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聽說過「得內線者得天下」,那麼你肯定是一位比較新鮮熱辣的球迷。
要知道,很久很久以前,狀元基本都是大個子球員,選秀大會上再強的小個子也會排在大個子後面,例如:
1984年的選秀大會上,奧拉朱旺力壓麥可-喬丹成為狀元,而喬丹連榜眼都不是,僅僅只是探花而已,榜眼是誰?- -薩姆-鮑維,畢業於肯塔基大學的中鋒。
粗略介紹一下,這位鮑維算是及格的NBA中鋒,職業生涯也場均能拿下10.9分和7.5個籃板,但進攻端奇差,作為一名身高2米16的內線,職業生涯投籃命中率居然才45.2%,wow?
他的差,是因為擠掉了喬丹成為聚焦點,反而顯得更差。
所以能看出在曾經的NBA裡,大個子球員是有多吃香——但中鋒是個很神奇的東西,曾經很傳奇,現在比較雞肋。
今天說說恩比德,他和「濃眉」應該是現在NBA裡面個人能力最好的純內線了,其實也想把「字母哥」提上來,但「字母哥」顯然在位置上很不純啊。
這時候,如果我們把視角拉到純內線球隊領袖的範圍,絕對會感到不可思議,請問哪支聯盟頂級強隊是由那種攻防兩端很強的內線大個子帶領的?
湖人算一個,因為他有戴維斯,但重點還是有詹姆斯。
雄鹿勉強算一個,「字母哥」是很強的大個子球員,但他不算是純中鋒類型的內線,他是偏PF的3.4號位搖擺人。
很少吧........
所以,我現在想討論的是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沒有像奧尼爾、奧拉朱旺那樣的內線大個子帶隊了?
如果按照進化論來看,任何生物都是長時間在自然環境下適者生存,然後進化,但這僅僅只是對於整個個體而言,而個體中的部分肯定會隨著進化而強化弱化。
也就是說:
我們雖然也有四支,但直立行走後,手的作用就改變了,這樣的話,如果一個人用四支在地面上奔跑,能跑得過啥?
NBA的大環境其實也一樣,雖然看上去整體在不斷進化,一些新穎名詞例如空間.....等也在不斷出現,但是整個聯盟的改變卻會讓不同位置球員的重要性也有所改變。
例如「小球打法」出現後,曾經吃香的傳統中鋒就逐漸沒落了,道理應該大家都懂吧,五個能跑能投能傳的球員在場上,需要無限換防去針對,但傳統中鋒類球員受限於速度和防守習慣,會被無限小打大針對,成為無限換防的漏洞點。
於是乎,速度更快,打法更後衛的空間型內線成為了香餑餑,這也成為了時代的標籤。
但是,我想扯一個「退化論」,關於現代型中鋒的退化論。
喬爾-恩比德,絕對是現代中鋒的典範,有身高,有臂展,有噸位還有速度,靈活性是他最有優勢的天賦點,這使得他在防守端也能防小個子球員,下肢力量也不錯,有爆發力,體現在橫向移動和追帽上。
進攻端更是中鋒裡的萬花筒,控球起碼達到了後衛的標準水準,能從三分線持球突破至籃下,腳步靈活,試探步後跳投是他最喜歡的進攻方式之一,整體來說,擁有持球突破能力與投射能力的恩比德——幾乎是NBA現役面框進攻最好的中鋒。
一般來說,這樣的球員,應該在球場上是為所欲為吧?
其實並不是,恩比德雖然職業生涯場均可以拿下24.1分和11.5個籃板,但他的投籃命中率僅有47.9%,對於一名內線球員,且是身體天賦極佳的內線球員來說,這投籃命中率真的偏低啊。
找一個參照物,打法更偏內線的「字母哥」,職業生涯場均投籃命中率是52.5%,遠高於恩比德。
為啥會這樣?
還不是因為恩比德的打法太后衛了,職業生涯場均要投3.6個三分球,也就是說在進入NBA之前,他的打法裡就有三分球,因此,為了培養空間,他必須犧牲掉一部分內線能力。
估計說到這裡,很多朋友會表示現代的內線很多人巴不得有恩比德這樣的空間能力呢,當然,這是事實,但那多數是在沒有超級天賦支持的情況下,就像約基奇——完美的空間型5號位。
恩比德這種擁有絕佳天賦的中鋒,從眾拉開空間當然也可以,但遵從天賦或許才是最佳出路。
當你看到一名身高2米13,臂展2米28的中鋒,在底角油漆區附近做後衛般的試探步,然後跳投打進,表面上看很優勢,很全能的中鋒,但如果整體進攻模式偏軟,那就經不起推敲了,擁有靈活的腳步和速度,本可以往奧拉朱旺的方向去走,為啥偏偏要和杜蘭特搶飯碗呢?
數據上看,在2019-20賽季,恩比德在內線僅僅出手了282次,場均內線得分也僅有8.6分,這數據有多尷尬呢?我們還是找「字母哥」作為參照物,他本賽季在內線出手了691次,場均內線得分高達17.5分。
這樣一對比,不僅尷尬還好耐人尋味。
所以,恩比德絕對是中鋒退化論的典型,空間型內線絕對是時代趨勢,但並非對於所有內線球員來說必需如此——那種有內線統治力天賦,卻重點拉到外面去打的中鋒,就像是羊群的尾巴,他們在適應時代,卻不懂自己的優勢。
這樣會造成一個怎樣的結果呢——強行把自己拉近到了平均線的水平。
恩比德只是一個縮影,而中鋒位,現在成了最中庸的位置。
為啥?
因為很多中鋒球員丟了自己吃飯的飯碗,再去找別人吃飯的飯碗,然後在別人的飯碗那,做得又沒有別人好,不上不下,只能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