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熒幕永遠不乏眾人矚目的焦點:
《瘋狂動物城》
狐兔CP萌一臉 《荒野獵人》,
小李子與天鬥、
與地鬥、
與人鬥,
其苦無窮,
終獲小金人。
當你們正吵著,
要為「撩妹大尉」宋仲基生猴子
此時的韓國卻在為一部電影落淚——
這部電影就是——《鬼鄉》。
並非如片名般是部鬼片,也非如海報般是部小清新的文藝片,《鬼鄉》是一部講述韓國慰安婦苦難經歷的歷史題材影片。
成本低、題材冷、明星無,但《鬼鄉》在韓國上映後依然火了。
數據顯示,3月20日,影片上映近一個月,韓國仍有876塊銀幕上映《鬼鄉》,觀影人次累計超過342萬人次。
而據分析,近年來幾十億韓元規模的中小成本電影都已很難跨過觀影百萬人次的門檻。
《鬼鄉》改編自 1943 年,日軍擄掠朝鮮少女到中國充當慰安婦的真實歷史。
卻被日本軍人抓到牡丹江的慰安所,從此陷入一場噩夢。
這裡,有一大批跟正敏年紀差不多的少女,包括正敏的朋友英熙,同樣悲慘的身世讓兩人心心相惜成姐妹。
每天,日本軍人像上廁所一樣,排隊進出慰安所簡易的木房子。
等被折磨得不成人樣,這些少女就會被分批射殺、燒死。
在日軍撤離牡丹江的關頭,正敏替英熙擋了一槍,長眠於他鄉。
倖存下來回到家鄉的英熙,已經是一個年邁老人。
她念念不忘當年為自己死去的朋友正敏。在得知自己妹妹的女弟子能夠通靈後,英熙拜託弟子將正敏的鬼魂從異鄉帶回來。
正敏能不能魂歸故鄉,姐妹「重逢」後又發生了什麼?
這就是《鬼鄉》講述的故事。
「招魂歸鄉,讓逝者安息。」正是導演趙正萊為影片取名《鬼鄉》的原因。
和電影同樣打動人心的,是電影的製作過程。
在韓國導演圈裡,趙正萊可謂名不見經傳,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韓國國樂說唱團伴奏鼓手,他也常以此身份參加演出。
2002年,趙正萊去韓國政府為慰安婦設立的「分享之家」,偶然地接觸到了這些曾經作為慰安婦的老奶奶們。
之後,趙正萊一直在「分享之家」為老奶奶們做志願演出。一天他看到了姜日出老人一幅名為《燃燒的少女們》的畫作,畫中一群少女的屍體在山林裡的大坑中被焚燒,這是老人家接受繪畫心理治療所畫的作品,她說這是她親眼目睹的一幕。
深受震動的趙正萊決定把她們的苦難經歷拍成電影,他在查閱資料後得知,當年二戰被日軍抓去做慰安婦的朝鮮少女,足足有20萬,只有238名生還。活到現在的,僅剩46名。
「老奶奶們告訴我,如果我要把她們的故事拍成電影,就一定要拍好。這是我拍這部電影的最大動力,」趙正萊告訴媒體。
然而,影片從一個設想到進入院線歷時14年之久,其間幾經波折,險些流產。
劇本反覆修改,最終成稿。但由於以往的慰安婦題材影片票房不理想,尋找投資方成了難題,影片遲遲無法開拍。
雖不斷碰壁,趙正萊仍四處奔走,花了超過十年時間籌集拍攝資金。
在廣大網友的眾籌支持下,影片終於得以於去年4月開拍。拍攝所需費用裡超過一半來自眾籌,7.5萬多名韓國民眾慷慨解囊,捐出共計約12億韓元。
影片在上映後得以迅速擴映,也與觀眾不滿銀幕數太少的抗議密不可分。
據韓媒報導,韓國首爾的一位高中老師在得知影片的銀幕數和上映時間不理想後,就包下首爾江南一間Megabox影院430個座位,在推特上發出《鬼鄉》的看片邀請,並得到市民熱烈響應。
一位慰安婦老人在看過影片後說道:「感謝《鬼鄉》讓大家記住我們曾經遭受過的。」
這或許就是本片最大的意義吧。
正如導演所說,「雖然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會難過,但在看過一次之後,就夠記住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並且意識到不能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就足夠了。
海報上有這樣一行文字——是什麼將少女們送往地獄?
是戰爭?是日軍?
面對留言裡許多「要報復日本」的觀眾,導演表示「很受傷」,他更希望自己的電影能夠成為和平,而非戰爭的道具。
可是真正的施害者呢?推行黑暗、骯髒、醜陋的慰安婦制度的日本軍國主義,卻未曾受到應有的審判。
就在今年年初,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再度聲稱,無論從軍方或官方資料來看,都無證據證明慰安婦是被強徵的。日韓達成的慰安婦協議,不代表日本承認慰安婦制度是戰爭犯罪,日本政府對於慰安婦的立場並無改變。
而真相是——
20多年來,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朝鮮半島、菲律賓、荷蘭、印尼、東帝汶等的數以千計的受害者的證詞和歷史文獻,充分證實了「慰安婦」制度的殘暴性。
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老人在屈辱和痛苦煎熬中相繼離世,最終也沒有等到一句道歉。
影像可以講述歷史,故事能夠控訴暴行。但如果罪惡必須要通過受害者一次次揭開傷疤來展示,那麼罪惡將永難被我們原諒。(作者:王俊景 文中劇照源自微信公眾號「毒舌電影」)
來源:新華網國際頻道