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渥待遇+真誠關愛,讓頂級人才樂意到延安貢獻智謀
▼討論採集的數據
土壤板結、果品老化、精深加工能 力不足等問題,讓延安市 380 萬畝蘋果 面臨收入「天花板」;石油採收成本偏 高、國內外油價「倒掛」、原油深度轉化 能力有待提高,延安市經濟穩增長壓力 加大;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建設陸港型 物流樞紐城市和國家應急產業示範基 地,極度缺乏專業人才 ;市場競爭激 烈、醫學人才流失加快,群眾花錢去外 地看病現象增多,公共醫療服務品質 亟待提升。
在追趕 超 越 中 必 須 面 對 並 解 決 的這些問題,倒逼延安以積極開放的 姿 態、務 實 管 用的措施,藉助「外腦」來破題。
24 名院士、239 名院士專家團隊成員,23 個院士工作站,構建起延安市創新發展「最強大腦」,在能源化工、農業 產業、生態水務等重點領域破解技術難 題、激發創新活力。
引進「最強大腦」產生的實際效應, 不僅讓延安市的土壤環境得到改善、能 源開發效益提高、百姓就醫上學便利, 更重要的是,通過專家學者傳幫帶,培 養出一批本地人才,形成外來人才和本 土人才共同發展、良性互補的格局。
以「智高點」搶佔制高點
洛川縣蘋果 產 業 研 發 中 心 主 任李前進,被當地果農親切地稱為「李 院士 」。早晨,他剛剛進了蘋果產業 研 發 中 心 示 範 基 地 ,就 接 到 果 農 打 來 的 電 話 :「 李 院 士 ,這 會 還 能 給 蘋 果塗稈不?」
「可以塗。天熱了,藥的濃度可要比 6月低一點。搞不清楚的話,上來說。」雖 然自己的辦公室在縣城的研發中心,但 李前進更喜歡到塬上的基地裡。
特別是建成束懷瑞院士工作站後, 他研究蘋果種植技術更有勁頭了,恨不 得把專家的知識統統倒進自己肚子裡。
果園更新換代的過程中容易出現 重茬病,李前進一直在研究破解辦法。專家到來,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新辦法: 棉隆燻蒸技術。
原本需要採集土壤分析有害物質, 找出病菌元素進行化驗,才能對症下 藥「。其中的細節很多,現在專家直接給 了答案,」李前進說,「比如土壤溫度在 18~25℃、溼度在 40%~60%,燻蒸完 需要放氣,等等。」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駐派專家指導下,延安中醫醫院骨科成功開展陝北首例髖關節鏡手術
每 個 數 據、每 個 細 節 ,都 直 觀 清 楚「。我們自己做方案可能要幾年,拿專 家現成的方法,只需要試驗是否適合 咱。一下少走多少彎路啊!」李前進說。
問及怎麼把院士引進來時,李前進 有點自豪地說起自己 2018 年參加「西 部之光」訪問學者計劃,去山東農業大學學習的過程。「當時正在研究重茬建 園,就選了這個方向的導師,」他說「,束 院士和我導師又是師兄弟,這不就套上『親戚』了。」
延安的院士工作站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緣分」。落地寶塔區的山侖院士 工作站,也是緣起河莊坪鎮黨委書記劉 震,在下鄉過程中一次偶遇。
針對山地蘋果產業發展急需高效灌溉,而剛建園的果農沒有收益、不願購置灌溉設施的問題,山侖院士工作站 帶 來 一 種 新 的 滴 灌 水 肥 一 體 化 技 術 ——移動共享山地蘋果滴灌系統。
目前,滴灌技術在志丹縣、吳起縣、 寶塔區的 5000 多畝果園裡推廣應用, 讓果農省時省力又省心。
近年來石油、煤炭市場疲軟,經濟 下行壓力不斷加大。
作為石油機械企業,延安嘉盛石油 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也走到了轉型突破的關口。
由於國內超深井、高溫高壓井所需管材及其扣型存在不足,開採過程中的 腐蝕和結蠟問題未有效解決,油氣田開 發仍需技術上的支撐,同時生產智能 化、產品高端化也都需要全面升級。
2019 年,李鶴林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戶嘉盛石油,這些技術難題出現了轉機。
在油氣富集區,通井、射孔、壓裂 和生產均為同一套油管,油管的上卸 扣次數需達到 3 到 6 次。根據油田相 關數據反饋以及現場調查,目前普遍 使用的油管,廢品率較高,很難滿足現 有工況條件。
在院士工作站的助力下,嘉盛石油 針對性的開發生產了特殊螺紋油管。新型油管裝卸各 16 次仍保持扣型完好, 並且完全實現了螺紋接頭與管體的等 強度設計,臺肩密封結構大大提升了接 頭的密封性能。
「做夢也沒想到,我們能把院士引 進來。在延安,這就是一種可能。」嘉盛 石油副總經理黃巖崗說,特殊螺紋油管的面世,意味著在石油機械高科技領域 有了「延安首創」。
從經濟效益上講,特殊螺紋油管可 降低油田使用成本約 20%。因為不需 要鐓粗加厚、熱處理,在提高性能的情 況下,可使油田採購成本降低約 5%。2020 年,僅這一項,嘉盛石油預計實現 銷售收入 1 億元,為企業帶來利潤 800 萬元,為國家上繳利稅 600 萬元。
催變理念、激活資源
盛夏,波峰浪谷的綠色延安,蘋果、香梨碩果盈枝,側柏、刺槐滿目蒼翠。
20 多年的退耕還林使延安的林草植被明顯恢復,高原大地實現了由黃到 綠的轉變,春秋季節不再是塵土飛揚, 城區空氣品質明顯好轉,生態和人居環 境顯著改善。
「退耕還林 20 年後,延安綠了,但 是如何來保持、提升綠能質量,更好地 守住這片綠?」延安市退耕還林工程管 理辦公室總工程師白應飛問。
在南泥灣刺槐林科研標準地,有一 套集提取土壤水分、林內和林外生態氣 象於一體的觀測系統,可以通過對土壤 營養、水分等測定,進而確定單位面積 的林木株數,最終制定出合理的樹木種 植密度。
為了從根源上弄清林分結構問題, 延安市生態環境院士參事工作室,從 2018 年起分別在南泥灣、吳起縣吳起 鎮、寶塔區李渠鎮建立科學研究標準地。
「其實就是適合種什麼樹、種什麼 樹效益最大。」生態環境院士參事工作 室專家劉廣全認為,要解決的是可持 續發展問題,把過去的生態效益真正 轉化成經濟效益,進而轉化成更大的 社會效益。
引進一位院士及其帶來的高端人 才團隊,意味著創新資源的集聚,將推 動一個行業乃至整個地區自主創新的 熱潮。
延安的名片蘋果產業,隨著種植技 術不斷提升、果樹品種持續改良,「發 揮」空間越來越小,果農增收面臨著「天 花板」。繼續在種植環節打主意,「破 天」比登天還難。
「好的商品果,我們採下來就可以 把它賣掉,那還有一部分,不夠客商收 購標準的,怎麼處理?」洛川院士工作站 研究員安貴陽問。
答案在生產車間裡。機器正在粉 碎從蘋果園裡收回的落果和殘次果,再 通過發酵蒸餾,生產出口味不同的蘋果 冰酒。
每當有人來工作站,安貴陽都會熱 情地拿出各種酒讓大家品嘗。他會仔 細觀察對方喝酒時的表情,充滿期待地 問「:怎麼樣,是不是有種蘋果香?」
這一新產品的研發,得益於中國工 程院院士康振生和他的科研團隊。以 康振生為首的洛川院士工作站,2018 年 3 月成立以來,除了對蘋果生產前端的 育種培育和抗逆性栽培等研發突破,還 對蘋果後端的精深加工進行全產業鏈 的拓展,累計產生經濟價值 1 億元。
「當前我們蘋果產業缺乏深加工探 索,像蘋果乾、蘋果汁等產品僅達到初 級加工水平。」安貴陽說。原來沒人要 的落果和殘次果,以 0.2 元一斤的價格 回收後,加工出來的蘋果冰酒系列產 品,預計能賣到每斤 200 元,增值空間 可達 10 倍。
現在,安貴陽已經把家安在了洛 川,愛人也一直隨他一起圍著這顆小小蘋果轉。
上海海洋大學成永旭教授現場指導 基層專業技術員
不 求「 為 我 所 有 」,但 求「 為 我 所 用」。攬才引智,院士工作站帶來的新 理念都會引發新的實踐,激活了人才助 力創新發展。
延安水務投資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引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不僅為企 業帶來了先進理念和技術,還率領團隊 指導延河綜合生態修復和整治工程。在開展水汙染綜合治理工作中,指導建 立目標倒逼的水環境治理方案,開展流 域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
專家助外力,新人修內功
2018 年 12 月,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綜合外科醫生孫紅星,正式開始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為期半年的學習。
根據發展需要,他選擇了跟班顱底 和內鏡組,白天觀摩學習,晚上看書鞏 固,華山醫院不定期舉辦的學習班也不肯錯過,他要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機會 難得,我真是開了眼界,也深感差距巨 大。」孫紅星說。
他已經是第三批去華山醫院學習的醫務人員。自延大附院引進中國工 程院院士周良輔,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 後,雙方籤署了「周良輔院士工作站實 施方案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選派青年 優秀醫生、護理和技師到華山醫院跟班 培訓學習,至今已有 30 人。
「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不只引進院 士和團隊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通過 合 作 形 成 自 己 培 養 人 才 的 模 式 和 渠 道。」延大附院副院長李紅梅說。
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工作8年的護 士楊健,去華山醫院學習後感嘆「:3個月 時間裡,我親眼見證了這裡的技術水平 有多高。」她在延安從未遇到過的各種疑 難雜症,都可以在華山醫院見到並參與 處理,為以後應對緊急情況打下基礎。
「正如楊健所說,延安樣本有限,有 的病例我們從沒見過。這樣一批批學習的方式,不夠快也不能惠及所有醫務人 員。」延大附院神經外科醫生郝文炯說。
為此,延大附院與華山醫院溝通聯 系多次,在 2020 年 1 月 14 日正式開啟 遠程模式,參與華山醫院內部查房「。華 山醫院的四個院區,就是相互遠程查 房。加入其中,可以讓專家教授直接點 評指導我們的病例。」郝文炯解釋說,觀 看對方交班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
醫院的變化,患者感受最直觀。
2019 年 11 月,一名 70 多歲的患者因早期胃癌來延大附院就診。該患 者的丈夫曾被誤診惡性腫瘤,切除過 一個腎,所以家屬對於治療方式始終難以確定。
「根據病情,新引進的內鏡下黏膜 剝離術是比較適合這名患者的。」延大 附院消化內科醫生古巧燕說,在工作站平臺的支持下,專家教授多次到醫 院手把手指導幫帶,這項技術已經比 較成熟。
但家屬對於新技術心存疑慮,在幾 次去外地醫院了解檢查後,還是決定在 延大附院手術治療。醫院與專家團隊 溝通確定方案,最終順利完成手術,患 者 10 天后便出了院。
在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帶動引領下, 延大附院科研成果轉化水平明顯提升, 先後有 16 項科研成果和 100 多項診療規範、先進技術轉化應用於臨床。
「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定位已由之前的強調直接效益,擴展到重視間接帶動; 工作內容也由關鍵技術攻關和重大成果 轉化,延伸至人才團隊培養和創新能力 提升。」延安市科協副主席郭兆茗說。
設站以來,嘉盛石油多次開展技術研 發骨幹培訓及技術交流等活動,增強了一 線生產技術人員的加工和檢測水平,提升 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
嘉盛石油技術質量部經理李亮感 觸頗深,通過跟院士團隊學習,自己的 業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名師就在身 旁,想不進步都難。」他表示,企業的技 術及研發骨幹梯隊建設漸漸形成,為今 後發展增強了後勁。
引進人才,延安既不固步自封「,閉 門只練自家拳」,也不妄自菲薄,「招來 女婿氣走兒」。
延安清潔能源孵化器有限公司院 士專家工作站,培訓 85 個職業果農,並 與山侖院士聯合培養數名研究生。延 安「聖地人才大講堂」「科技人才大講 堂」等專題報告和學術講座,營商大會、人才峰會、創新創業大賽等主題活動, 正潛移默化滋養著人才成長和精神文 化建設的沃土。
責任編輯:衛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