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9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沫餑,湯之華也;
華之薄者曰沫,
厚者曰餑。
餑餑,也叫乾糧,是饅頭、烙餅及其他雜糧做成的塊狀麵食的統稱。
餑,《廣韻》:蒲沒切,入沒,並(餅)。在古代,麵食都是以餅稱呼的。《釋名》曰:餅,並也,溲麥使合併也。」《玉篇·食部》解釋:「餑,麵餅也」,即指麵食。唐陸羽的《茶經·煮》:「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
可見「餑」是不帶湯汁的食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乾糧。明代文學家楊慎(字升菴)在《升庵外集》中記載:「饆饠,今北人呼為波波(餑餑),南人謂之磨磨。」饆饠,也寫作「畢羅」,是一種包有餡心的面制點心。從楊慎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明代時,已經把麵餅和糕點叫做餑餑了。
花式「餑餑」▼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左右滑動��)
「餑餑」是個具有北京特色的土語。作為京畿重地的保定,自明清以來,地方官府與朝廷的往來頻繁,受宮廷文化的影響,語言自然也吸納了北京的方言土語,「餑餑」便是其中之一。在北京的方言表達中,「餑餑」所指的面比較寬,除了主食乾糧之外,還包括糕點點心等。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去大臣家,進門便說:「去熱兩件餑餑。」意思就是讓準備點兒點心。還有我們現在吃的薩其馬,最早就叫「搓條餑餑」。
但是「餑餑」傳到保定之後,所涵蓋的面就比北京小了,它不包括糕點類。也可能在過去,人們平日裡難以見到糕點,糕點是只有富貴人家才享用得起的美食。所以保定方言說到「餑餑」僅指雜糧麵食。
在安新縣白洋澱水鄉,人們對餑餑的情感更深厚。主要出於水鄉特有的男捕女織的生活習慣。男人下河捕魚,女人在家織席。平日裡人們所說的一日三餐在水鄉成了兩頓,沒有午餐,只是吃塊餑餑替代。清早起來,女人們忙著做飯,男人們只需把胃清空,等餑餑、菜、稀的(當地把粥或者湯等都叫稀的)端上桌,飽飽地吃上一頓,然後就扛上漁網、拉起罱(nǎn)子等漁具,下河幹活兒去了。打發走了男人,女人開始鋪開攤子織席,這一坐就一天,中午沒時間做飯。男人們有的帶上餑餑,到下午才回來。中午學校放學,孩子們回家也是摘下籃子,吃塊餑餑就頂一頓午飯了。所以說在安新白洋澱水鄉那裡,「餑餑」可不是簡單的零點,它頂一頓相當重要的餐飯。
雜糧餑餑
關於「餑餑」還有這樣一個溫暖的傳說。從前有一戶人家,兒女孝順,家庭和睦。一次,老爺子過六十大壽。兒媳婦們爭著為公公做餑餑。大兒媳婦把蒸好的豇豆加糖調成豆餡,包到餑餑裡,餑餑熟後,在頂上點個紅點,取名「豆餑餑」。並送祝福說「我做的是豆餑餑,祝爹平安、長壽,香甜在心。」二兒媳婦在餑餑上挑了9個鼻子,把棗切成細條插入鼻當中,取名「棗餑餑」。「我做的是棗餑餑,9個棗代表爹久福長壽。」三兒媳婦也不示弱,把餑餑做成了桃子的形狀,蒸熟後印上紅色壽字取名「桃餑餑」。「我的餑餑像仙桃,祝爹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三個兒媳不僅巧手做出好看好吃的餑餑,還有這麼暖心的祝福,老爺子的壽誕過得非常開心。兒媳婦們的孝心也爭相為人效仿。從此後,每逢人們走親訪友,花色餑餑便成了必不可少的禮品。
要追溯「餑餑」一詞兒的來歷,還得從蒙、滿、漢三個民族說起。過去北京城的老字號餑餑鋪面上,都懸掛有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牌匾。當年元世祖忽必烈改金中都為元大都,大批蒙古族人入京。都城的市面兒上便開始出現了以蒙古餑餑為主的點心。到了清代,除蒙古餑餑之外,又出現了滿洲餑餑。老北京的旗人不僅把糕點稱作「餑餑」,把烤烙的面墩叫「硬面餑餑」「墩餑餑」,把水餃叫「煮餑餑」等等。一時間,「餑餑」成了飲食的主力軍。
花式點心
為什麼把糕點稱作「餑餑」呢?據說在清代,死刑犯施刑時要按所犯罪的性質和罪行的輕重分為賜自縊、斬立決、剮刑等多種處決方法。其中最為殘酷的是剮刑,也叫凌遲。凌遲時犯人非常痛苦。為減輕犯人痛苦,被凌遲的犯人親屬便重金賄賂行刑者,於是劊子手為讓犯人免受碎身之苦,第一刀便扎向心臟,令犯人斃命,叫做「點心」。因此,「點心」一詞成了忌諱,人們把它改稱「餑餑」。糕點鋪面一律都稱作「餑餑鋪」。滿族餑餑品種繁多,類似炸饊子、金絲糕、薩其瑪等等。風味獨特,外觀誘人。
餑餑鋪
在保定還有一個習俗,就是閨女出嫁或者小孩滿月,親朋好友為表示祝賀,都要蒸一籃子頂著紅點的大饅頭,稱之「蒸籃子」,也叫「蒸餑餑」。年節時也就更少不了蒸餑餑了。一入冬,人們就開始籌划過年的餑餑。為了過年時吃上白白的饅頭,每次磨小麥時,都要先取出一點兒麵粉,叫做「頭攬兒」。一次次的積攢,最後到過年時蒸饅頭的面都是精粉,雪白有韌勁兒。「二十八,把面發」。農曆臘月二十八這天,人們開始貼窗花,蒸餑餑。手巧的女子可以蒸出各種造型,小豬、小雞、小兔子、刺蝟等等。誰家蒸的餑餑多,象徵著今後的日子富裕發達。大年初一之前,差不多要蒸出夠整個正月裡吃的,少則也要夠十來天吃的白面餑餑。家家忙碌,熱氣騰騰,喜氣洋洋。現在想來,多麼溫暖的畫面。
花餑餑
餑餑後來演化為「香餑餑」,指的是非常熱門、很受歡迎的人或事物。有的人情商高,善交流,人見人愛,人們稱之為「香餑餑」。有的人幽默詼諧,能給人帶來快樂,也是「香餑餑」。還有的人手握實權,別人指望著他辦事,更是「香餑餑」。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有一些行業被冷落淘汰,也不斷有些行業被人們追捧,成為搶手職業,也被人們稱為「香餑餑」。還有一些受人歡迎的事兒也被人們叫做「香餑餑」。在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小戶型房就成了「香餑餑」。
作為土生土長的保定人,原來聽到或者說起「餑餑」一詞,覺得很土氣,現在看來它跨越幾千年,走到今天,依然流傳。這「餑餑」不僅古老,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名字也是個洋氣、貴氣的稱呼呢。
這才是:
農事勞作不得閒,吃塊乾糧頂頓飯。
待到歲終春寒時,蒸鍋餑餑過大年。
文章來源於《老保定叢書》(第一輯)——《老保定方言拾趣》,作者幽之、馬伊凡,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李子靜
往期推薦
01
02
03
微信號 : bddfz0312
原標題:《老保定方言拾趣——漫話餑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