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福克斯新聞網(FoxNews)網站6月17日報導,Medrxiv預印本平臺發布的一項新研究稱,並非所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都有抗體反應,老人和重症患者產生抗體的比例更高。在產生抗體反應的人群中,抗體在病毒確診後兩個月內在血液中保持穩定存在。
倫敦聖喬治大學分子寄生蟲學和醫學教授Sanjeev Krishna團隊對177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抗體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可以檢測到抗體,約2%—8.5%的感染者甚至在感染後幾周內也不會產生抗體反應。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抗體測試的局限性:有些人可能被感染後抗體檢測是陰性,但症狀與新冠肺炎相似,那麼他很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
對比發現,感染最嚴重、炎症反應最強烈的患者更容易產生抗體。產生抗體的人比沒有抗體的人年齡大,平均年齡分別為65.5歲和41歲,高血壓和超重人群更容易產生抗體。在兩個月的實驗過程中,血液抗體反應保持穩定。我們認為,抗體反應可能與疾病重症導致的炎症反應同時發生,或者更高的病毒載量可能刺激引發更強的炎症及抗體反應。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老年、基礎性疾病或重症患者更容易產生抗體。
抗體測試陰性感染者不一定未產生免疫反應。我們認為,其他免疫反應機制也在發揮作用。或者,病毒在一些人身上的感染存在局限性,比如病毒僅侵入了呼吸道的黏膜細胞,這裡的抗體反應由分泌性免疫系統控制,不會在血液檢測時呈現抗體反應。
Krishna說,這是一項小型研究,希望通過各方共享數據做進一步研究,讓我們對新冠病毒的抗體測試的意義有更多的理解。
【來源:搜狐健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