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過
當聆聽震撼到自己的一場音樂會時
會感到渾身激動得不能自已
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儘管樂曲中沒有一句話
但卻遙勝千言萬語……
這就是古典音樂的魅力
在這浩如煙海的古典音樂作品中,最能融化人心的莫過於那把優雅的大提琴了。它的音色醇厚而溫婉,在與眾多樂器協奏的作品中的表現就更宛若一杯甘醇的紅酒,散發著醉人的芬芳……
今天「影音新生活」將與大家共同品味10首古典音樂史上最深情優美的大提琴協奏曲。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創作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時,正值他旅居美國的最後一年,一如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新世界」、「美國」一樣,此曲融合了波西米亞民俗音樂與美國印地安、黑人靈歌的素材。當年勃拉姆斯聽到這首作品便羨慕地說:「早知道大提琴協奏曲能寫得這麼優美動聽,我也該提筆寫一首。」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B Minor)不僅是在樂思上渾然天成,作曲家在結構的設計配套上也相當傑出,德沃夏克天生對弦律性的敏銳加上他對古典樂派的樂曲造型,更提升本曲的經典性。在大提琴主奏與樂團的搭配上,他採取對立抗衡的手法而不是琴瑟和鳴的方式,管弦樂的厚度相當夠份量。
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舒曼
Pierre Fournier演奏舒曼《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舒曼的這部《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A Minor OP.129)反映了他性格中最為動人的一面。從頭到尾都是發自內心的典雅。一位作曲家當他的情感出自內心深處,其敏銳的想像力得到最大發揮時,其作品越感人。就在創作這部大提琴協奏曲的一個月前,舒曼和妻子克拉拉從德勒斯登移居到杜塞道夫。他們兩人對新的環境滿心歡喜。這樣歡欣的成果還有《萊茵河》交響曲和這部大提琴協奏曲。
該作品創作於1850年,是舒曼晚年的作品。作曲家仿佛要通過它表現一個更為深奧而寬廣的藝術境界。樂曲包含了深切、純真的由衷敘述,堅定、豪爽的熱忱氣息,如夢似景的浪漫情趣,詼諧、幽默的戲劇情節,它把大提琴和樂隊完全糅合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因而對獨奏者的藝術修養提出了高的要求,因此人們一直認為能否演奏好這首協奏曲是衡量一個大提琴家在藝術上成熟與否的重要標誌之一。
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海頓
這首《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D Major)與舒曼的《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及德沃夏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合稱為「大提琴三大協奏曲」。
該作品創作於1783年,其創作經歷非常曲折,這是為當時埃斯特哈齊宮廷樂團的首席大提琴手安東·克拉夫特創作的,據說除了華彩段落的其他某些部分還得益於克拉夫特的建議。至今,這首協奏曲已經成為眾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之一。
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埃爾加
這部《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E Minor)其實與埃爾加兩首交響曲一樣,均屬後期浪漫時代的雄偉巨作,堪稱埃爾加晚年最佳的作品,曲中可以聽見一代名作曲家晚年的人生孤寂與感嘆。這部協奏曲現在已經在大提琴曲目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成為埃爾加具有代表性的標誌。
這支曲子據說是埃爾加獻給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畢一生之力創作的最後的大型管弦樂作品,可以說是愛爾加獻給妻子的安魂曲。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感情真摯而又充滿哲思。
a小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聖桑
法國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Gautier Capuçon)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演奏,阿蘭·阿爾蒂諾格魯(Alain Altinoglu)指揮。
《a小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A Minor No.1),作品完成於1872年,是聖-桑最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這首樂曲共分三部分,是採用整體合併成一個樂章,讓各部分不間斷地繼續的形式。
該曲小巧玲瓏,充滿了輕快明朗的法國風味,尤其是第二樂章顯得格外優美。由二管編制的管弦樂隊所奏出的豐富的和弦,也可以說是聖-桑的特長之一,這在樂曲中也有十分鮮明的表現。這些使得這首樂曲歷久不衰,至今仍被世人喜愛,並經常出現在各種演奏會的曲目中。
科爾·尼德萊
布魯赫
馬克斯·布魯赫(Max Bruch)是一位德國作曲家,他的這首大提琴與樂隊作品《科爾·尼德萊》(Kol Nidrei,OP.47)作於1880年,主題旋律取材於希伯萊禱歌,旋律異常的優美感人。
這首作品的曲式較為自由,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d小調,慢板,弦樂組奏出逐次下行的引子,緩慢而沉重,大提琴一頓一嘆地吟誦,帶有一種沉鬱悲傷的色彩,隨著音樂轉入另一個樂思中,情緒稍微變得激昂,突然,樂隊以莊嚴的氣氛帶出第二連接部主題,大提琴隨之呼應,情緒漸漸轉為明朗莊嚴,充滿虔誠的信念。第一部分就這樣結束在大提琴喃喃的低語中。
接著,豎琴的琶音將音樂帶入第二部分。這時旋律轉為D大調,樂隊呈現另一個氣息悠長,委婉而略帶夢幻般色彩的主題,大提琴在此襯託下,吟唱出動人的主題,仿佛進入一種寧靜安詳的夢境和沉迷的幻想,同時還帶有一種虔誠的祈禱和對未來的希望。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
羅德裡
馬德裡東南30英裡有一座小城名叫阿蘭胡埃斯,這裡原是波旁王朝的夏宮,西班牙作曲家華金·羅德裡格創作的一首大提琴與吉他協奏曲讓它名楊天下。
1939年,根據吉他演奏家瑪澤的建議,羅德裡格開始譜寫《阿蘭胡埃斯協奏曲》(Rodrigo Concierto de Aranjuez)。作品大部分在巴黎完成,1940年由巴塞隆納愛樂樂團首演,瑪澤但任獨奏。親歷了首演盛況的作曲家薩爾維傑在回憶錄中寫道:「那天晚上,人們強烈感受到這部協奏曲的獨創性和清新灑脫的格調。」更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美國太空人登月時所帶去的地球樂曲當中,就包括這首《阿蘭胡埃斯》。
第一大提琴協奏曲
蕭士塔高維奇
1959年夏天,蕭士塔高維奇完成了這部大提琴史詩 《第一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No.1)。這部作品是獻給羅斯特洛波維奇的。從曲式和內容上看,這部作品的旋律格外優美而且通俗易懂。大提琴從低音到高音,揮灑自如,因此倍受大提琴家歡迎。演奏這部樂曲,管弦樂只採用規模較小的雙管編制,但加添了鋼片琴。
g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維瓦爾第
維瓦爾第是「協奏曲之父」,是巴洛克音樂家的佼佼者,他的作品竭盡全力要表達純粹音樂的美感,而不在乎是否表達任何深奧的哲理,他讓我們經常暢遊在音樂本體美的崇高境界中。
這首《g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A Minor No.1)是維瓦爾第罕有而珍貴的巴洛克風大提琴作品,精緻的詮釋,清麗的豎笛、默契的合奏讓人回想起巴洛克的宮廷時光。
這首樂曲充分的表達了作曲家對大自然的熱愛,正如他在著名的《四季》當中的十四行詩中的描寫:春臨大地、眾鳥歡唱、和風吹拂、溪流低雨……,清純亮麗的音樂,永遠讓人感懷生命的美好和生機勃勃的自然。
大提琴協奏曲
戴留斯
這首協奏曲完成於1921年,從創作歷程上看,它已經是戴留斯的後期之作,這一年他59歲。雖然還未走到人生的盡頭,他卻遭逢了許多心靈上的打擊。一戰的降臨攪擾了他的寧靜生活,戰爭的恐怖亦給這位內向孤僻藝術家的心裡投下了陰霾暗影。他在這期間寫下了一部安魂曲,以寄託內心複雜苦悶的情懷。
從1916年起,他的身體漸漸麻木癱瘓,雙眼也漸漸失明;譜寫這首協奏曲時,他的健康狀況比上述的還要更糟糕一些。因此我們在音樂的一開篇就能觸及作曲家哀嘆遲暮的感愴之情。
其後的大段旋律都在傷懷與追憶間交疊輾轉,音樂如同幻夢中的一縷微明,漂遊縈繞,將無盡情愫融入纏綿的悵嘆中。但善感的作曲家始終懷著一份淡泊心性,紆徐百轉之後,樂曲並未在怨艾絕望裡終結,而是歸於平和寧靜。這自然清美的轉合,遂令全曲回味醇長。
結語:一盞燈,一杯咖啡,伴著這低沉舒緩而悽婉渾厚的旋律,緩緩地流淌在這夜色迷離的靜夜裡。身處充斥著嘈雜流行樂的氛圍裡,大提琴顯然最適合這安靜的夏夜。所以,多聽聽古典音樂吧,讓我們在優雅的深處漫溯……
版權聲明:
文中文字和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如果你還想聽哪位歌手的音樂,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讓我們不斷帶來更優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