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高峰論壇:海綿城市——基於自然的生態基礎設施

2020-12-03 LAC景觀網
  • 世界城市高峰論壇:海綿城市——基於自然的生態基礎設施

    日期:2020-07-30---2020-07-30

    地點:線上

    是否收費:否     

    報名方式:在線報名



活動時間

2020年7月30日

16:00-16:40(北京時間)

活動地點

Zoom線上會議室

註冊方式

填寫在線註冊表

https://us02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650K902PSBWFFmFeLavkcQ



論壇主題

Synopsis

為了應對極端降雨和洪水,城市建造了排水溝、擋水牆和水閘,然而這些設施使河道變成了毫無生氣的硬質水渠。土人設計的俞孔堅教授介紹了生態基礎設施如何在幫助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同時,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Thomas Schroepfer博士將參加討論。

Facing extreme rain and floods, cities build drains, control walls and locks. But this turns waterways into lifeless, concrete channels. Professor Yu Kongjian of Turenscape explains how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helps cities adapt to climate instability while creating liveable spaces. Dr Thomas Schroepfer will join the discussion as a panellist.


嘉賓介紹

About the Speakers

 

演講人

俞孔堅教授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學院教授

土人設計創始人兼首席設計師


俞孔堅教授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獲得設計學博士學位,是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學院和土人設計的創始人。他提出了「大腳革命」、「生存的藝術」和「海綿城市」等設計理念,並在200多個城市的設計實踐中得到驗證。他的理念影響了國家和部委關於生態安全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決策及政策。他於2016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17年被羅馬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2019年被挪威生命科學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Prof Kongjian Yu is a recipient of Doctor of Design at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e founded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Peking University and Turenscape. Big Feet Revolution, Art of Survival and Sponge City are some of the projects that underlines his design philosophy, which have been demonstrated in his practices in over 200 cities. His theory has been adop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nation-wide ecological campaigns. He was elected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2016, and recipient of the Doctor Honoris Causa from the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 in 2017. He was also awarded Honorary Doctoral Degree by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 in 2019.

 


討論組成員

Thomas Schroepfer博士

建築與可持續設計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


Thomas Schroepfer博士是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建築與可持續設計專業全職教授兼聯合創始人,新加坡ETH環球環境可持續性問題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和核心研究團隊的成員。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密集+綠色城市: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建築》(2020),《密集+綠色:可持續城市建築的創新建築類型》(2016)和《生態城市建築》(2012)等。 他多次榮獲重要獎項,包括新加坡授予所有學科的設計師和設計的最高榮譽——「總統設計獎」。

Dr Thomas Schroepfer is Full Professor and Founding Associate Head of Pillar of Architecture and Sustainable Design at the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and a member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 and Core Research Team of the Singapore-ETH Centre Future Cities Laboratory. His book publication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several languages and include Dense+Green Cities: Architecture as Urban Ecosystem (2020), Dense+Green: Innovative Building Typ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Architecture (2016) and Ecological Urban Architecture (2012). He is the recipient of prestigious awards and recognitions including the President*s Design Award, Singapore’s highest honour accorded to designers and designs across all disciplines.

 

主持人

Dinesh Naidu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CLC)副主任


Dinesh Naidu是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CLC)的副主任,他領導的團隊負責策劃和執行CLC世界城市高峰論壇、系列講座,以及雜誌和數字媒體平臺。在加入CLC之前,Dinesh是建築和城市遺產領域的研究員兼作家和活動家。曾任新加坡遺產學會執行秘書和《新加坡建築師》雜誌副主編。他的著作已在數種期刊和書籍中出版,在多個公共委員會任職,並接受了國際先驅論壇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Wallpaper、商業時報和亞洲新聞臺等媒體的採訪。

A Deputy Director at the 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 (CLC), Dinesh Naidu leads teams responsible for curating and delivering CLC’s World Cities Summit, lecture series, magazines and digital platforms. Prior to joining CLC, Dinesh was a researcher-writer and activist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heritage. His past roles include Executive Secretary of the Singapore Heritage Society and Deputy Editor of  Singapore Architect magazine. Dinesh has been published in several journals and books, served on various public committees, and been interviewed in media like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Wallpaper, Business Times and Channel News Asia.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直屬部門,2008年由國家發展部和環境及水源部共同設立。中心的使命是創造、提煉和分享宜居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知識。中心的工作包含四個方面:研究 、培訓、建立知識平臺和國際顧問工作。透過以上四個方面,宜居城市中心希望與政府領袖和業界人士分享城市建設的知識,共同建設更美好的城市。

世界城市峰會是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舉辦的兩年一度的國際活動,參會代表來自世界各地,為政府、企業界、學術界、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領袖。同期舉辦新加坡國際水周和新加坡潔淨環境峰會。

相關活動

相關焦點

  • 基於「大小海綿」共存模式的體系化海綿城市績效評估
    在國務院、住建部相關文件的指導下,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形成了以兩批次海綿試點城市為核心的重要成果,各地海綿城市建設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但由於城市基礎設施條件不均衡,地形與降水差異,技術實施路線不同等因素,形成了多樣化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
  • 中國電科助力上海打造城市治理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發力新基建 聚焦新經濟—2020上海數字新基建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電科-東方明珠建設面向城市治理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布會舉行8月27日,由上海市經信委、中國電科、東方明珠聯合主辦的2020上海數字新基建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電科-東方明珠建設面向城市治理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布會(以下簡稱「發布會」)在上海舉行。
  • 《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51345-2018
    1總則1.0.1海綿城市是在城市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綠色發展要求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推進城市基礎建設的系統性,有利於將城市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規範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的評價,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於海綿城市建設效果的評價。
  • 天津城建大學舉辦2020年第四屆城市綠色發展論壇
    天津北方網訊:2020年11月28日,2020年第四屆城市綠色發展論壇在天津城建大學成功舉辦。本次論壇聚焦「推動城市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為推進城市綠色發展建言獻策。
  • 臨沂試點打造海綿城市 25%以上面積會"呼吸"
    近年來,臨沂市在防治城市內澇、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排水設施目標單一、標準不高、系統不全、風險應對能力不足,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內澇、水體黑臭、初期雨水地表徑流汙染等問題。
  • 海綿寶寶帶你走進海綿城市
    11月20-22日,由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 「海綿城市科普小站」活動在福田區卓悅匯購物中心開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科普宣傳讓社會公眾了解海綿城市,向全社會普及海綿城市理念,讓市民了解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感受到海綿城市帶來的生態效益、品質提升、民生改善等,並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參與者」和「支持者」,共建綠色生態城市。
  • 建設海綿城市,推進節水型城市創建
    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通過下凹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滲透鋪磚、屋頂滯水花園、環保型雨水口、線性排水溝、雨水回收系統、雨水溼地、生態滯留池等技術手段實現。
  • 主題報告丨重構綠色城市中心價值 ——基於海灣與流域水生態修復的...
    如何通過一級土地開發,把城鎮化建設,尤其是新城市中心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動力,以等級圈層中心結構模式,重構綠色城市中心價值?本文基於綠色城市中心的內涵解讀,深入剖析一級土地開發存在的問題與綠色城市中心建設區位選擇。以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粵港澳大灣區為案例進行分析,並探討了基於海灣與流域水生態修復的綠色城市一級土地開發策略。
  • 移動5G為新型智慧城市帶來什麼?來這個高峰論壇了解一下
    來這個高峰論壇了解一下) 為深入探討交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理念與典型經驗,發掘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先進實踐經驗,11月30日,由中國移動浙江公司、浙江省經信智慧城市規劃研究院、中國信息化百人會案例研究中心、浙江省信息化發展中心、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
  • 杭州高標準建設海綿城市
    &nbsp&nbsp&nbsp&nbsp杭州市將推進濱江區「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建設,著力打造「人與水生態和諧」的海綿城市與智慧城區建設典範,探索總結新舉措、技術新手段、管理新政策、資金籌措新模式等,指導全市海綿城市建設。
  • [環保科普]什麼是海綿城市?
    &nbsp&nbsp&nbsp&nbsp「成都治水十條」提出打造海綿城市。那麼,何為海綿城市?打造海綿城市將為城市環境帶來哪些改善?國外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而海綿城市建設將優先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既避免了洪澇,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 新華網評:海綿城市如何巧做生態大文章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裡子」,就是要統籌解決內澇、城市面源汙染、合流制溢流汙染,水生態破壞等問題。  海綿城市的建設就要注重巧做生態大文章,實現更多的效益。  第一,海綿城市的建設,是發展理念的轉變。海綿城市是一種理念,是城市發展的模式,從水出發,但不是就水論水。
  • 2017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高峰論壇_2020年2017中國城市地下空間...
    2017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高峰論壇專題為您提供2017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高峰論壇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2017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高峰論壇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 臨渭區銀髮友好城市高峰論壇舉辦
    (記者 李亞曉)11月14日,臨渭區銀髮友好城市高峰論壇在2020博鰲文創周成功舉辦。  當日下午,臨渭區銀髮友好城市高峰論壇在《臨渭情書》悠揚的歌聲中拉開了序幕。一部小型紀實專題片《臨渭的銀色浪漫》引入了論壇主題《臨渭,一個銀髮友好的地方》,臨渭區負責同志以此為題做了主旨演講,從「一個創造銀色浪漫的地方、一個創造美好生活的地方、一個傳承愛的地方」三方面向大家介紹了臨渭區銀髮友好城市注重人文關懷、美好生活和公益效應的建設理念,為大家講述了一座銀色浪漫之城的美好展望。
  • 崛起的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恩施市是全州的首府,也是全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更有全國優秀旅遊城市、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中國最美縣城……近年來,依託綠色生態,秉持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建設管理,恩施著力建優、建美自然生態公園城市,不斷提升城市的顏值氣質,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願望有了具體的模樣,市民「三感」
  • 政策催化劑不斷加碼「海綿城市」
    其實,海綿城市之所以受關注,與近年來天氣異常帶來的「城市內澇」問題有關,而其已成為制約我國城市發展的一大頑疾,此前的雨洪粗放式管理不僅導致城市內澇,且對生態環境也造成較大破壞,雖然重建地下管網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城區管網線路複雜、改造體量大、資金需求度高而難以實現。如今,「海綿城市」因其經濟性與環境友好性在一定程度上為政府解決了「城市內澇」問題。
  • 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公布 16城市入圍
    根據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關於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
  • 昆明東川有一座海綿城市建材基地 把工業固體廢棄物變廢為寶
    &nbsp&nbsp&nbsp&nbsp為響應國家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配套設施建設的號召,雲南中洲海綿城市建材有限公司在昆明市東川區再就業特色產業園碧谷工業園區應運而生。
  • 多圖深度剖析|海綿城市工程案例詳解——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常見問題:◆河道固化、裁彎取直、河漫灘被侵佔、城市的親水界面被毀壞;◆河水排水迅速,河堤壓力大;◆河流與兩岸溼地連通性差、自然河床和動植物棲息地被破壞、生物滅絕;◆水生動植物生存條件差,環境容量有限
  • 紅河州生態環境局關於彌勒市城市森林公園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紅河州生態環境局關於彌勒市城市森林公園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的批覆紅環審〔2020〕178號 文章來源:紅河州生態環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