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建設一流大學 打造學科高地

2020-12-16 騰訊網

鄭州大學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序列以來,按照「一流引領、梯次發展、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和「學科有基礎、河南有需要、區域有資源」的原則,遵循學術發展趨勢與教育發展規律,明確"6"+"3"的一流學科布局。圍繞食管腫瘤高發的區域特徵,布局「腫瘤防治與轉化醫學」學科(群);圍繞河南產業格局,布局「資源材料」與「綠色催化」兩個學科(群);圍繞華夏文明傳承與創新,布局「中原歷史文化」學科(群);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與運行安全,布局「工程安全與防災」學科(群);圍繞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布局「綠色高效農業」學科(群),並推動3個國家認定的一流建設學科優先突破,打造學科高地。目前學校已經初步形成一流學科、優勢特色與重點學科、基礎與新興交叉學科三級學科體系,完成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布局,奠定一流大學建設堅實根基。

腫瘤防治與轉化醫學學科

腫瘤防治與轉化醫學學科以臨床醫學為主幹學科,以基礎醫學、藥學為支撐學科,秉持在食管癌防治領域的特色傳承,聚焦區域性高發腫瘤早期防治,開展從基礎到臨床、從個體到人群的腫瘤防治研究,實現食管癌高發區篩查和早診早治等方面重大理論和關鍵技術的重點突破。

秉承歷史傳統,形成特色優勢。鄭州大學醫科有90餘年的辦學歷史,在漫長的求索過程中,創造出「沈氏拉網法」等一系列科研成果。以沈瓊、裘宋良、王立東等教授為代表的三代科研人員60餘年來紮根食管癌高發區,在消化道腫瘤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走出一條特色抗癌之路。進入一流建設序列以來,學校通過深度整合學科優質資源,構建創新平臺,匯聚高端人才,在腫瘤防治、生殖醫學、靶向藥物開發等領域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科研優勢,並帶動相關學科快速發展。2019年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

強化學科支撐,打造學科平臺。2015年,學校實施「學科重心上移」改革,成立集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科研與管理機構——醫學科學院。2016年4月,醫學科學院正式獲批成為國家「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試點單位,開啟了鄭州大學醫科國際化發展的新徵程。通過國際化「人才特區」政策,積極引進外籍高層次人才,吸引博士、博士後600餘名,打造中外融合的一流師資隊伍。推進師資隊伍本土國際化;每年召開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10餘次,充分擴大學科的國際影響力。

強化交叉融合,提升創新能力培育重大平臺,獲批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等5個國家級和46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獲批國家重點、重大科研項目等43項,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44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聚焦重大疾病的基礎研究和防治,創建一批新技術,推動ADN-9等創新藥物的臨床轉化。

強化醫教協同,推進「新醫科」建設。附屬醫院與醫學院承擔教學雙主體責任,通過實施跨院系聯合培養和聯合導師制,以及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參與教學,試點建設高質量的國際合作課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醫學拔尖人才;設立「基礎醫學國際化精英班」,推行博士生「申請—考核」制;強化兒科學、麻醉學和康復治療學專業建設,積極培養基層急需的全科醫學人才。

提升臨床水平,服務健康中原。學校先後成立5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2個附屬醫院入選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獲批國家「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4項。學科始終堅持公益為民的宗旨,把為人民服務、解決好老百姓看病難問題放在首位。鄭州大學附屬臨床醫院年門診量高達2000萬人次,為居民提供了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服務範圍輻射中原地區1億多人民群眾,大量省外、國外患者到鄭大附屬醫院就醫;加強遠程醫療中心建設,覆蓋全省、輻射全國、連通歐美,指導非洲多個國家的醫療事業,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

國家遠程醫療中心

資源材料學科

資源材料學科依託河南省資源和材料產業優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物理學等學科為基礎,致力於解決「自然資源—材料—製品—廢品/再生資源」材料生產及應用全壽命周期中的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支撐「選—冶—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學科重點建設礦物加工及材料化、材料設計與綠色冶金、材料先進成型與模具技術、耐火及超硬材料等4個研究方向,擁有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綠色選冶與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輕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與模具創新引智基地、資源材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8個國家級平臺。

學科探索出「選—冶—材」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進入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序列,學生在各類學科知識競賽和創新創業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120餘項,研究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相關人才培養模式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學科聚焦河南省資源與材料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匯聚了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一批高層次人才,通過「選—冶—材」學科的交叉融合,開展了材料性能、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的關聯研究。重點突破了河南省關鍵金屬產業以及國家發展戰略緊缺金屬的提取技術,初步建立了特色關鍵金屬高效清潔提取與高純材料化的基礎理論與技術體系;突破性解決了高性能ITO靶材全流程性「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形成自主技術體系,推進了平板顯示用關鍵基材的國產化進程;突破高可靠高透明塑料件的「低應力」製造、極端環境使役塑料件的「老化與壽命」「成型—成性—服役性」關係等關鍵技術,建立國家戰略塑料製品相關的選材、成型、模具及檢測等整套技術方案和基礎理論,為國家戰略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獲批國家重點研發項目19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及青年項目140餘項。在Science、NatureMaterials等國際知名刊物發表研究論文1200餘篇,材料類ESI高被引論文數由建設初期的8篇增加至133篇。新增綠色選冶與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輕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與模具創新引智基地(國家「111計劃」)、資源材料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5個,河南省先進鎂合金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金剛石光電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研究平臺7個。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獲評「空間實驗室任務突出貢獻外協單位」,學科骨幹教師榮獲首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美國焊接協會戴維斯獎等榮譽。何季麟院士團隊主持的「平板顯示用高性能ITO靶材關鍵技術及工程化」項目通過2020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評審。

學科於2018年創辦的國際期刊EEM,引起能源與環境領域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並於2020年成功被SCIE收錄。材料科學ESI全球排名從524名上升到189名,由前6.98‰進入前1.93‰。經過五年建設,學科的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學科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熔鹽電解精煉成套設備——設計產能為10噸年的高純稀有金屬電解精煉爐

綠色催化學科

綠色催化學科聚焦綠色催化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凝練學科方向,完善學科組織結構,不斷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原創性實驗成果新突破,為中部地區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增添動力。

挖掘學科內涵,建設高水平師資團隊。綠色催化學科是由化學和化工兩大學科交叉融合而誕生的新興學科,致力於從原子到分子層面,揭示催化反應機制;通過設計和優化催化材料,提高原子經濟性,發展綠色催化技術。目前,學科設置化學鍵與分子可控構築、碳基資源催化轉化、催化新材料及結構性能調控、催化與反應工程4個方向,分別以吳養潔院士、周震教授、臧雙全教授、韓一帆教授為學術方向帶頭人,輔以中青年學術骨幹,通過優化年齡結構和研究方向配置,建立了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

堅持科教融合,培養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學科始終以本科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構建具有學科特色的「三全育人」體系,建立「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設立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聯合培養的「盧嘉錫化學菁英班」和「國際化班」。持續推行本科生參加科研訓練制度,設立「科創基金」全力支持學科發展創新。研究生培養規模與質量穩步上升,在讀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接近2∶1,標誌著學科由教學型向科研型的成功轉變。

瞄準學科前沿,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學科圍繞行業發展前沿,強化基礎研究,發表SCI論文1500餘篇,其中中科院一區論文486篇,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河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在一流大學建設周期內主持承擔9項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子課題、6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33項省部級項目。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化學學科全球ESI排名由2016年1月的3.44‰提升至2020年11月的1.34‰,繼續逼近1‰,NatureIndex化學全球排名第82位。綠色催化學科論文收錄數逐年增加,高被引論文由個位數增加到140篇。常俊標教授及其團隊在新藥研發和小分子天然產物合成方面取得佳績,「植物油菜素內脂等受體激酶的結構及功能研究」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研發的治療愛滋病1.1類新藥「阿茲夫定」上市申請已納入優先審評程序。臧雙全教授團隊針對金屬團簇功能材料進行研究,近年來在頂尖化學和材料類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80餘篇,其中12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加速成果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學科紮實推進與企業的實質性合作,開發新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共授權發明專利109項。其中,「苯選擇加氫綠色催化技術」「高性能微球鈦矽分子篩催化劑綠色製備技術」「免底塗高端聚氨酯密封膠技術」「食鹽半成品的化學、物理聯合淨化綠色工藝」「鄰苯類酯加氫制綠色增塑劑技術」「合成氣/熱解氣單段等低溫甲烷化技術」等均成功產業化。劉仲毅教授團隊開發出我國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苯選擇加氫綠色催化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了由完全受制於人到獨立自主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引領帶動了行業綠色發展。

鈦矽分子篩和綠色催化工藝

中原歷史文化學科

中原歷史文化學科立足考古學、中國史、中國語言文學等一級學科,凝練為中原考古、中原歷史、中原文化三個優勢學科方向,聚焦國家文化主戰場,致力於中原地區文明起源與演進、中華民族文化與國家認同的教學研究,為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及重大戰略問題智庫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考古學獲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立項,歷史學、世界史、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音樂學分獲河南省一流本科專業立項,「科舉與唐詩」「中原文化(文學篇)」2門課程獲國家級精品在線課程立項,獲批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一流本科課程7門、河南省虛擬仿真發掘實驗教學項目1項。建設研究生教育創新培養基地、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打造嵩陽書院遊學會講、國學知識競賽等優秀文化育人品牌,4名研究生榮獲第九屆李濟考古獎學金和入圍獎。

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學科引聘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馮時,教育部長江學者李運富等高層次優秀專家12人,趙昊等優秀青年博士40餘人。其中,學科首席教授劉慶柱入選中宣部「立德樹人」。

聚焦國家文化主戰場,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在劉慶柱、韓國河等學科帶頭人帶領下,構建「中原歷史文化」學科體系和學術組織體系,組織實施「中華文明根系研究」「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等重大課題研究。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參與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黃河文化保護與文明傳承戰略」,實施「黃河考古與中華文明」等特色項目。深入開展出土文獻和漢字文明研究,承擔教育部國家語委重大項目《甲骨春秋——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編撰工作,並在國家「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上正式發布;服務河南省文化旅遊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開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系列活動,與洛陽市人民政府合建研究院,助力洛陽「博物館之都」建設。承擔文化遺產保護和考古勘探發掘項目130餘項,獲全國十大、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與日本福岡國際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籤署合作協議。推動學術成果走向國際,劉慶柱專著《不斷裂的文明史:對中國國家認同的五千年考古學解讀》的英文和韓文版已列入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張莉榮獲英國Antiquity(《古物》)雜誌BenCullenprize2019獎項,趙昊博士獲「美國考古學會最佳博士論文獎」,也是首次獲此榮譽的中國學者。

黃河考古研究院揭牌成立

工程安全與防災學科

工程安全與防災學科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服務中原經濟區戰略規劃,圍繞工程建設、運行和維護全壽命周期安全與災變防治關鍵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開展了重大工程災變機理、安全防護和運行的理論、技術、材料及裝備等領域的研究,在地下工程水災變防控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學科組建了一支以王復明院士為學科帶頭人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依託鄭州大學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2個一級學科,開展多學科協同研究、多團隊協同合作,形成了基礎工程安全與防護、高性能建築材料與結構性能提升、水工程系統安全運行與風險調控三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強化學科交叉,引領學術前沿。學科聚焦國家水利安全保障需求,推進水利與土木、交通、環境、信息、歷史等學科交叉融合,致力於解決「卡脖子」的工程難題,實現了地下管道非開挖修復高聚物成套理論與技術、混雜纖維複合材料筋及其增強混凝土結構技術、流域水環境治理與生態安全利用關鍵技術等領域理論與技術突破,引領了非開挖修復技術領域學科前沿發展,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堅持學科牽引,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4個本科專業同時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效期均為6年。水利水電工程和土木工程專業進入國家一流專業建設序列,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和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獲河南省教育廳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立項。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5項。

發揮學科優勢,匯聚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優秀人才。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科學布局人才梯隊,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建設期內,培養了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寶鋼優秀教師等一大批優秀教育工作者。籤約外籍院士、國家傑青、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作為兼職PI,建立了兼職PI科研團隊。

突出學科特色,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學科把一流學科建設與國家、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及發展需要有機統一起來,堅持把論文寫在工程上、寫在祖國大地上。建設期內,多學科協同發展,在地下管道災變防控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技術突破,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

促進學科發展,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學科在聯合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與英國拉夫堡大學、美國代頓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等建立合作關係,建立了河南省水利與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國際聯合實驗室、重大基礎設施檢測修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與瑞士查爾莫斯工業大學籤署國際中瑞—工程設計優化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共建協議,積極推進實驗室建設工作。

水工結構實驗室

綠色高效農業學科

2018年7月,鄭州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開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設成立了鄭州大學農學院,支撐「綠色高效農業」學科發展,為服務一流大學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科教融合機制,共建新型研究型學院。依託鄭州大學一流大學人才和學科優勢,以及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棉花轉基因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平臺優勢,以建設「綠色高效農業」一流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流平臺為目標,按照現代科研院所的組織構架及產出導向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農學院建設成為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研究生培養「三位一體」的新型研究型學院。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組建了一支120人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包括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名,傑青2人。

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農學院重點在作物基因資源發掘、作物分子育種、智慧農業、土壤資源利用與保護等學科研究方向開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優勢,已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SCI文章118篇,其中,高水平文章(影響因子≧5.0)15篇。李付廣研究員研究團隊先後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PlantBio-technology Journal、TrendsinPlantScience等學術期刊上發表系列文章,系統總結了調控棉花纖維發育分子和棉花基因組學研究進展,為棉花生物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在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研究方面,崔金傑團隊在棉花蟲害防禦機制及抗蟲基因挖掘等方向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發表在《分子生態資源(MolecularEcologyRe-sources)》《環境汙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等高水平期刊上。

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推動「十四五」跨越發展。通過探索打破學科邊界,農學院進一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實施大類招生,前兩年大類培養,後兩年專業分流,依託中棉所、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科研平臺,有效實現科、教、產深入融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2020年9月,獲批4項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為探索高等學校農林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撐。

推進農業科技「走出去」,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深化與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的科技和產業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倡議,棉花科技西進中亞成效初顯。河南省作物基因資源與改良國際聯合實驗室獲批建設。2018年至2020年,農學院依託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國際合作基礎,與巴基斯坦費薩拉巴德農業大學共同開展棉花等經濟作物合作研究;在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州建立了中國棉花科技園。2019年,烏茲別克斯坦農業部部長哈扎耶夫向李付廣研究員致信,感謝其對該國棉花科研所做的工作、給予的支持和作出的貢獻。上述成果的取得,標誌著棉花科技西進中亞初見成效。

鄭州大學農學院揭牌成立

鄭州大學官方微信

zzuweixin

原文刊載於2020年12月15日《河南日報》

圖片來源於鄭州大學官網往期推送

編輯:李思琪 李京樺

審校:杜紅婧 申晴

建設一流大學,打造學科高地!

相關焦點

  • 第五輪學科評審啟動,河南大學與鄭州大學,有望成功升級A類學科
    河南大學和鄭州大學目前情況河南省僅有河南理工大學有A類學科,但是河南省社會地位很高的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均沒有獲得A類學科。要知道這兩所大學都是「雙一流」大學,我國共有42所大學入圍「雙一流」大學的名單,其中僅有2所大學沒有A類學科,由此不難得知,河南省這兩所大學必然會將A類學科看的重中之重。
  • 山東大學:聚焦雙一流建設, 構建學科發展新格局
    山東大學經過多年探索和不斷創新,通過聚焦雙一流建設來構建學科發展新格局,交出了一份自己的「山大答卷」。山東大學副校長、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易凡介紹,學校通過聚焦五大優勢學科領域,集中配置辦學資源,全力推進學科要素多位一體重點建設,一流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山東大學的數學學科一馬當先。
  • 42所雙一流大學碩士學科優秀率排行榜揭曉,到底誰是一流研究型大學
    自國家公布雙一流大學名單以來,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95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界人們關注的焦點和議論的熱點。雙一流大學工程的實施,旨在加快推進在國內形成一批世界級的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增強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在全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三部門又聯合印發《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對雙一流大學工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要適度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
  • 鄭州大學與鶴壁市人民政府籤訂建設高質量發展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8月19日上午,鄭州大學與鶴壁市人民政府建設高質量發展城市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鶴壁市隆重舉行。鶴壁市市委書記馬富國,市長郭浩,市委副書記張然,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王澤華,副市長李小莉,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屈凌波出席籤約儀式,雙方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參加籤約儀式。
  • 任振鶴在蘭州大學調研時強調 獨樹一幟建設一流大學 立德樹人助力...
    任振鶴在蘭州大學調研時強調獨樹一幟建設一流大學 立德樹人助力富民興隴12月13日,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任振鶴在蘭州大學調研部省共建、「雙一流」建設、重點學科建設等工作。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小龍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任振鶴12月13日在蘭州大學調研省部共建大學、「雙一流」大學建設和科技創新等工作。
  • 代表委員聚焦「六個一流」熱議建設全國一流大學城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福州正聚焦「六個一流」目標,從生態景觀、功能配套、服務管理、辦學水平、校園環境、共建共享等六個方面,打造全國一流大學城。 「全國一流大學城」多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行動綱要》(以下簡稱《行動綱要》)中,也成為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
  • 國內比較「憋屈」的985大學,4個A檔學科,卻是雙一流大學B類高校
    而現在國家為了扶持更多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推出了「雙一流」大學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共有137所,其中42所是「雙一流」大學一流大學,可42所又分為兩類,36所是「雙一流」大學A類高校,全是985大學,6所是「雙一流」大學B類高校,分別是3所985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北大學和3所211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雲南大學。
  • 任振鶴在蘭州大學調研時強調:獨樹一幟建設一流大學 立德樹人助力...
    省委副書記、代省長任振鶴12月13日在蘭州大學調研省部共建大學、「雙一流」大學建設和科技創新等工作。他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心繫大局、紮根西部,突出特色、務實進取,傳承文脈、興學育人,加快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為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發展貢獻更多「蘭大智慧」。
  • 「雙一流」建設與大學的綜合化
    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表明:那些在一所非一流的高校裡「一支獨秀」的學科很難成為世界一流學科,那些只在極少數學科具有比較優勢的大學也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的顯著特徵是植根世界一流大學,而世界一流大學的顯著特徵則是諸多學科綜合實力的世界一流。基於此,「雙一流」建設應以大學的綜合化為基礎,不宜過度強調一流學科「點」的建設。
  • 江蘇科技大學奮力書寫建設國內一流造船大學新篇章
    原標題:江蘇科技大學奮力書寫建設國內一流造船大學新篇章打造學科開放融合新生態隨著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智能時代的到來,人類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5G時代已經來臨,智能化的基礎將更加紮實。「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需要培育更多的新工科人才。
  • 2020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綜合實力排行榜,華中農業大學躍居第一
    中國哪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綜合實力最強?哪些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2020中國大學排名中表現突出?近日,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諮詢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最新發布2020校友會中國大學分類排名、2020年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排行榜等系列榜單。 為了給2020年全國高考考生填報志願挑大學、選專業提供權威參考,艾瑞深中國雙一流建設評價課題組撰寫完成的《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一書已由「科學出版社」面向全國公開出版發行。
  • 西南政法大學擁有重慶唯一的A類學科,為何卻落選了雙一流建設?
    在重慶的眾多高校中,西南政法大學一度被寄予了厚望,因為這所學校曾經被譽為法學界的「黃埔軍校」,輝煌時期曾經走出了中國法學界的「半壁江山」。在2017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西南政法大學的法學入選 A 類學科,這也是重慶地區唯一進入A類的學科。
  • 教育部「推薦」燕山大學和鄭州大學,性價比高,老師:都是好學校
    有一些成績在中上等的同學,可能會遇到一種比較尷尬的情況,985的大學上不了,而211的學校又看不上,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兩所實力非常好的學校,以供大家參考。1.燕山大學。燕山大學位於我國的河北省秦皇島市,是一座海濱城市,學校的歷史,源遠流長,是河北省重點支持的國家一流大學,以及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河南這兩所大學,都有A類學科,哪個更有望入選新一輪「雙一流」
    文/獨角獸數學課堂角角老師導語:河南省擁有全國最多的考生,卻沒有足夠多的高等教育資源,全省只有一所「211工程」大學。在國家首批「雙一流」高校建設中,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入選,河南才擁有2所「雙一流」高校。
  • 安徽大學黨委書記蔡敬民:在創新高地上建一流平臺聚一流人才
    蔡敬民 人民網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林露)「安徽大學應加強基礎研究平臺建設,以一流平臺匯聚一流人才,圍繞長三角一體化和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慧領域深入研究,持續加大科研投入
  • 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疫情下「雙一流」建設的新思考
    一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黨員醫務工作者,在抗擊疫情中衝鋒在前02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新啟示大學作為人類文明的高地和科技創新的搖籃,不能僅僅滿足於災難發生之後的被動反應和倉促應對,而應該深刻反思疫情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帶來的新啟示,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從眼前的危機和困難中捕捉機遇、創造機遇。
  • 雙一流大學學科建設都做什麼?從十三五規劃我們歸納了5個關鍵點
    關鍵詞1:內涵建設多數高校在進行學科建設任務描述時提及學科內涵建設,例如同濟大學提到「建立學科追求卓越自我驅動機制,以人為本,以質量、水平和貢獻為導向,著力加強學科內涵建設,集中力量進行一流學科和一流學科方向的建設」。
  • 全國25所雙非院校進入雙一流,揭密河南大學入圍玄機!
    2017年的教育部雙一流評選,有25所雙非院校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具體的都是進入到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而在全國112所985和211大學也全部進入了雙一流建設名單,其中39所985工程類大學,全部進入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名單,另外包括鄭州大學,新疆大學,雲南大學,這3所211高校。其餘的211高校則是和25所雙非院校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所以人們通常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名單當作985高校層次,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則是作為211高校層次。
  • 2020中國地方一流大學建設大學排名揭曉,昆明理工大學排名第一!
    中國哪所「地方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綜合辦學實力最強、辦學水平最高?哪些「地方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躋身2020中國大學排名前100強?2020年全國高考成績揭曉,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最新公布了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分類排名、2020年中國地方一流大學建設大學排名等系列榜單。
  • 我們的大學,世界一流了嗎?
    意見中,這些高校或是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或是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或是進入到全球有影響力的一流研究型大學行列,自豪溢於言表;至於全面實現了「雙一流」建設近期目標,高質量、全面、圓滿、超額完成了「雙一流」周期各項建設任務,已是自謙之辭。我們的大學,真的一夜之間就世界一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