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潯陽區和平路旁,有一棟4層樓高的建築,這裡是白水湖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轄區內退役軍人的「家」。
白水湖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擺放整齊的器材室
12月3日上午,潯陽晚報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這棟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的服務站。「在白水湖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裡,有閱覽室、民兵之家、優撫之家、會議室和器材室等。我們的工作就是服務,讓退役軍人在社區有歸屬感。」白水湖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的站長丁波表示,這裡的工作人員,也都是退役軍人。「白水湖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是今年6月6日掛牌成立的,街道還將武裝部和退役軍人服務站融合在一起,為軍人從入伍到退伍後提供一條龍的服務,這一做法在潯陽區還是首創,不少單位前來參觀學習。」丁波說道。潯陽晚報記者了解到,退役軍人服務站是根據中央,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統一部署成立的,致力全心全意為退伍軍人、軍人軍屬和其他優撫對象服務。作為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力量,它們是打通退役軍人服務「最後一公裡」的重要一環。
退伍軍人是軍民融合不可忽視的力量。7月13日17時,白水湖街道的機關工作人員微信群裡突然出現一條通知:近期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準備組織單位退役軍人去堤壩義務勞動,請各位退役的同志大力響應號召,踴躍報名……隨後,街道退役軍人在群裡報名,一個一個接龍,不到半個小時,街道28名退役軍人就全員報名。次日,這些退役軍人組成的防汛搶險應急分隊就在街道的統一安排下,有序上到街道負責的2006米長江大堤上,搶運防汛物資、清運垃圾、勸阻江中遊泳者等。在他們的幫助下,街道負責的江堤上人員物資到位,垃圾清掃乾淨,全面進入防汛狀態。丁波告訴潯陽晚報記者,目前,轄區內的31名退役軍人組成了民兵應急排,如有搶險救災、防爆等任務,民兵應急排可以於兩個小時內在城區的任意地點集合。為了提高民兵的素質,讓他們退伍不掉隊,白水湖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內還為他們建設了一個訓練場。
在三樓的辦公室裡,潯陽晚報記者見到了一名七旬老人。老人名叫胡厚餘,今年73歲,當天是專程來送錦旗的。「我是1963年入伍,於1968年退役的,期間因執行任務負傷。」胡厚餘表示,退役後他被分配至國棉三廠。1997年左右,國棉三廠因為經濟不景氣面臨改制,他也下了崗。雖拿到了安置費,但由於當時胡厚餘的妻子沒有工作再加上還有兩個孩子要撫養,生活十分拮据。「十多年前,有一段時間傷殘軍人的補助金沒有及時發放,我們家吃飯都成問題,是白水湖街道工作人員拿出自己的工資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胡厚餘告訴潯陽晚報記者,現在孩子已經長大,自己的生活也越來越好,「本來是想趕一次時髦,在感恩節當天給他們送錦旗,但上周他們都比較忙,只能這周送來了」。
「現在的政策是越來越好了,多年前,我一年只有30元補助金,現在一年都能拿到近2萬元了。」「還要漲呢,這個月就會發下去!」聽到工作人員的話,老人高興地說:「真好!」
本報訊(潯陽晚報記者 李超銘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