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為什麼oppo要把閃充開放給其他品牌?
本人是新oppo用戶,深切感受到使用oppo閃充的好處。
因為不是理科生,所以大致只是了解到閃充的原理是拓寬輸入渠道,實際上就是增加電流。與此相對的,還有一種增加充電速度的方式就是增加電壓,但是這兩種快充的效果和利弊是很明顯的。
就好像咱們的血壓吧,為了讓人體血脈暢通,你說是增加血壓好呢?還是疏通血管好呢?
當然是oppo這種閃充技術好,電壓高就好像高血壓傷身一樣,勢必對電子元件的耐久度提出更高的考驗,同時伴隨著機器的發熱。
但是這種加大電流,多拼幾根管子快充的方法,是不是因為「閃充」等技術語言的使用,就真正有了不得的高技術含量呢?
其實現在已經算不上了,很多手機廠商都提供了快充,不管是提供電壓,還是加大電流,實際上如今沒有哪款新手機不能快速充電,這和當年oppo剛開發出快充的時候已經不同了。
只是別家不以這個作為賣點宣傳,畢竟技術的專利還是在OPPO手上嘛。
這一現象從充電寶的銷量就能看出來。現在的手機有了快充,基本上就告別那一大坨東西了。
這是一種純粹的快捷性——那種因為電量小就使用充電寶,實際上是一種反趨勢的行為。就好像以前有個小品,諷刺一塊手錶集成了各種高科技,卻需要拖著一個行李箱的電池。硬體的堆積如果不能解決根本需求,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智能終端,但是其根本目的是需要便捷、隨身攜帶、隨時可以使用、長續航使用的產品。
在目前電池沒有突破的情況下,充電寶是一種選擇,但是會增加出行的不便。而快充在小範圍日常生活中,完全就可以取代充電寶的功能。「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兩小時之內我們的活動範圍已經能夠擴展到很遠。
就好像我們現在的電動汽車,長續航當然重要,可是如果充電站充足,充電速度只需要五分鐘,那麼長續航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用充電速度分擔輕薄對電池容量帶來的不足,這就是快充對我們使用手機習慣改變的影響。
oppo這一技術開發較早,在前期有一定技術優勢,通過對這種優勢的重點宣傳已經為oppo手機打下了充電快,沒有續航焦慮的印象,這就已經成功了。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雖然有專利保護,但實際上這種技術並不是最先進了,同時還有高電壓快充的競爭。
那麼這個時期對閃充的開放可以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閃充的缺點是什麼?是需要使用oppo原裝充電器和原裝數據線,這個是必須的,雖然攜帶方便過充電寶,可畢竟要隨身攜帶,而且不可能多地點多充電器——如果能夠擺脫攜帶充電器,可以隨時閃充,那該是多好的事情?
開放閃充技術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先不管它是否收費,如果能夠不收費提供這項技術,勢必和windows統一操作平臺一樣,對充電市場進行標準統一。
又能提高充電速度,又不用增加成本,別的廠家勢必跟進。而oppo的廣告效應早已形成,可以通過這種行為再度加強名聲,同時也就擁有了無數的匹配充電器、電源線——只要接口統一,標準統一,所有的手機都能使用oppo閃充技術,這是多好的事情。
開放局限,換來的是所有手機用戶的感受提升,同時也方便了oppo手機用戶。
名聲早已收到,開放技術收不收費我不知道,但是對他們來說,真的是無所謂了。
就個人來說,以前我想解決家中,工作地點的快充問題,就必須重新購買一個oppo原裝閃充帶數據線。開放之後,能和其他機型共用,如果使用別的手機,也將擁有這個功能,豈不快哉。而只要辦公室有其他手機的充電器,我同樣可以享受快充的方便。
沒使用過閃充的,真的感覺不到這種便捷性。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如今大多數手機都開發了自家的快充技術,如果能夠統一,在智能隨身終端的發展說不定能在電池突破前,消除掉電量焦慮症。
電動車其實也一樣。如果某個品牌能將獨有的快充技術開放,讓所有的充電站都具備高速充電接口,必然改變這個市場。
但是還是有區別的,因為手機都自帶充電器,而電動車充電站是第三方建立的,和帶一個充電器完全不一樣。
也就是說電動車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還是在於充電站的多少。快充對於電動車來說,當然是有意義的,但是不擺脫充電站局限,就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換個角度想,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只有用家用電能夠快充,就能真正方便大眾。
但一是功率不夠(需要技術突破),二是這種讓廠商和電力系統失去壟斷機會的事情,上頭是不會允許的。
因為電動車充電需求量大,有波動電價,而手機充電,薅不到什麼羊毛。
很多問題的根本,不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