6年。
因會計核算方式等分歧,董秘直接質疑財務報表真實性,類似事件在資本市場並不常見。多名接近國盛金控的人士曾表示,趙岑被國盛金控其餘董事一致罷免,可能就是因為她「耿直」、「對自己的觀點很堅持」。
截至11月4日,國盛金控今年待行權債券本金為22.68億,受國盛證券被接管、財報爭議風波等一系列因素影響,聯合資信將國盛金控主體的信用等級從AA+下調至AA-。
所以,這也就不難解釋國盛金控要「接二連三」的開除趙岑。根據《每日財報》的報導,截止2020年12月16日,趙岑在國盛金控擔任的職務只剩子公司監事一項。
不過,趙岑的意見也極大的左右了股民的站隊方向。在10月14日至11月17日,國盛金控的股價下跌了超10%。
孰是孰非,尚沒有官方定論。可以肯定的是,轟轟烈烈的「內鬥」或多或少向外界傳遞著國盛金控內部不太穩定的信號。
「新妖王」背後的神秘資本局
一切風波的源頭還要追溯於國盛金控的子公司國盛證券和國盛期貨隱瞞了實控人或持股比例。
根據2012年9月證監會公布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一家金融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金融機構參股證券基金經營機構的數量不得超過2家,其中控股證券基金經營機構的數量不得超過1家。由於該兩家公司的實控人突破了「一參一控」的監管要求,所以引來了立案調查。
隨著案件的不斷推進和輿論的發酵,其背後掌舵的「80後新貴」杜力也被推至前臺。
據投資人周亞輝描述,「坐坐私人飛機,陪香港大老闆們打打牌,遊艇會一堆美女。」「電影裡的一切我身邊只在他身上看到過——我羨慕死他了」。
杜力真正進入大眾視野還要從2015年華聲股份的一份公告說起。
當年的5月13號,華聲股份發布公告,公司第一大和第二大股東以大約12億元的價格,轉讓了公司總股份29.83%給鳳凰財智。
轉讓之後,鳳凰財智成了華聲股份的實際控制人,而杜力又是鳳凰財智的實際控股人,環環相套下,杜力也變成了華聲股份的控制人。
半年後,在杜力的助推下,華聲股份不斷的進行資產注入,鳳凰財智的持股比例也從29.83%上升到43.95%。與此同時,他從中江信託買來了國盛證券100%的股權。
從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整整一年的時間裡,從拿下華聲股份到裝入國盛證券,這位「神秘的資本大佬」已經撬動了60億元的槓桿。
2017年10月趣店上市,CEO羅敏和背後的一眾投資人賺的盤滿缽滿,杜力就位居其列。當時,周亞輝曾寫過一篇萬字長文自述趣店投資的全過程。在他筆中充滿了對杜力的疑惑:
「這個人我以前從沒有聽說,都不知道是怎麼發的家。」
雖然不知道他如何發家,但是透過股權穿透,依舊能窺探些許「端倪」。在拿下國盛金控(2016年9月華聲股份更名)的控制權的同年7月,杜力又成為了A股上市公司達意隆實際控制人。
很快,熱衷金融業的杜力將原本是飲料包裝行業的設備供應商達意隆,空調連接器的主要供應商國盛金控,紛紛出手兩家的主營業務,轉型做了金融服務。
此後,投1億元入股悟空保,加碼網際網路保險領域;在理財領域,分別以1.2億元和1億元投資了火球理財和趣炒股。據稱,他還參股了陸金所,其在互金領域的布局令人咂舌。
更神奇之處在於,身處金融板塊,即使是七八月份的大行情,國盛金控的漲幅股價最高也只漲到了12元,卻在11月19日開始突然「如有神助」。
11月26日至12月3日,國盛金控每日登上龍虎榜,來自全國各地的遊資擊鼓傳花,推動股價連連上漲。股價創下年內新高17.5元,漲幅超70%,一度代替光大證券成為券商股「新妖王」。
如今,隨著董秘事件的持續發酵,國盛金控也被負面纏繞,股價「過山車」,不知道神秘資本大佬的心情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