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冬日暖陽,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四本最經典的架空歷史小說,本本神作,完結多年依然讓人念念不忘!
第一本《官居一品》571萬字——作者:三戒大師
數風流,論成敗,百年一夢多慷慨有心要勵精圖治挽天傾,哪怕身後罵名滾滾來。輕生死,重興衰,海雨天風獨往來。誰不想萬裡長城永不倒,也難料恨水東逝歸大海。
精彩片段:「請問先生,如何達到理辭氣俱足?」沈默恭聲問道,他知道這是一位飽學進士,傳授經幾十年苦心求索,所得之寶貴經驗的時刻了。
只聽沈煉緩緩地,一字一句道:「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於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洒濯其心,而沉潛反覆於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說完長舒口氣,看著沈默道:「現在明白我為什麼讓你先讀諸子百家、歷代古文了吧?」
「基礎。」沈默輕聲道:「您讓我先打好基礎,待腹中有物,才有可能作好文章。」
第二本《名門》204萬字——作者:高月
十五年前,安史之亂終告平息,但回紇人卻窺視大唐空虛,飲馬中原、塗炭生靈,風雨飄搖下大唐帝國岌岌可危,七大世家聯手驅逐韃虜、恢復社稷,但也逐漸擁兵自重,從此相約,七大世家輪流為相,各掌朝政五年。
主人翁張煥是河東張家中最無地位的庶子,可是偶然一天,他忽然發現了在自己身世中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從此,張煥走上一條充滿了黑暗的艱難道路。
精彩片段:十一月是萬物蕭瑟的季節,張煥等人也正式結束了在晉陽書院的四年求學,大家各自回鄉去收拾行裝,準備進京趕考,鄭清明和宋廉玉卻沒有走,兩人準備搬來和張煥住在一起,就等十二月初一同進京趕考。
很快,家主張若鎬又從長安寫來一封信,說明年科舉將在年初舉行,由禮部侍郎蕭華主考,那可是一個不講情面的人,他尤其點了張煥等幾個優秀子弟的名字,期望他們為家族增光,同時,他也免去了張煥所掌的財權,改由張煥的八哥張燦接任,在這裡忙碌了近三個月,張煥心中竟對帳房有了一點留念。
這天下午,張煥僱了一輛馬車去書院將鄭清明和宋廉玉二人行李運了回來,宋廉玉家境貧寒,東西不多,但鄭清明卻不同了,在太原四年,他買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堆積如山,僅他堆在榻下已經發黴的幾百貫銅錢就運了滿滿一馬車。
第三本《錦衣夜行》339萬字——作者:月關
風起雲湧的奪帝之爭,步步為營的削藩改革,永樂大典的光輝時刻,大改遷都的操控乾坤,平內攘外,大小事件,所有的光芒裡,都抹不去他的影子、掩蓋不住他的足跡!
明初歷史,風波不斷。那是個動蕩將息的年代,卻有著一批英雄梟雄攪動歷史,將大明朝的統治,推至第一個高潮!
在這樣的歷史之中,一個來自現代的小人物,如何翻雲覆雨,插手如此動蕩之中,成就自己的低調輝煌?!
精彩片段:錦衣衛本來就是大明親軍二十四衛中的一支,而且是最忠心、戰功最顯赫的一支軍隊,正因如此,他們才成為御用拱衛司,成為皇帝的貼身警衛團,最後又成了錦衣衛。這些忠心耿耿的戰士,經過這麼多年,已經完全融入了地方,成為三教九流中的人物,同時,由於早年間錦衣衛的莫大權勢,只要他們不是太蠢的,適當藉助錦衣衛的力量,在地方上都能混成各方的頭面人物,擁有相大當的能量。
根據大明王朝「軍民匠灶世代不易」的規定,只要錦衣衛中還有人掌握著這些人被錦衣衛遣派出來的證據,那麼不管是他們還是他們的子孫,唯一真正合法的身份只有錦衣秘探這一個,這就註定了他們即便失去了忠心,也仍然得乖乖聽憑錦衣衛的指揮,因為一旦真正的身份公開,朝廷就有權拿走他們現在擁有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現在所擁有的,都可以算是為了執行任務,由朝廷給予他們的。
第四本《春秋我為王》384萬字——作者:七月新番
重生春秋,成為卿族庶子,被趕到馬廄與牛馬為伴,誰知霸業竟由此奠定,三家分晉算什麼?且看我趙氏代晉! 老子乘牛西行,仲尼意氣風發,吳越相爭美人離殤。渭水之畔,曲裾深衣的伊人吟誦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右手長劍,左手詩書,用不一樣的思維統一天下,邁步落日餘暉的成周,鼎之輕重,我能問否? 這是我的華夏,我的《春秋》---我為王!
精彩片段:趙無恤向趙鞅公開了哪些可行的經濟措施和部分外圍技術,至於陶瓷、新軍法等,他以尚不成熟為由,並未獻上。這既是事實,也是無恤留下的後手,甚至是趙鞅安排的監督者王孫期那邊,他也用這藉口,打好了招呼。
這些舉措裡,代田法一如無恤所言,還需要等夏粟收穫以後才能判斷是否會傷得力。而減十一稅為二十稅一的政策,以趙氏目前的經濟,還無法做到。比起見效慢的收攏民心,確保府庫充實粟支三年,稅賦兵甲夠用,是趙鞅的底線。
也只有無恤這種靠麥粉貨殖大賺特賺的人,才敢一下子將步子邁這麼大。
自家兒子的產業,趙鞅也不好意思強取豪奪,只是提出,要讓下宮一些匠人前往成鄉,學習磨坊、龍骨水車等機巧之物。這個趙無恤倒是很贊同,只靠他一個城鄉的人口和經濟技術,。
以上三本就是暖陽今天推薦給大家的精品小說,希望各位小主看得開心看得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