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萬英生態農莊的草莓特別甜,前去一探究竟。走進5畝大的大棚,只見草莓畦後樹立著幾隻大蜂箱。沈萬英彎下腰捧起一朵花,「這朵剛授好粉。」
沈萬英承襲了父親的養蜂技藝,這些草莓都是自家蜜蜂辛勤授粉的。她從草藤上摘下一顆草莓遞給我,「嘗一下哦!」入口多汁,嚼兩下,鮮嫩清甜,頓時明白了為啥她家草莓一上市就一搶而空。
沈萬英在摘草莓
草莓只是萬英生態農莊諸多農產品中的一項。1976年生的松江區石蕩湖鎮沈萬英,自2010年接過父親的棒,在田間地頭躬耕經營了10年。這10年來,她從單一種植水稻,到嘗試多元化經營,種葡萄、栽草莓、制米糕、賣青團,開發了一系列田園採摘項目,已成為松江小有名氣的家庭農場主。去年疫情,沈萬英又get了直播新技能,抖音的粉絲蹭蹭上竄,問她有啥訣竅,她不以為然,「我直播的內容都是真正的鄉村生活,不紅才怪!」
奉守自然之道的植物管理者
「生意人追求效益,但種田人不能只求數量。」
種田,沈萬英遵循的是自然之道,她自稱「植物管理者」,不僅栽種草莓自有一套,葡萄種得也很出色。打開大棚,她指著葡萄說,一株藤上結七八串,多了就不甜了!如果多了就剪掉,讓它們充分生長。
葡萄大棚裡的土雞
葡萄大棚裡還養著雞,雞吃著自家的血糯米,在葡萄藤下下蛋,晚上,它們跳到葡萄藤上休憩。沈萬英說,這樣不會有溼氣,雞也很少生病,雞的糞便也成為葡萄園的有機肥料。
新開發的葡萄園土地上,一臺迷你型的微挖機正一層層鋪土。先是底層鋪6噸/畝的有機肥,鋪上一層泥土後,再鋪5噸/畝的有機肥,然後再鋪上一層泥土。她解釋這樣反覆鋪的道理:「土壤肥力很重要,要用足有機肥,這樣作物才長得好。」
田間地頭一路走下來,可以深深感受到她對土地懷有的那份深情與耐心。
10年前,沈萬英還是一位白領,就職於一家日企,薪酬挺不錯。松江當時搞家庭農場,父親年紀大了,希望她能幫忙一起幹。丈夫一開始不太支持,「農活又累又髒,在企業做不是很好」。
「但我對土地一直很有感情,父親幹了大半輩子農活,老了幹不動了,如果就這樣捨棄田地,我們都非常捨不得。」2008年,沈萬英辭去工作,跟著父親一起種田。
父輩的農作經驗,沈萬英都繼承了下來。一開始是單一的種植水稻,「沒有品牌,稻穀買得很難,都是一小包一小包送給別人去一點點打開市場。」沈萬英意識到,不能還走以前種糧賣糧的老路子,要打造品牌化的農業經營。
2010年從父親手上接過農場,她就採用了截然不同的農場經營方式。她生產的水稻,採用的是稻鴨循環的生態種植方式,水稻田為鴨子提供食物和運動場所,鴨子為水稻田提供養分,兼具捉蟲、除草功能。「這樣種植出來的稻鴨米質量好、口感好,每年一上市就被訂購一空,一點多餘都沒有。而養殖的鴨子銷路也很好。」
稻鴨循環的生態種植方式
這種生態種植方式在萬英生態農莊處處可見。她養的雞吃自家種的血糯米,養的山羊吃大棚裡的草莓葉,長勢肥壯喜人,下鄉來的人採摘了葡萄、草莓後,意猶未盡,也要買雞買羊,「但我養得不多,只能限購。」
田邊的小樹長得很獨特,幾位村民也沒見過,覺得稀奇,跑過來問。「這是我特意引進的,是一種除蟲植物。」沈萬英解釋說。
這個戴草帽的女子就是我
石湖蕩鎮金勝村這幾年搞美麗鄉村建設,變化很大。走在鄉間小路上,都是沈萬英抹不去的小時候記憶。「這個亭子所在地,以前就是我家的衛生間,再過去點是養豬的地方。」
快走到果園,只見整個牆頭畫了一副田園風光畫。「這個戴草帽的女子就是我。」畫上的她穿著藍色小碎花土布衣,手挎著籃子採摘,和周邊田園融為一體。
在田間耕種這麼多年,沈萬英並未沾染太多「土氣」。她簡單地扎了個馬尾,戴副眼鏡,透著幾分女企業家的幹練。在她打出的農產品廣告上,沈萬英留下的稱呼是「沈姐姐」,親切上口。
「雖然前期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真正去做的時候卻發現不是簡單的吃苦就能行的。」沈萬英說,做農業還是要打好自己的品牌,才能走得更遠。
最初反對她經營農場的丈夫,後來也辭職加入了家庭農場。自打出松江大米品牌後,兩人開始嘗試多元化經營,開發出一系列生態農產品。
沈萬英在田間
眼下正是她家米糕熱賣的季節,萬英米糕遠近聞名。她在米糕上面推陳出新,不僅生產出了常見的紅色血糯米糕、白糯米糕,還開發了一款綠色的糯米糕。這款糯米糕採用天然的綠色糯米製成,是全國也是獨創。沈萬英還親自做糕,農場裡會做糕點的除了她這個70後,更多的是媽媽輩的老人。「我想帶給大家的也正是這種『媽媽的味道』。」
「到了三四月份,就是吃青團的季節了。」沈萬英說,製作青團用的糯米粉,是自家種的糯米碾磨而成,豆沙經長時間的熬煮,青綠草汁也是自採自磨的,整個都是濃鬱的原創土味風格。
開抖音搞直播,做網紅打卡地
去年疫情初期,萬英生態農場門可羅雀,採摘活動全部停止了。
一直忙碌的沈萬英突然閒了下來。但她很快發現了一個新賽道,上網註冊了一個抖音帳號,開始研究直播。松江區也舉辦了直播培訓課程,她學得不亦樂乎。
冒著鄉村氣息的土味直播讓沈萬英收穫了一波粉絲。「種田也要創新,你要不斷想新的主意。」沈萬英覺得,利用直播平臺,正好讓大家看到真正的農民是怎麼傾注心力去種地的。她挺自信,「我直播的都是乾貨,是真正的鄉村生活,不紅才怪。」
粉絲數增長得很快,萬英生態農場也由此多了一批新的客戶群,「原來以為多少會受疫情影響,但這一年算下來,不降反增。」
沈萬英
沈萬英比以前更忙了,她倒不怕忙碌,她憂慮的是未來。萬英生態農場為村裡提供了不少崗位,有人做糕點,有人幫著採摘蔬果,但這批老人年紀大了,今後用人怎麼辦。「我40多歲了,我跟老公說,我們還可以拼10年。」
讓她高興的是,大學畢業的女兒對經營農莊挺感興趣。「不過,她的想法和我的不一樣,女兒想做咖啡和甜品,她想把這裡做成網紅打卡點。」
母女倆也在相互腦力激蕩,都市人愛拍田園照,她把家門口的稻田分季節種了油菜花,每年春季,黃燦燦的一片,引來很多人打卡拍照。
「一點點變美、變潮的同時,鄉村土味永不變,這是根。」沈萬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