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澳門的媽祖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禪院。禪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種,是供禪師們參禪悟道修行的場所。澳門有三大禪院,蓮峰廟、媽閣廟、普濟禪院,其中媽閣廟(媽祖閣)最為古老。
媽閣廟,位於在澳門半島的西南面,沿岸修建,背山面海。媽祖閣的對面是海事博物館,據說博物館的陳列大樓就建在當年首批葡萄牙人登岸的地方。一五五三年葡萄牙人在廟宇前的古碼頭泊船上岸,向當地的福建人打聽這是什麼地方,福建人誤以為問的是廟宇的名字,說是阿媽閣。此後,葡萄牙人就用福建方言「媽閣」的諧音「馬交」來稱呼澳門,叫做「馬交港」。
博物館前,當地人可觀賞河流以及供奉「娘媽」天后的道教廟宇(媽祖閣),「娘媽」是漁民所信奉的保護神。這一帶以往稱為阿媽閣,因此「A MA KAO」後來成為澳門名字的起源。
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始建於明弘治元年 (一四八八年),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媽閣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媽閣廟的大門門楣頂部為飛簷狀屋脊,華麗美觀。廟門口有一對石獅,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三百年前清人的傑作。在各具特色的建築物之間,有石階和曲徑相通,四周蒼鬱的古樹,錯雜的花木,縱橫的巖石,把園林的幽雅和古廟的莊嚴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極富民族特色。
媽祖閣是澳門最早的道教廟宇之一,為福建商人所建,稱為「阿媽閣」。相傳四百多年前(明代),有一福建商人在澳門附近遭遇颶風,危在旦夕,幸得「顯靈海上消災解難」的天后娘娘解難相救。後來這位商人在神女顯聖處設廟紀念以謝神恩,被稱為「娘媽角」(即現在的媽祖閣)。據記載,一八七四年、一八七五年,媽閣廟先後兩次遭受火災,一八七五年(清光緒元年)開始重修,至一八八七年(清光緒十三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樣子。
媽祖閣平時香火不絕,每年農曆除夕、三月廿三日媽祖寶誕、九月九日重九節,這裡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為什麼澳門媽閣廟的香火如此旺盛,海外華人也都信奉媽祖呢?
媽祖是人,也是護航海神。媽祖在海上捨己救人,為民消災解難的博愛精神受到人們的尊敬,信眾就把她當作神來朝拜。
下面講講有關「媽祖」的故事。據記載(史料和福建莆田地方志),媽祖生於北宋太宗建隆元年(九六零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卒於太宗雍熙四年(九八七年)二月十九日。她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檢林願的第六個女兒,原名林湄娘,因她從出生到滿月從不啼哭,故又名默。林默娘自幼聰穎,為人善良,樂於助人。有一年她隨父兄渡船外出,中途遇浪,船覆落水,林默娘下水救父。她也屢次在海上救助遇難之人,還為百姓驅逐瘟疫,治病救人等。人們為感謝其恩德,稱林默娘為「媽祖」,福建話「媽祖」是「母親」的意思,並被奉祀為「護航海神」。
莆田人最初供奉媽祖的廟宇稱為神女廟、神女祠。林默娘海上救人的故事和傳說逐步被人們神化,得到信仰者廣泛熱烈的信奉。歷代王朝也順應民心支持媽祖信仰,宋代封媽祖為「夫人」,元、明二朝加封為「天妃」,清朝晉封為「天后」。由於媽祖擁有博大慈愛的襟懷和救苦救難的高尚品德,人們為了表達對她的崇敬,一千多年來賦予她諸多神奇的色彩和美麗的傳說。
中華兒女也從媽祖的傳奇故事中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看到了中國優秀文化的光彩。經過千年的演繹,媽祖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媽祖也是海峽兩岸及全球華人共同敬重的海上女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授予中國媽祖「和平女神」的稱號。
據記載,現在全世界有媽閣廟近四千座,信眾二億多人。媽祖的名字凝聚著千千萬萬海內外中華子孫愛國愛鄉、虔誠向善的心願,媽祖信仰已經成為聯絡海內外、溝通全世界的橋梁和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