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國際勞動婦女節」。祝賀各條戰線上光榮的婦女勞動者,這讓我們首先想起你們——正在抗疫救護前線衝鋒陷陣的白衣女戰士!
1月26日,正月初二,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帶領專家組進駐武漢。她說:「我是一個母親、一個女兒、一個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樣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陳薇出徵前注射免疫藥物
陳薇院士溫情而堅定的話語,表達了抗疫一線成千上萬醫護人員特別是白衣女戰士的共同心聲。你們正用自己的果敢與犧牲、堅韌與智慧,漸漸壓到疫魔的囂張氣焰,朝著所希望的美好願景前進。此刻在全國抗疫軍民眼中,你們都是女英雄!
女英雄何止在主戰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全國無處不在開戰。本來,「戰爭讓女人走開」。而這場戰爭的特殊性,決定了女性扮演角色,各個行業和界別的女同胞都成了英勇的戰士。
在這個特別的節日,我們向所有疫情防控戰場的女同胞表達特別的敬意!
致敬!軍隊支援武漢醫療隊白衣女戰士。大愛仁心、大醫精誠、大勇無畏。你們是全國各地250多支援鄂醫療隊、4萬名增援醫護人員的先鋒。在你們中,有曾經前往賴比瑞亞參加抗擊伊波拉病毒的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護理組組長宋彩萍,有受命援非抗埃、隨和平方舟醫院船執行任務的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隊員、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有和護士姐妹們一同狠心剪掉長發的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護士長李金娥,有驚聞母親在雲南昆明去世、朝著家的方向深深三鞠躬的火神山醫院護士吳亞玲,等等。除夕夜,你們離開團圓飯的餐桌,辭別老人,吻別孩子,最早抵達武漢疫區,勇敢踏上充滿兇險的徵程。你們心本柔軟,但此刻卻格外剛強;救護一線,白大褂就是你們的戰袍,防護服就是你們的盔甲。面對病毒,毫無懼色,晝夜苦戰,誓死不退,你們身本嬌弱,但此刻卻特別堅韌,面罩下深深的壓痕掩不住你們的最美容顏;對待疼痛和恐懼中的病患,你們展現最真誠的愛心、最專業的救護、最貼心的服務,讓許許多多病人轉危為安。在病人眼裡,你們是「恩人」更像「親人」,是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保護神」。
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查看患者病歷資料。範顯海攝
致敬!戎裝已卸而英姿未改的退役女兵。曾為女兵,一生英武。若有戰、召必回,聞顰鼓而思歸隊。在武漢疫區前線,有李曉靜這樣的女退役軍人,17年前曾支援北京小湯山抗擊非典,12年前曾參加四川抗震救援。這個大年初三,她懷揣20年的臨床護理經驗,帶著50名護理人員組成的上海醫療隊緊急馳援武漢。在浙江後方基層戰位,有石紅霞這樣的退役女兵,戰鬥打響時她向曾經服役的武警上海總隊醫院遞交特殊請戰書:「我申請重返崗位,參加醫院各項救治工作。不計報酬、不論生死!」江蘇省宜興市宜城街道退役女兵、復學大三學生黃晴怡,拿出自己剛領到的全部退役安置金10萬元,捐給武漢助力抗疫。人民有這樣的士兵,祖國有這樣的兒女,何愁戰疫不勝!
連雲港女子民兵連參與無償獻血
致敬!為前線軍人守護後院的堅強軍嫂。國家臨戰,軍人出徵,拋開不舍與牽掛,你們成為一個家庭最堅強的支撐。把擔心和思念埋在心底,把責任和重擔挑肩頭。呵護孩子、照顧老人,你們的辛苦讓後院安穩,讓前線安心;你們的鼓勵,是後方對前線最有力、最貼近、最溫暖的支持。更有的軍嫂又是軍人,支援武漢醫療隊裡有這樣一對「夫妻檔」: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隊員仲月霞和王新。妻子仲月霞經歷過援非抗埃、抗震救災等十幾次重大任務;丈夫王新身為消化病學專家,是響噹噹的業務骨幹。除夕當晚,他們把門一鎖,背起行囊,登上飛機,夫妻雙雙上戰場。兩人相視鼓勵的目光、並肩出徵的身影,是多麼壯美!
池州軍嫂衝鋒在抗擊疫情第一線
致敬!為抗疫前線鼓勁加油的擁軍女模範。你們的名字是「沂蒙紅嫂」「太行奶娘」;你們是延安邊區載歌載舞、趕著豬羊慰問八路軍的秧歌隊,是淮海戰役支前民工中抬擔架的女民兵,是冒著炮火擺渡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船家女;你們是「子弟兵的母親」,是年輕官兵心目中可親可敬的「擁軍大姐」「兵媽媽」。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前方打硬仗,後方齊支援。你們愛國擁軍、模範帶頭,激勵軍人,慰問軍屬,在後方傳遞的是溫暖,輸送到的前方的是力量。
我們特别致敬的名單上還有:為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廣大優撫對象熱誠服務的女性雙擁工作者、退役軍人工作者、社會擁軍志願者,熱愛軍人、嚮往軍營的女青年,那些抗疫前線兒女的母親和千千萬萬為抗疫默默奉獻的女性。你們無一例外,這次全都站在了軍民團結抗擊疫情的方陣裡。
抗疫戰場是中國婦女亮相的舞臺,中國婦女事業的進步也在這個舞臺上得到了的檢驗和證明。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指出:「中國將更加積極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支持婦女建功立業、實現人生理想和夢想。」
激揚巾幗志,建功新時代。我們相信,經歷了這場大戰的錘鍊和磨礪,億萬中國婦女一定能在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更好地實現自身發展,也一定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進程上贏得更加出彩的人生!
中國雙擁雜誌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