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同樣也是數學家和科學家、也被稱為「近代哲學之父」,在多個領域都有很高的成就,諸如數學方面創立了解析幾何,物理學方面提出了動量守恆定律:物質和運動的總量永遠保持不變,並在天文學發展了宇宙演化論,在心理學方面認為動物類似於機器,動物的行為模式符合「反應-刺激」的假設。在哲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的笛卡爾,對於智慧這個概念,有自己的看法,而這個觀點和他的哲學體系一脈相承,哲學家的觀點往往是以詳實的論證作為基礎的,而笛卡爾正是如此,正如他所說「哲學的原理應當是很清楚明白的,其次許多真理是可以通過這樣的原理明晰的推演出來」。
當我們提到智慧這個概念的時候,一般理解為某種成熟老練的處世經驗,人生的智慧一般來自於年長的「智者」以及他們傳授的人際間相處的社會經驗,談到中國文化中的智慧,最有智慧的文化名人當屬先秦時代的老子,老子就提倡做人要「柔弱」,不要「剛強」,「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為、不爭、不敢為天下先」,「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尊崇道德,而對待道德態度決定了此人的地位,因此將智慧之人分為三類:上士、中士、下士,「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1],老子口中的「道」指的是萬物的某種運行規律,因此知曉運行規律的人是智者。不過,顯然老子認為人際間的相處的「道」還是要「柔弱」,不要「剛強」。
《道德經》僅有五千言,語言和文中內涵並不像邏輯學需要的那樣概念清晰,邏輯嚴密,相比較而言,西方哲學中的智慧在笛卡爾這裡指代了認識論意義上的辨識的能力。
在《哲學原理》一書中,笛卡爾講到:哲學一詞表示關於智慧的研究,至於智慧,則不僅指處理事情的機智,也兼指個人在立行、衛生(原譯文即衛生——編者)和藝術的發現方面所應有的完備知識而言……因此,要研究獲得知識的方法(正好稱為哲學思考),則我們必須起始研究那些號稱為原理的第一原因……第一,它們必須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心在注意思考它們時,一定不能懷疑它們的真理……第二,我們關於別的事物方面所有的知識,一定是完全依靠於那些原理的。
因此就智慧的等級而言,可以發現,這五個智慧的等級是以人類後天的獲取知識的能力來區分的,因為上帝的概念之偉大蘊含了「全知」,那麼獲取知識的能力,自然成為衡量人類智慧的標準之一。譬如第一級的智慧是自明的,這是最基礎的能力,而第二級的智慧是需要通過經歷獲取的經驗,是「感官經驗所指示的東西」,那麼這一級的智慧相比較於前一級則不是那麼自明的能力,由於經驗的複雜性,這裡就需要人的辨析能力得到提高了。五個等級的智慧分別如下:
第一級智慧所包括的意念,本身都是很明白的,我們不借思維,就可以得到它們;第二級包括著感官經驗所指示的一切;[2]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無論是讀書還是外出遊歷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這裡都是通過獲取經驗知識「矯正」自己的判斷力和辨識力,且無論是讀書還是與人談話,這裡都包含著個人見解和能力的增長。即使是「行萬裡路」,本質上也是要通過遊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或是矯正自己的判斷或是加深見解。
第三級包括著別人談話所教給我們的知識;此外,還可以加上第四級,就是讀書,不過我所謂讀書只是讀那些能啟發人的著作家的作品,而不是說讀一切作品,這種讀書亦正仿佛是我們同作者談話一樣,據我看來,我們尋常所有的知識,都是由這四種途徑獲得的。在這裡,我並不把神聖的啟示歸在這些途徑之中,因為它不是循序漸進地指導我們,而是立刻使我們升到確定的信仰。[3]
不過在往古來今,許多大才都曾努力找尋第五條達到智慧的道路——比其餘四條確定萬倍,高妙萬倍。他們所試探的途徑,就是要尋找第一原因和真正原理,且由此演繹出人所能知的一切事物的理由。哲學家的頭銜多半就是授予這一類人的。[4]
相關文章:笛卡爾:什麼是哲學?
[1]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2] 笛卡爾《哲學原理》序言1959 商務印書館 關文雲譯
[3] 笛卡爾《哲學原理》序言1959 商務印書館 關文雲譯
[4] 笛卡爾《哲學原理》序言1959 商務印書館 關文雲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