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小米、華為、海爾、中國移動…攜手破解物聯網「最大」難題

2020-12-24 OFweek維科網

作者:彭昭(物聯網智庫創始人&雲和資本合伙人)

物聯網智庫 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和出處

導  讀

互聯互通的問題掣肘物聯網已久,遵從統一的連接標準推進物聯網設備之間互聯互通,是我們深以為然的產業發展道路。

12月1日,開放智聯聯盟即將成立。

這個組織的願景恰如其名:開放,智聯,英文Open Link Association(OLA)。

OLA旨在針對物聯網局部小圈子之間彼此割裂、用戶被單一品牌捆綁的現狀,以推進建立統一的互聯互通標準為手段,從全局視野出發,帶動整個產業共同融入大生態,為全球物聯網全產業鏈的參與者創造並分享價值。

物聯網智庫在最新發布的文章《歷史性時刻!物聯網連接規模首次超過非物聯網,移動物聯網連接中國「一騎絕塵」》中提到了一組重要數據,過去10年,全球所有設備連接數的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0%,這一增速主要由物聯網設備貢獻。

2020年,全球物聯網的連接數首次超過非物聯網的連接數,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邁進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全球物聯網與非物聯網連接對比(單位:十億)

(來源:IoT Analytics,物聯網智庫製圖)

雖然從廣度來看——物聯網連接數超過手機、電腦等非物聯網連接數的總和,但從深度來看——物聯網發展需要與各行業數位化轉型相匹配,還沒形成所謂的爆發。這與物聯網生態之間存在隔閡,難於形成合力的現狀不無關係。

OLA正是針對這個產業痛點而生,可見她的使命重大,意義深遠。

OLA的初始發起成員包括阿里、百度、京東、小米、華為、海爾、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信通院等知名企業與權威機構,確實堪當此任。

全球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分布(來源:IoT Analytics)

根據最新數據,在2020上半年,國內三大運營商移動物聯網的連接數佔全球市場份額已達到75%,尤其是中國移動的物聯網連接數已超過全球半壁江山。

OLA還同時匯聚了諸多網際網路和IT領域的行業巨頭,在全球性物聯網互聯互通標準的制定方面,具有明確的話語權。

OLA的專家陣容同樣熠熠生輝。以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為首,組成OLA聯盟的指導委員會,中國工程院倪光南院士擔任理事長,何積豐院士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

物聯網智庫前期深度參與了OLA聯盟的籌備工作,遵從統一的連接標準推進物聯網設備之間互聯互通,亦是我深以為然的產業發展道路。

不過這也是條最難走的路,畢竟,互聯互通的問題掣肘物聯網已久。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不提OLA要做的具體事情,而是想談談在這個困局中,我的點滴觀察與思考:

從線性增長到指數增長,從推力到拉力,物聯網如何邁過轉換的這道坎?

促進物聯網的互聯互通,除了標準之外,還需要哪些要素?

面對互聯互通問題,有什麼解題思路可以借鑑?

01

開啟物聯網的隱藏之門

根據預測,到2020年底,全球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117億。

表面看來,這個數字極為震撼。

如果理性評估,10年前擁有完美開局,又有網際網路、移動互聯網等珠玉在前的物聯網,本應達到的數字是它的5倍。

回首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雖然任何一個商業體系的成功背後都有很多偶然性,但是他們顯然都做對了某些事情。

從上圖可以看出,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分別在1990年和2005年左右迎來爆發期,進入指數性增長階段,而且穿越經濟波動,絲毫未受影響。

以史為鑑,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兩年前後分別發生了什麼事情?

1989年,網際網路中的主機數超過10萬大關。

1991年,伯納斯·李發布了一篇有關全球資訊網(WWW)項目的短文,被認為是網際網路公共服務的初次亮相。

全球資訊網我們都知道,它用連結的方法,能夠讓人們方便地從網際網路上的一個站點訪問另一個站點,從而主動地按需獲取豐富的信息。

從此網際網路迅速進入騰飛期,全球資訊網的整個蔓延過程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驚人。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ISP)生態快速出現,一年之內網際網路的主機數翻了3倍。

1993年全世界只有幾個網站,到1998年就有了幾百萬網絡的規模,每6個月翻一番。

其實,全球資訊網是「果」,TCP/IP是「因」。

TCP/IP建立了一個統一的通信規則,讓此前碎片化的網絡Usenet、BITNet、FidoNet…彼此之間的通信成為可能。

可以說是TCP/IP的出現,讓具有特定用途和特點的網絡彼此互通,構成了全世界各種網絡的大集合,為網際網路生態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

再看移動網際網路。

2005年前後,市場上開始出現3G服務。

此後的故事我們之中的大多人都親身經歷並且記憶猶新,移動網際網路迎來爆發。

同樣,3G只是後話,它的序章是2G移動通信協議。

1G開天闢地,群雄割據,像極了今天的物聯網。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世界範圍內的多家運營商意識到,通信協議繼續混亂的局面行不通,只有遵守相同的標準,彼此互通才對大家都有利。

基於這樣的共識,他們聯合起來形成了電信標準化協會。

進入2G時代,五花八門的通信協議NMT、AMPS、TACS、C-450…逐步歸於一統。各標準組織之間雖仍有競爭,但合作與融合逐漸成為了主題。

基於TCP/IP和2G構築的「底座」,在1990和2005年之後,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相繼完成了從線性增長到指數增長的速度切換,進入到由內容和應用帶動硬體設備銷售,由拉力而非推力促進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物聯網歷經10載發展,我們是否有底氣的說:基於超過100億的連接數,物聯網即將騰飛?

作為消費者,我們仍然「治癒」不了選擇困難症。

看上一隻智能水壺,還有一款智能插座,但它們歸屬於不同的廠商,如何實現最基本的連接都令人頭痛。

作為企業,隨著業務整合的需求越來越多,A家的設備如何與B家的系統高效集成的問題越來越普遍。

這些互不連通的「新型孤島」,讓我們面前的道路可能已經偏航於萬物互聯的終極目標。

不同廠家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互可操作性差,一直是一隻站在物聯網「房間裡的大象」。生態割據、互通不暢的問題,壓在我們每一個物聯網圈內人身上。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時機,要麼是10年前,要麼是現在。

互聯互通,一旦這扇隱藏之門被開啟,物聯網所引發的深層變革才將被點燃。

02

從撕裂的碎片到「車同軌、書同文」

標準是發現世界基本規律,以加速社會進步的基石。

從技術標準入手解決互聯互通的問題,可以說是最本質的辦法。

僅有標準是否足夠?

我認為這只是答案的一半。

物聯網生態的碎片化,客觀上由物聯網設備具有的獨特需求導致。

很多物聯網設備確實是使用標準Internet協議通過主流網絡進行通信,但是大量的小型設備,比如插座、電燈、門鎖、溫度計、傳感器、電機等,無法承載主流網絡之「重」。

這些設備的需求是:

低成本:功能受限,控制成本

低功耗:需要依靠電池運行多年

體積小:節省空間,無感的嵌入物理世界

低設置:無鍵盤、無顯示,提供最簡體驗

因此,小型、受限的物聯網設備使用的通信協議,必須採用與主流截然不同的演進路徑。

當應用於物聯網的嵌入式設備出現時,針對主流網絡協議耗電、複雜、昂貴等問題,為了填補特定場景的通信協議空白,誕生了Zigbee、Z-Wave、Bluetooth、LoRa、Sigfox…各種專用網絡。

至今,各種技術並沒有融合的跡象,而且更多的專用協議正在趕來的路上。

這些專用網絡每個都有其誕生的獨特意義,但它們在解決連接問題的同時,也無意中引入了阻礙物聯網產業向更高層面邁進的摩擦力,物聯網設備和企業也就因此陷入了互不兼容的網絡孤島。

當我與物聯網圈內人交流時,大家都對互聯互通的問題心知肚明,也曾有機構和組織嘗試解決,但往往力不從心、鮮有突破。

究其原因,技術標準只能解決「技法」的問題,另一半的答案得依靠「心法」。

與「心」相關的障礙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其確實存在,並且比看得見摸得著的障礙更難以跨越。。

TCP/IP得益於美國國防部將其作為計算機網絡的標準,逐步將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Usenet、紐約城市大學的BITNet、位於美國舊金山的公告牌系統FidoNet…相繼併入Internet成為它的一個組成部分。

2G移動通信協議的階段性整合,離不開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該組織提出了GSM(全球移動通信系統)標準,並不遺餘力的持續推動。

回歸到物聯網,由大型企業或者知名機構以身作則、深度參與,整個產業才更容易建立物聯網設備互聯互通終將實現的共同信念,逐漸圍繞這樣一個大膽的目標團結起來。

共同信念+技術標準,「心法」和「技法」結合,方能書寫歷史。

03

平行時空的探索

在物聯網領域,如何促進設備的互聯互通和互可操作,這是一個全球性難題。

國外同樣有企業正在破解。

亞馬遜、谷歌、蘋果、宜家等公司,在2019年底共同成立一個名為「Connected Home Over IP」(簡稱CHIP)的組織,旨在開發、制定一套基於IP協議的智能家居連接標準,簡化設備與設備之間傳輸信息的過程,同時強化對隱私安全的保護。

在文章《一流企業如何定標準?亞馬遜、谷歌、蘋果、宜家…巨頭們罕見聯手做示範》中,我曾對其有過詳細介紹。

該組織最新的進展包括:蘋果推出了首款支持 Thread 網絡技術的智能音箱、CHIP所涵蓋的領域從智能家居延伸了到商業建築,並預計在2021年正式推出CHIP認證後的商用產品。

這些巨頭共同做大蛋糕的意願,是否戰勝了彼此競爭的心態?

是的。

從CHIP的3個務實做法,可以看出端倪:

1. 每個參與企業都同意更改自己的連接協議,使得來自其他企業,甚至競爭對手的設備都可以即插即用。

亞馬遜、谷歌和蘋果宣布堅定履行CHIP的承諾,向開放生態的戰略過渡。無論是亞馬遜Alexa、蘋果Siri,還是Google Assistant,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讓智能家居的設備接入到哪個平臺。

2. 為了推進新標準的落地,巨頭們紛紛拿出了自己的「看家寶物」。

谷歌的Thread和Weave協議、蘋果的HomeKit技術、亞馬遜的Alexa技術,以及Zigbee的Dotdot技術,都已成為CHIP的基礎。這使得該組織的技術標準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基於成熟的已有基礎。

3. 最重要的一點是,巨頭們並沒有為了統一群雄而自立王朝。

CHIP並沒有創建一個新的網絡標準,而是嘗試通過6LoWPAN、UDP /DTLS、CoAP、MQTT-SN等方案,力求將標準Internet協議帶入到物聯網世界中。也就是說,他們使用「縮小版」的IP協議,推動物聯網設備融入主流通信網絡

寫在最後

說回文初的OLA。

電影《蜘蛛俠》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阿里、百度、京東、小米、華為、海爾、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國內的巨頭們主動肩負起了責任。

開放意味著廣納,互聯意味著融合。

成立之後,OLA聯盟將為物聯網提供一個開放的產業運作平臺。

按照計劃,OLA會以智能家居領域先行先試,並逐步向其他物聯網應用領域擴展,構建場景化的、統一的物聯網體驗,向全球開放和推廣。


相關焦點

  • 中國智能家居出貨量超2億臺,海爾智家、百度、小米走在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數百億智能設備連接至網絡,釋放巨大市場機遇,結合GSMA《 2020年移動經濟》報告顯示,全球物聯網收入到2025年將達到1.1萬億美元,相比2019年3430億美元,增加三倍以上。需要指出的是,智能家居作為物聯網細分領域最具規模市場之一,結合各調研機構數據顯示,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高達千億美元。
  • 開放智聯聯盟成立,旨在打造物聯網統一連接標準
    而物聯網生態,目前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碎片化。為了推進物聯網生態之間互聯互通,促進產業健康發展,24 位院與 9 家行業巨頭共同發起的開放智聯聯盟(Open Link Association,簡稱 OLA)於 12 月 1 日在北京成立。這標誌著中國網際網路產業開始從企業級生態轉向產業級生態。
  • 中國首個物聯網聯盟成立,24位院士聯手,華為、小米迎來新局面!
    行動支付,智能家居、等自動化設備的產品技術運用,極大程度地方便了我們的衣食住行。但在下一個時代,網際網路將會被更加高速智能的物聯網所取代,構建萬物互聯是當下每個科技公司的共同想法。華為、小米等國內企業已經在物聯網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阿里百億加碼劍指小米,能追趕嗎?
    至此,生態體系搭建是各玩家爭奪焦點,諸如手機廠商華為和小米、傳統家電廠商海爾智家,還有網際網路百度與阿里等廠商。巨頭們憑藉龐大品牌、技術、資金等優勢構建智能家居生態,促使人們實現智慧的家庭生活。華為憑藉HiLink生態為消費者打造全場景智慧化體驗。
  • 複製阿里、華為、海爾的成功基因,成就下一個商業帝國!
    比如說這三家企業,一個叫華為,一個叫海爾,一個叫阿里。這三家企業的企業家哪一個不值得我們尊重?為什麼學這三家企業?在海爾集團13年高管經歷,阿里巴巴是整個商業模式的翹楚,是數一數二的,是它改變了我們對網際網路+的認識,是它發明了支付寶第三方支付等等,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商業模式帶來了非常大的變化。我們不得不研究它。
  • 為什麼華為和阿里在智能家居小米後面?主要有三個原因
    過去,有一批廠商看小米做Alot,看小米做電視、音箱、手鐲、手錶,甚至電飯鍋、空調、電扇,都嘲笑他是雜貨店。結果如何?現在我覺得很香,最後,雜貨店的華為,榮耀模式開啟,也出現了oppo腕錶。阿里已經開始在「雜貨鋪」上投資100億元。
  • 智慧型手機以外,小米收穫智能家居紅利?
    收穫智能家居紅利,伴隨而來競爭加劇「智能家居將會取代智慧型手機成為消費科技最大市場,作為最具潛力市場,包括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多年來積極推進智能家居戰略,以此尋求新的增長點,畢竟智慧型手機紅利逐漸消失。」物聯網高級顧問對此表示。
  • 不是手機支付是無感支付,海爾智家與中國銀聯攜手推廣物聯網支付
    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將會給我們的家庭生活帶來什麼變化?當「物」也能「上網」時,它會為你帶來除了手機支付之外一種全新的支付方式——物聯網支付,帶來更為便捷的無感支付體驗。  12月10日,海爾智家、海爾衣聯網、中國銀聯三方的物聯網支付戰略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青島舉辦。
  • 超越美的、海爾,小米又一王牌誕生,拿下中國銷量冠軍
    作為國內智能家居品牌中最典型的案例,小米在第三季度以62.7%的市場份額,領先美的和海爾,成功登上國內智能家居市場第一的寶座。小米一直是國內智能家居領域的先行者。早在2014年,小米便高調推出智能路由器,試圖通過路由器這一硬體產品幫助用戶,連接家中多個智能設備,成為智能家居系統的入口。
  • 聯想原本有機會成為華為,最後做成了海爾
    聯想原本有機會成為華為,最後做成了海爾 聯想從來沒有偉大過,倒買倒賣起家,從未專注技術,居然是高科技企業?這就是網友們給予當前聯想的評價! 柳傳志雖然退休了,但江湖依然有他的傳說!
  • 海爾開啟物聯網時代的無限遊戲
    物聯網時代已經勢不可擋地衝入普通人的生活。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發布的《2020年移動經濟》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物聯網總連接數已達到120億,預計2025年,全球物聯網總連接數量將達到246億。 物聯網時代到來,最顯性的變化自然是技術創新,然而其影響卻不僅限於此。物聯網之變,本質是是數據之變。
  • 智能家居競品分析報告:米家 VS 華為智能家居 VS 海爾智家
    三、 競品選擇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品牌種類繁多,根據論壇熱度、下載排行、品牌影響力等綜合因素,初步選擇了LifeSmart、智家365、海爾智家、阿里智能、小京魚、美居、華為智能家居進行體驗。華為智能家居(安卓端:智慧生活,後同)同米家的背景類似,由智慧型手機作為導引進入平臺生態鏈。
  • 24位院士、9家行業巨頭髮起,國內最強物聯網聯盟成立
    倪光南院士在得知蘋果、谷歌、亞馬遜成立了這個聯盟後,覺得我們中國應該有自己的話語權,不應該等人家制定出來標準後我們被動地去接入。尤其在物聯網方面,我們起步並不晚,沒有理由落在歐美之後。於是,倪院士給肖亞慶部長寫了一封信,肖部長對這件事兒也很重視,批覆分管這塊的王志軍副部長跟進,王志軍副部長開始讓科技司進行研究。
  • 2019年中國軟體業務收入百強企業排行榜:華為、海爾、阿里雲前三
    中商情報網訊:日前,工信部發布《2019年中國軟體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發展報告》。根據2019年中國軟體業務收入百強企業榜單顯示,排名第一的企業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已連續十八年蟬聯軟體百家企業之首;與上屆相比,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動軟體有限公司、北京京東尚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3家企業首次進入前十位,其業務以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為主;前十位的企業還包括:海爾集團公司、浪潮集團有限公司、海信集團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視數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54期:阿里「智慧人居」首個樣板區落地...
    四川首個5G教育邊緣雲平臺上線8月20日,天府第七中學、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及中國移動四川天府新區分公司聯合召開《天府七中5G智慧校園技術方案》發布會暨天府七中教育邊緣雲平臺上線儀式。據悉,這是全省首家正式上線的5G教育邊緣雲平臺。
  • UC喊話華為:中國製造服務全球 攜手下一個十年!
    但而今中國製造已經崛起,在手機這方面,中國品牌不輸於任何外國品牌。今年,華為率先進入5G時代,第一個將5G技術應用於手機,面對外部重重圍堵,拿出了自己研發的鴻蒙系統,不久前上線的華為方舟編譯器開源官網,也標誌著鴻蒙OS啟動開源第一步,截至目前,已經有包括UC、淘寶在內的51個頂級應用,通過方舟的編譯上架到華為應用商城。可以預見,未來鴻蒙系統生態可能超越iOS,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
  • 海爾空氣網發布首個物聯網中央空調標準
    一場關於5G、大數據、雲計算的數字革命正在加速到來,為中國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不斷突破新技術、催生新產業。   11月28日,在青島舉行的「萬物智能互聯共生」智能製造交互峰會上,中央空調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球首個物聯網中央空調應用標準正式發布,對外開放物聯網平臺體系架構及全場景空氣解決方案。
  • 海爾智家的三味猛藥
    換句話說,除了像美的一樣收購小天鵝外延併購之外,海爾想要展示第二增長曲線的邏輯,只能想辦法講好存量的故事:讓投資人為海爾設備的巨大存量所帶來的變現潛力預期買單。 海爾就此開的第一味藥,就是張開物聯網大旗。 2019年7月,海爾智家將形象從青島海爾更名海爾智家,表明自己全面擁抱物聯網,進軍智能家居時代的決心。
  • 海爾兄弟合體,能否趕「格」超「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BT財經從去年起,海爾智家(如無特別說明,文中「海爾智家」均指上市公司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欲私有化海爾電器,取代海爾電器在港交所上市的消息就開始傳播。營業總收入方面,海爾最大的優勢是增長穩定,沒有美的和格力一樣大起大落的情況。但是,2019年美的營收有較大的漲幅,海爾卻顯得增長乏力。2020年上半年,美的營收依然高於海爾。如果說營業總收入的趨勢尚不明確,那麼三家企業營業利潤率的差別應該足夠明顯。
  • 華為攜手京東方,小米看好維信諾,國產OLED,全面「進攻」三星LG
    2019年,三星手機在全球出貨量第一,華為只佔到第二。同時三星還是全球最大的OLED供應商,擁有每月345k的設計產能,不僅佔有手機OLED屏幕銷量近90%,還佔有近80%的平板市場。華為與京東方的攜手2018年下半年,華為發布Mate 20Pro,宣布放棄三星,選擇京東方提供OLED面板。在高清顯示的情況下網友評測表示和三星的OLED並沒有多少區別,曲面玻璃工藝也很到位,讓華為這款商務機握起來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