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服貿會機器人專題展多款智慧機器人亮相
探訪1
六足機器人可負重爬樓梯過草地
一款可以負重爬坡的機器人正在通過障礙。
上海交通大學此次帶來了兩臺機器人,「青騅」和「鼉龍」。「青騅」有六條「腿」,看上去有點像蜘蛛,它不會跳舞和倒立後空翻,走起路來憨憨的,可以在負重20公斤的同時跨越複雜地形。
「四足機器人電機驅動少,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六足機器人具備更好的負載力和穩定性,在實際應用環境中的可靠性更好。」上交大機械振動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毛勵珩說。
在現場,「青騅」演示了爬樓梯、過草地、行走碎石路的本領。它一共有18個電機,每條腿上有三個自由度,通過視覺和力覺的感知,可以完成對六條腿的自主規劃和控制。「比如得到上樓梯的指令後,機器人可以感知識別地形,把地形信息和機器人模型結合,確保如何控制不會提前觸地,不會踩空。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中,它的行走速度也可以調節。」
據毛勵珩介紹,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探索足式機器人在工業和民用中的應用場景,比如小區中的物流場景。
他說,研究團隊正在研發更小型的機器人,比如腿式機器人導航犬,可以牽著盲人上公交車。未來,剛度更強的機器人可以在移動場景中作業。
與「青騅」的大長腿不同,另一款六足機器人「鼉龍」的「小短腿」可以蹲得較低,適合在低矮空間探測。
探訪2
外骨骼機器人可助力老人健步行走
一套可以支撐人體並輔助人體進行運動的裝置。
新松醫療機器人展區吸引了不少觀眾的關注。在一臺電動康復床上,玩具熊腿關節綁著繃帶,隨著繃帶轉動,慢慢練習蹬自行車的動作。它的面前,一個大屏幕上也在播放蹬車的畫面,畫面與小熊蹬得節奏一致。據工作人員介紹,電動護理床具有抬背、抬腿功能,把護理人員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同時,護理床還能代替康復訓練師的工作,對下肢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一個玩具熊小腿、大腿和兜襠處綁著外骨骼綁帶,藉助外力緩慢「凌空」移動步伐。據新松機器人中央研究院外骨骼研發負責人李剛介紹,這款有源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是公司專門為腦損傷、脊髓損傷、偏癱和截癱患者研發的下肢康復助力設備。
隨著患者逐步康復,外骨骼可以從懸吊支架上拆下,患者可以配合智能拐杖在平地上進行訓練。據介紹,這款外骨骼根據人體仿生結構設計,人體下肢的自由度,在外骨骼上完全體現。目前,這款外骨骼機器人已經在康復中心使用。
公司還為下肢肌力衰退的老人研發了無源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據李剛介紹,「有源」款外骨骼運行需要使用電池和電機,「無源」款完全通過機械結構,實現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助力。「以往老人上樓梯爬不動,走幾步就累了,這款外骨骼可以幫助老人抬腿,讓老人輕鬆不少。」
探訪3
「神奇畫手」兩分鐘作一張畫
畫像機器人兩分鐘可畫一張「素描畫」。
「我要開始作畫了,請耐心等待。」頭戴小禮帽、頗有藝術家氣質的畫像機器人「賽大千」眨著大眼睛,揮動右臂開始畫畫。兩分鐘,一張「素描畫」就完成了。
據深圳市智慧機器人研究院產業化基地研發運營人員陳興介紹,這款智能畫像機器人右臂肘部、腕部、肩部各有活動環節,它可以在一秒提取觀眾的面部特徵,轉化成數字矩陣,控制機械臂完成一幅抽象畫。「兩分鐘就可以完成一張,它不知疲倦。」
記者注意到,離近看,畫作由簡單線條構成,但遠觀時,畫作和觀眾非常神似。「這款機器人的設計難點在於畫出複雜曲線,運算量很大,需要很好的算法。」
據悉,通過機械臂的靈敏操作,機器人可以完成抓取小件兒、擰螺絲等更加精密的活動。但它未必要應用於複雜的工業環境,也可以作為服務機器人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這款機器人可以開口講話、賣萌、點頭,和觀眾交流互動,我們希望通過它,把艱深的技術用寓教於樂的方式表現出來。」陳興說,賽大千的應用場景包括促銷商場、娛樂場所等,可以為商家聚集人氣。作為教育機器人,他的「簡筆畫」可以供孩子模仿,學習寥寥數筆把人像勾勒出來。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徐美慧
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
探訪1
六足機器人可負重爬樓梯過草地
一款可以負重爬坡的機器人正在通過障礙。
上海交通大學此次帶來了兩臺機器人,「青騅」和「鼉龍」。「青騅」有六條「腿」,看上去有點像蜘蛛,它不會跳舞和倒立後空翻,走起路來憨憨的,可以在負重20公斤的同時跨越複雜地形。
「四足機器人電機驅動少,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六足機器人具備更好的負載力和穩定性,在實際應用環境中的可靠性更好。」上交大機械振動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毛勵珩說。
在現場,「青騅」演示了爬樓梯、過草地、行走碎石路的本領。它一共有18個電機,每條腿上有三個自由度,通過視覺和力覺的感知,可以完成對六條腿的自主規劃和控制。「比如得到上樓梯的指令後,機器人可以感知識別地形,把地形信息和機器人模型結合,確保如何控制不會提前觸地,不會踩空。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中,它的行走速度也可以調節。」
據毛勵珩介紹,目前研究團隊正在探索足式機器人在工業和民用中的應用場景,比如小區中的物流場景。
他說,研究團隊正在研發更小型的機器人,比如腿式機器人導航犬,可以牽著盲人上公交車。未來,剛度更強的機器人可以在移動場景中作業。
與「青騅」的大長腿不同,另一款六足機器人「鼉龍」的「小短腿」可以蹲得較低,適合在低矮空間探測。
探訪2
外骨骼機器人可助力老人健步行走
一套可以支撐人體並輔助人體進行運動的裝置。
新松醫療機器人展區吸引了不少觀眾的關注。在一臺電動康復床上,玩具熊腿關節綁著繃帶,隨著繃帶轉動,慢慢練習蹬自行車的動作。它的面前,一個大屏幕上也在播放蹬車的畫面,畫面與小熊蹬得節奏一致。據工作人員介紹,電動護理床具有抬背、抬腿功能,把護理人員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同時,護理床還能代替康復訓練師的工作,對下肢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一個玩具熊小腿、大腿和兜襠處綁著外骨骼綁帶,藉助外力緩慢「凌空」移動步伐。據新松機器人中央研究院外骨骼研發負責人李剛介紹,這款有源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是公司專門為腦損傷、脊髓損傷、偏癱和截癱患者研發的下肢康復助力設備。
隨著患者逐步康復,外骨骼可以從懸吊支架上拆下,患者可以配合智能拐杖在平地上進行訓練。據介紹,這款外骨骼根據人體仿生結構設計,人體下肢的自由度,在外骨骼上完全體現。目前,這款外骨骼機器人已經在康復中心使用。
公司還為下肢肌力衰退的老人研發了無源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據李剛介紹,「有源」款外骨骼運行需要使用電池和電機,「無源」款完全通過機械結構,實現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助力。「以往老人上樓梯爬不動,走幾步就累了,這款外骨骼可以幫助老人抬腿,讓老人輕鬆不少。」
探訪3
「神奇畫手」兩分鐘作一張畫
畫像機器人兩分鐘可畫一張「素描畫」。
「我要開始作畫了,請耐心等待。」頭戴小禮帽、頗有藝術家氣質的畫像機器人「賽大千」眨著大眼睛,揮動右臂開始畫畫。兩分鐘,一張「素描畫」就完成了。
據深圳市智慧機器人研究院產業化基地研發運營人員陳興介紹,這款智能畫像機器人右臂肘部、腕部、肩部各有活動環節,它可以在一秒提取觀眾的面部特徵,轉化成數字矩陣,控制機械臂完成一幅抽象畫。「兩分鐘就可以完成一張,它不知疲倦。」
記者注意到,離近看,畫作由簡單線條構成,但遠觀時,畫作和觀眾非常神似。「這款機器人的設計難點在於畫出複雜曲線,運算量很大,需要很好的算法。」
據悉,通過機械臂的靈敏操作,機器人可以完成抓取小件兒、擰螺絲等更加精密的活動。但它未必要應用於複雜的工業環境,也可以作為服務機器人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這款機器人可以開口講話、賣萌、點頭,和觀眾交流互動,我們希望通過它,把艱深的技術用寓教於樂的方式表現出來。」陳興說,賽大千的應用場景包括促銷商場、娛樂場所等,可以為商家聚集人氣。作為教育機器人,他的「簡筆畫」可以供孩子模仿,學習寥寥數筆把人像勾勒出來。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徐美慧
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